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之神往的陈庆之

为之神往的陈庆之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陈庆之的才干和战功,是陈庆之的襟怀和人品。过了7年之后,陈庆之奉命攻打魏国的涡阳,魏增兵驰援。陈庆之一举攻占了涡阳城。陈庆之不仅保住了涡阳,又接连攻占了城父。魏将丘大千以精兵七万,深垒九座抗拒护驾前来的陈庆之。陈庆之仅用半天时间就打退了敌人。陈庆之不计个人得失,及时敦促北海王元颢不要放松军事。并将元颢有叛梁之意报告给梁武帝,使之有准备。陈庆之传令毛泽东为之神往,因为陈庆之值得学习。

为之神往的陈庆之

陈庆之,南朝梁武帝之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为人正直,破关斩将,气吞山河。76岁的毛泽东,重读陈庆之传,回想自己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战争场面,产生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共鸣,能不对陈庆之“为之神往”吗?

毛泽东评点原文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1]

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

陈庆之简介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武帝时著名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出身贫寒,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为人正直,深得众心。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中大通元年(529),奉命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以数千之众自img4县(今安徽宿县西南)进军洛阳。在四个多月内,取32城,经47战,均获胜利。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大同五年(539)十月病逝。

试析

陈庆之是南朝有胆、有识、有才的军事家,建有赫赫战功,又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政治家。毛泽东在《南史》卷六十一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铅笔画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画了两条着重线。在传记开篇的天头上,连画四个大圈,又用他苍劲的笔迹,醒目地标写着“陈庆之传”的四个大字。毛泽东对陈庆之的批语,就写在第一段介绍其生平的地方。文内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画满了着重线,可见毛泽东阅读时的专注和深情,文中有地方引起了他的共鸣。

是什么地方吸引毛泽东一谈再谈陈庆之传,并使他“为之神往”呢?是陈庆之的才干和战功,是陈庆之的襟怀和人品。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北朝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梁,梁武帝派陈庆之去接应,又让他率军队护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当时魏以10万大军抗拒,都被陈庆之挫败了。不料这时豫章王竟投奔了魏国,使梁军处于危境之中,陈庆之及时地“斩关夜退”,从而保全了军队的实力。

过了7年之后,陈庆之奉命攻打魏国的涡阳,魏增兵驰援。有人建议:敌人前锋必定精锐,勇不可挡,如果接仗,赢了算不上大功,败了反而会挫伤自己军队的锐气,不如不打。陈庆之反对这种功利之见,认为敌兵远道而来,征途劳惫,我军是以逸待劳,只要敢打敢拼,就能取胜。他亲率500余人奔袭,经过恶战,挫败敌前锋。陈庆之一举攻占了涡阳城。但敌军不断增兵,包围了涡阳,不断攻城,陈庆之与之对仗,自春至冬,打了“数十百战”。长期鏖战,损耗很大,且给养困难,有人想打退堂鼓。陈庆之坚信两军相持勇者胜,坚决反对退兵。他猛攻城周围的敌人营垒,先后攻破敌垒十三座中的四垒,并把四垒中的俘虏,全数削了耳朵示众,以壮军威。然后鸣金击鼓,杀声震天,冲向敌阵,敌军大败,死亡之众,涡水为之不流。陈庆之不仅保住了涡阳,又接连攻占了城父。

同年,魏国内乱,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帝大喜,派陈庆之护送他回魏国为帝。魏将丘大千以精兵七万,深垒九座抗拒护驾前来的陈庆之。陈庆之仅用半天时间就打退了敌人。魏第二次派济阳王元晖业领兵两万来救,又被陈庆之打败,元晖业被擒。魏又第三次调兵遣将,集中全国兵力据守荥阳,大有重兵压城城欲摧之势。陈军顿起恐慌。陈庆之胸有成竹,临危不惧,对将士们说:“我等才有七千,贼众四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须平其城垒。”在他鼓动下,将士们以一当百,勇往直前,终于攻下了城池。但入城后又被包围,陈庆之率精兵3000人大破之,魏军逃散降服。陈庆之护驾入城以来,“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敌”。公元536年,魏侯景寻衅,一度攻下楚州,又是陈庆之将其击败。他以赫赫战功被北海王元颢封为前军大都督,徐州刺史,武都郡王,威震环宇。

陈庆之不仅是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还是一位刚正不阿、不争权位、关心民瘼的政治家。魏北海王元颢即帝位后,沉溺酒色,不理政事,听信谗言,对陈庆之不信任。陈庆之不计个人得失,及时敦促北海王元颢不要放松军事。有人劝他:“将军威震中原,声动河塞,屠颢据洛,则千载一时。”陈庆之听后,严词拒绝,决不干杀元颢以自代的事。并将元颢有叛梁之意报告给梁武帝,使之有准备。在楚州击破侯景时,正值灾年,陈庆之开仓赈济灾民,800多人上书为他树碑颂德。《陈庆之传》记载:“庆之性祗慎,……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扎,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寿用简洁生动的文笔,记述了陈庆之破关斩将、所向无敌的辉煌战绩,刻画他机智果敢、气吞山河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这不能不激起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毛泽东的浓厚兴趣。当他再次读此传时,已是76岁的老人,远离战争年代也已20多年了。但自己领导人民的28年武装斗争的艰难历程,一场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战争画卷,铭刻在心,此时此刻为陈庆之的事迹所引发,从而心驰“神往”古战场,产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共鸣。

陈庆之传令毛泽东为之神往,因为陈庆之值得学习。战争年代需要陈庆之那种敢于蔑视一切敌人、压倒一切敌人,不被敌人所屈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在和平建设时期,在改变“一穷二白”的战役里,不是同样需要这种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么?

【注释】

[1]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六十一《陈庆之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