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敬德保民”的教育纲领

“敬德保民”的教育纲领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朝提出“敬德保民”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纲领,它包含“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民为邦本”等思想内涵,具有浓厚的政治意蕴与人性根基。集中反映在以“保民”为施政方针、教育目标。周朝的“敬德保民”思想成为奴隶制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奴隶社会最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指南,并从此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在创造奴隶社会的全盛期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敬德保民”的教育纲领

周朝提出“敬德保民”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纲领,它包含“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民为邦本”等思想内涵,具有浓厚的政治意蕴与人性根基。“敬德”是保民的前提与基础,“保民”是敬德的内涵与目的,这是一个崭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具有政治人性化追求的开创性意义,道德的政治价值的被发现是政治思想理念的大突破,为殷朝末期留下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思想氛围注入了清新空气。

周朝提出“德”的概念,本质上是与“天”对立性存在的一个政治概念,是治政之道。统治者意识到只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去处理多层面的政治关系与复杂的思想矛盾,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执政层从依靠天威转向依靠人德,确立敬德理念,明确以德行政的努力方向,用道德把官与民的关系维系起来,把天子与庶民都纳入道德轨道,形成道德团体。《尚书·康诰》中说:“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若能保民安康,其功业比天还要宏大,王者若能身怀美德,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这里所宣示的是,权力应该人性化,敬德比敬天重要。

一、赋予“天”的道德品性

虽然夏商的天命观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但在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中已赋予“天”的德性,“天”已是有德性的“天”,天命与道德具有一体性。那时很有感召力的政治口号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天命在于人德,这是周人所认识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一个很有革命性的政治观念,也是很有感召力的思想旗帜,其意思是说,上天并无亲疏之别,而是具有公正品性的,只要有道德就会得到上天的支持。周朝时的“天”已是人格化的、具有平民意识的“天”,“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民心即天意。这都说明周朝已有意识地实现从敬天向敬德的转换。

二、开创“政”的人文性追求

周朝的“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开始了权力对社会的伦理关注,提升了政治的人文品性。“敬德”是对社会全员说的,但对官员的劝诫具有更重的分量。在《商书》中“德”字还是罕见的,在《周书》中“德”字已成为常用词了,特别是在周朝的政治语境中反复使用“明德”、“敬德”、“用德”、“秉德”等词语,可见德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已普遍强化,这说明周人已认识到道德在治国安民、凝聚人心中的价值,把德作为一种政治概念、伦理原则、生活准绳,国要德治,官要德行,民要德性,把敬德作为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并有力地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周朝竭力倡导为官行政的德治、德行、德性、德教。一要以德为官,要自制。在周公看来,执政者敬德与否,决定政事成败、民心向背,认为“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国家兴亡在于执政者的道德状态,这是周人认识的历史教训。《尚书·康诰》中说:“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遒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为政者有道德修养,民才能安宁。如果发现有“小民怨汝詈汝”,需要“皇自敬德”,以之为“朕之愆”,要多自责,不要轻率发怒,要以德化解民怨,避免矛盾激化。二要以德行政,要慎罚。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治国长策,不是以罚制约官民,而是以德导引官民。即在政治生活中以德为重,以德配天。周朝提出“明德慎罚”,以德施政,先教后刑,不滥杀无辜,不肆虐百姓,慎罚、少罚、轻罚,充分发挥道德感化的作用,不能只相信暴力的作用,对普通百姓宜以德以赏去导引,而不宜以刑以罚去压制,这是一条重要的施政原则。周成王虽年轻但深切感受到道德声望的需要,他曾对治鲁的伯禽深情交代:“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说苑·君道》)可见,他已经明确地以明德慎罚作为统治原则,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德行政还表现为重贤、求贤、用贤,以德为选人用人标准。三要以德化民,要怀柔。周朝相当关注对百姓的道德劝导,广泛宣传“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诗·小雅·十月之交》),“天非虐,惟民自速辜(1)”(《尚书·酒诰》),其意思是说,上天并非有意地为难什么人,人有危难不过是人自作自受罢了,人所承受的是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些道德劝勉可以说是苦口婆心的。

三、确立“民”的邦本地位

周朝提出“保民”的基本内涵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保民即保权力的基础。周朝思想道德教育中,“人”的观念强化,“人”的地位提升,表现为重“人”,相对于天来说;重“民”,相对于权来说;重“才”,相对于血缘关系来说。集中反映在以“保民”为施政方针、教育目标。《尚书·梓材》中说,“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认定“保民”乃王业之基。

周公有很强的以民为重的意识,在灭商前首先认真分析了民心向背,建周后更认识到保民乃保社稷之基。一要体察民心。“人无以水监,当以民监(2)”,不要以水为镜子,应以百姓为镜子观政之得失。“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尚书·无逸》),应保殷民“若保赤子”(《尚书·康诰》),三令五申以“保民”为重。二要尊重民意。要“诚于小民”,善待民众,如果政不听民,民皆怨上,则民怨积于中而形于外,造成民众“其心违怨”、“其口诅咒”的严重局面,是政之大忌。三要关注民生。提倡执政者体察小民疾苦怨詈,“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隐痛)”,使民衣食无忧。《尚书·召诰》中说,“天亦哀于四方之民”。连天也关注民生,何况帝王呢?四要抚民以宽。提倡惠民、裕民、养民、安民、咸和万民,“柔远能迩,惠康小民”(《尚书·文侯之命》),“彼裕我民,无远用戾”(《尚书·洛诰》)。《尚书·蔡仲之命》中还说:“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周朝统治者已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关系,从这里引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尊重民意,关注民生,以惠养民,应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这是很有认识深度的思想。

周朝的“敬德保民”思想成为奴隶制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奴隶社会最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指南,并从此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在创造奴隶社会的全盛期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