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梁武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梁武帝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大力提倡佛教,不顾劳民伤财,大规模兴建佛寺。民众犯法连坐,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罚作苦役。人民纷纷逃亡或反抗,各种规模的起义接连不断。二年八月,侯景自寿春举兵叛梁。据记载,梁武帝在襄阳起兵时,齐东昏侯派大军去镇压。贺琛的几点意见本是切中时弊的,梁武帝却听不进去,反而口授敕书,予以驳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梁武帝

讲“时”,讲“运”,似乎成败得失在于“天意”,在于外因,其实不然,毛泽东着重分析了梁武帝的主观错误,为之惋惜……

毛泽东评点原文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此时梁武,犹知军机。

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

“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1]

梁武帝简介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字叔达,小字练儿。南齐宗室,官至雍州刺史,镇襄阳。永元二年(500),萧衍之兄萧懿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害。三年,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政局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建康。后东昏被杀,和帝即位,加封萧衍“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梁公”,“位在诸王上”。第二年称帝,国号梁,建元天监,历史上又称萧梁。

梁朝56年中,萧衍在位长达48年。其统治具有以下特点:①优容士族。如专设谱局,改订士族百家谱;下诏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人物,特别是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旧族;增设官职,满足士族入仕要求。②宽纵皇族。如削弱典答权势,给诸王以实权,对他们的横征暴敛甚至公开抢掠也不闻不听。结果到了萧衍晚年,皇室间的相互残杀较之宋、齐两代更为残酷。③萧衍博学能文,重视思想意识上的统治。如大力提倡佛教,不顾劳民伤财,大规模兴建佛寺。创立三教同源说,调和释、儒、道三者矛盾。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等以成亿的钱奉赎。④表面上勤俭、仁慈,实际上残暴、苛酷。梁世徭役较以前更为繁重,甚至役及女丁。赋税由过去的计资改为计丁。民众犯法连坐,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罚作苦役。人民纷纷逃亡或反抗,各种规模的起义接连不断。

太清元年(547),东魏大将侯景降梁,萧衍不顾朝臣反对,认为“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以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并派萧渊明率军5万前往支援。结果梁军在寒山堰(今江苏徐州市外)被东魏军击败,渊明被俘。不久,侯景军亦被消灭,仅得800人进据寿春。二年八月,侯景自寿春举兵叛梁。十月,叛军在萧衍侄萧正德接应下顺利渡江,占领建康。台城(宫城)被围期间,萧衍的子孙们虽据重镇,拥强兵,均不积极驰援,反而伺机夺取帝位。三年三月,叛军攻占台城,萧衍饿死。

试析

毛泽东对梁武帝萧衍的评价,是在读《南史·梁武帝纪》及有关传记中,通过批注和圈画表达的。

早年梁武帝有比较清醒的头脑,颇有魄力。传记中记载,当梁武帝在齐任雍州刺史时,东昏王朝有所谓的“六贵”(指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等六人)、“八要”(指御刀茹法珍、梅虫儿等八人)及舍人王咺之等40余人把持朝政,他们“皆口擅王言,权行国宪”。梁武帝清醒地看到“政出多门,乱其阶矣”,因而起意准备讨伐。毛泽东在前两句旁画着曲线,后两句旁画着密圈,在这句的天头上画着三个大圈,流露出赞赏之意。后来他的哥哥萧懿为齐所害,他起兵讨齐时,有人劝他把齐和帝接走,免得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被动。他并不听从,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功业克建,谁敢不从?岂是碌碌受人处分!”表现出政治家的气魄。毛泽东在这一段的天头上画着三个圈,这句话的每字旁都加了旁圈。

梁武帝很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据记载,梁武帝在襄阳起兵时,齐东昏侯派大军去镇压。他派人离间齐军,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毛泽东在此处的天头上连画三个大圈。梁武帝在争夺郢城的战斗中,及时在加湖打击齐的援军,梁“众军乘流齐进,鼓噪攻之”,很快取胜。毛泽东在这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打援。”《南史·曹景宗传》记载: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徐州刺史昌义之被魏围困,梁武帝派曹景宗去解围,指令他在某地与另一援军会合后,共同行动。曹景宗想自己邀功,竟单独前进,却不料遇到暴雨,淹死不少人,只得退回。梁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说:“此所以破贼也。景宗不进,盖天意乎?若孤军独往,城不时立,必见狼狈。今得待众军同进,始可大捷矣。”毛泽东十分欣赏,除加旁圈外,另在天头上批注:“此时梁武,犹知军机。”

梁武帝的晚年,出现诸多失误,却又听不进正直的忠告。《南史·贺琛传》记载:“时武帝年高,任职者缘饰奸谄,深害时政。”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的官员)贺琛给他写了一个奏折,提出:第一,现今局势比较稳定,正是休养生息的时机,而地方官员赋税不当,使“人失安居”;第二,由于“风俗侈靡”,导致官员“皆尚贪残”,“今诚宜严为禁制,导之以节俭,贬黜雕饰,纠奏浮华”;第三,一些不学无术的小人,钻营求进仕途,“今诚愿责其公平之效,黜其残愚之心,则下安上谧,无徼幸之患也”;第四,征伐北方,造成府库空虚,现应“省其事而息其费,事省则养人,费息则财聚”。贺琛的几点意见本是切中时弊的,梁武帝却听不进去,反而口授敕书,予以驳斥。他说:我做皇帝40多年,一直能认真听取好的意见,最恨昏聩,你贺琛在朝为官,不应和地位低下、品格卑鄙的人一样讲话。他用自己的简朴、勤政批驳贺琛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以身作则,不和女人同居已30多年,住处除一张床外,别无装饰摆设,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处理国事,腰围都瘦了二尺,等等这些,还不是起带头作用吗?毛泽东阅读至此,在天头上批注:“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

梁武帝还斥责贺琛说:你说当今做官的都通过向皇帝奏事,谋求进取,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让他们这样做呀,否则岂不是“专听生奸,独任成乱”吗?毛泽东在此处批注:“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结合原文,理解毛泽东的批注,大意是说:一个好皇帝,艰苦节俭、自善其身固然很难得,但若听不进好人的意见,不能做到兼听则明,那就会被小人所包围,导致败亡,梁武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记述《梁武帝纪》到末尾,发表评论说,梁武帝即帝位后,除军事、经济上有所建树外,还“创造礼乐,敦崇儒雅”。但他“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驰于刑典”,到头来因宗室子弟相互倾轧残杀,错误地接受北魏侯景的降服,引狼入室,导致梁室的覆灭,而自身也卑微屈辱地饿死于侯景的囚室。李延寿感慨地说:“自古拨乱之君,固己多矣,其或树置失所,而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可为深痛,可为至戒者乎!”徐偃是西周徐国国君,强大时有36国向他朝贡,被称为东方霸主。毛泽东在这段评论的天头上,用红铅笔批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忘情干戚”、“弛于刑典”两句旁画着密圈,天头上画着三个大圈。在“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这几句旁,画上着重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唐朝诗人罗隐《筹笔驿》中的两句诗。筹笔驿,古地名,相传诸葛亮出师征战曾驻军运筹于此。诸葛亮虽然德才兼备,鞠躬尽瘁,协助刘备创业,终因“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实现光复汉业的目标。“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惋惜之情。毛泽东借来评价梁武帝,同样表达了他对梁武帝这位历史悲剧人物的赞叹和感慨。

【注释】

[1]摘自毛泽东读《南史》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85、197、207、20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