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评价研究的基本视角

关于评价研究的基本视角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的视角规定了研究的基本视野和侧重点,也影响着对材料的看法和取舍。综观国内外在评价研究问题上的视角,大抵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心理学视角。所以说,认识论的视角也不是一种合理的视角。我认为,研究评价活动,需要借鉴心理学、语言学和认识论的成果,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这几种视角的任何一种之中,而应该从实践论的视角去进行综合研究。

(一)关于评价研究的基本视角

研究的视角规定了研究的基本视野和侧重点,也影响着对材料的看法和取舍。价值论、评价论中的许多重大意见分歧,在相当程度上都与各自所取的视角不同有关,只不过人们对这一点有时不太自觉罢了。综观国内外在评价研究问题上的视角,大抵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心理学视角。与我国不同,在西方,心理学形成较早,对哲学各个门类都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最早启动价值论研究的一些思想家,如洛采、布伦坦诺、舍勒等人,对心理学都有较深的研究,伦理学家和美学家也多注重从心理学方面寻求理论支持。这就使得心理学视角有着广泛的基础。心理学视角的优点,是可以较为细致地进行一些个案剖析,容易揭示和解释个体间不同评价的差别,对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机理较为关注。其缺点是易导致把价值和评价活动仅看作是个人的心理现象,这导致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注重个体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偏重于价值意识和评价间的差异性而走向相对主义;另一种是为寻求共同性而进一步向生物性本能方面开掘,或是超越现实而过分强调宗教信仰的作用,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运动和文化对个人心理的影响难以作有效的考察,难以把握人类的价值意识和评价活动的社会性内容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种是所谓语言学视角。20世纪以来,语言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从语言学角度,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揭露许多不为人们察知的“佯谬”和无意义的问题,了解一些民俗和习惯的变迁及其对人们的价值意识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语言的变迁来了解一定时代价值观念的变化。但是,一些人过高地估计了语言的作用,甚至试图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仅仅热衷于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伦理句子”、“价值句子”,认为这样就可以揭示价值和评价的本质,揭示文化演进的规律,这恐怕就太过分了。从西方所谓“元伦理学”、“元价值论”的情况看,它们试图完全避开规范而只分析语句,寻求价值论的客观基础,结果根本否定了价值论的可能性,即使在西方也遭到很多非议和批评。

第三种是认识论视角。所谓认识论视角,简单地说,就是认为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最多也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因此主张按照认识论既有的范畴体系来研究评价问题。由于中国哲学界最初讨论价值问题是从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关系开始的,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就都采取或认同了这种认识论视角。认识论视角的优长之处,是可以借鉴和依傍比较成熟的认识论研究成果,较易于坚持反映论的原则,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把评价定位为特殊的认识,沿着认识论的范畴套路,就难以充分揭示评价活动的特殊地位、作用和规律,难以深入研究评价与认知的差别和联系。这是因为,认识论研究人与世界的理论关系,往往将主体抽象为无立场差别和特殊利益的存在,以求得真理为最高目标,而在评价中,主体都是具有特殊利益和立场的人,评价的差异性根本上是主体差异性的一种表现。这些在认识论视角中都是难以得到有效的揭示的。所以说,认识论的视角也不是一种合理的视角。

我认为,研究评价活动,需要借鉴心理学、语言学和认识论的成果,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这几种视角的任何一种之中,而应该从实践论的视角去进行综合研究。价值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与特殊主体、主体的特殊实践目的和信念相联系的。评价作为对价值的观念掌握,它植根于主体的当下实践要求,服从于主体的现实选择活动,是直接为选择服务的。如果说,认识论为了探求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必须将主体抽象为“理论人”,那么在实践论中,则必须把主体还原为具体的抱有特殊实践目的的人,还原为怀有一定情感、意志和偏好的人,是这些具体的人根据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依靠自己既有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现实处境,进行着各种评价,从而选择着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法。

所以,惟有从这种视角,才能发现在认识论视角所发现不了的评价的特殊作用和功能,才易于找到评价的特殊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