首页 理论教育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优越的政治条件。这表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在驱动力。中国社会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并从战略角度构想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随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他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9.2.1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物质生产这一历史的客观现实基础,重视社会发展的经济分析,重视“对未来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的思考”[11]。他们曾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率先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列宁还认为,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造成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阶级力量的前提,但“这一定程度”并没有具体的量的规定。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运动的结果,而是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阶级力量对比和各种国际条件等诸因素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的那样,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仅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

首先,新中国存在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需的优越的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优越的政治条件。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保证社会主义革命顺利进行,并使民族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政权问题,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已经决定了一切。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国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和安定团结,这就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新中国的现代工业尽管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官僚垄断资本在旧中国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且非常集中。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力量没收并改造了它们,使这种没收同时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在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建国初期的时代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这表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这个因素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再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中国共产党就着手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造工作,以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思想等旧社会居统治地位的敌对意识形态。同时,实施正面宣传教育。毛泽东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人民,要把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这一伟大事业的中心环节。这些举措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

此外,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条件。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与思想文化条件的积累和增长,很快就超过资本主义因素。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在驱动力。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避免资本主义前途,又不会长期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9.2.2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经毛泽东修改的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过渡时期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它充分体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它们彼此促进,相互制约。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是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毛泽东这样一种思路: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充分的物质基础,避免那种“脱离工业”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工业落后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这条道路中国走不得。中国的工业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正因如此,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提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要逐步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必然要求。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小农经济不仅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这种分散的、落后的、不稳固的小农经济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所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9.2.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1953~1956年间,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许多新经验和新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其主要贡献如下:

第一,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式来进行的。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据此强调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来的。列宁曾两次提出对俄国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主张。毛泽东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12]的特点,创造性地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功地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共中央提出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指导方针,强调要用逐步推广的方法,领导农民实行互助合作,在形式上则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社的逐步过渡。在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逐步实现由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过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渐进式的: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计划订货、委托加工、统购包销、委托经销、委托代销等具体形式,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又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正是这种渐进的方式保证了改造能够和平、稳妥地完成,从而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使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为了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而进行,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13]

第四,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企业改造为由工人当家做主,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过程,也是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国家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