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弘扬传统孝道精华培养道德优秀大学生

弘扬传统孝道精华培养道德优秀大学生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联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和思想道德现状,提倡弘扬传统孝道之精华,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从而为高校培养道德优秀大学生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形成“孝”的观念,提高他们的“孝”道德,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正本清源的作用。

郭杰忠 胡敏华

内容提要: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根植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本文联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和思想道德现状,提倡弘扬传统孝道之精华,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从而为高校培养道德优秀大学生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传统孝道;精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开发孝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的孝意识、孝道德得到激活和强化,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帮助国家培养道德合格、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表现

美国学者普兰特在《简单生活》一书中指出:“当今的年轻人正沉浸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财富中,享受着充分的自由。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观念’‘规范’以及‘认真’态度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急剧膨胀。”[1]这一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情况。第一,高校中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缺乏人生方向和自我约束力,厌学情绪严重。第二,当今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崇尚“娱乐至死”、“感情至上”,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大学校园中的暴力、自杀现象屡见报端。第三,有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懂得体贴照顾自己的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有的大学生讲究享乐,穿名牌,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从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不能体贴父母的辛勤劳动,不知晓所花之钱分分辛苦得;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提出,而是耍脾气,说过头话,顶撞父母,杀父弑母事件时有发生。第四,有的大学生虽有一技之长,甚至拿到了博士学位,却不知道以“孝道”来“修身齐家”,不知道以“忠信”、“爱”来“治国平天下”。这些现象不仅让为培养孩子付出一生心血的家长们痛心,也严重干扰了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任务。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及生命观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高校难以以硬性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华传统孝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文化,强调个人内在的义务和品性修养,是一种很重要的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形成“孝”的观念,提高他们的“孝”道德,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传统孝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孝文化内涵

在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就是“顺”,顺从父母就是“孝”。真正意义上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个人品德。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子女孝敬父母,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首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孝文化首倡“养老”,这是孝文化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礼记·祭统》认为:“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3]这就要求,当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尽奉养责任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其次,使老年人“情有所寄”。孝文化倡导“敬老”,即让老年人精神上得到慰藉,感情上有所寄托。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当其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他们更需要晚辈对他们足够的尊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不敬,何以别乎。”[4]孟子也认为,“爱而不敬,兽禽之也。”因此,养亲必敬,只养而不敬,就不是真孝。

(二)孝的积极作用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状况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程度。而家庭内部的和谐包括晚辈对长辈的关系和平辈之间的关系,亦即孝文化包含“孝悌”之意。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孟子·离娄上》也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6]封建社会早期阶段,由于孝道的约束,人们养成了温顺、礼让、兼爱的性格。在现代社会,这些“孝”的积极因素有利于使一个人向着《论语》中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发展,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种积极力量。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是构建中华社会人伦和谐的产物。我们应把弘扬孝文化精华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高度来认识。[7]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合力推进孝文化建设。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广经验要制订规划,常抓不懈要表彰先进,重在激励要关注老龄、关怀老人。[8]

三、传统中华孝文化中的高校思想教育资源

(一)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9]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则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也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0]在中国人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爱。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育来培养,不教孝道,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平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二)提高“孝”意识,让大学生珍爱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1]儒家思想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之遗体,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的血脉,承担着使父母的血脉得以传承的重任。所以要慎重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不使它受到毁坏和伤害。爱护自己的身体亦即是孝。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载着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任,提高他们的孝意识,让大学生的孝意识臻于自觉,认同爱自己就是爱父母,从而关爱自身,珍爱生命。

(三)倡导孝道,激发爱国热情

大学生孝道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教育目的。只有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才有可能在社会上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深远历史渊源。古代的“移孝作忠”虽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是值得继承的。同时,这种历史导向也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了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忠孝统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忠”已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无私地奉献和牺牲。现代孝道已经赋予新的内涵,要求大学生自觉树立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增光的远大理想,而为人民服务是其能否为父母争光的关键,也是孝与不孝的标准。

四、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提倡感恩教育。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激和珍惜,做到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愿意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这样就能养成对自身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相处。

第二,运用讲授与谈话法,谈古论今,宣扬孝德的文明史,使学生了解孝德传统源远流长。以事明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各种活动揭示“孝”的本质和丰富内涵,通过一个个孝德故事、典型事例、人物榜样,尽释“孝德”文化的真谛,让学生在感染中加深对孝德的理解。使孝德内化于大学生心中,自觉为其日常行为中最朴素的道德。

第三,举办孝子演讲比赛、孝文化知识大赛,组织大学生收集当地民间流传的孝子故事,邀请孝子贤媳到校现身说法,以图画、广播、校报形式,将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相融合展开教育,生动地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学生心灵和情操。

第四,运用讨论法,开展孝文化讨论。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形成明确的观点,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感。

第五,充分利用网络。大学生是一群容易吸收新观念,爱好运用新技术的时代新宠。电脑、网络已然成为他们与世界沟通,和他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创建孝道网站,及时交流和更新,充实孝道知识,使孝道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的道德需求。

在当今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社会转型期,让孝道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符合社会和谐发展需要。高校应不遗余力地弘扬传统孝道精华,使之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为高校有效管理和教育大学生提供道德支柱。

(郭杰忠: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教授、博士;胡敏华: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1]丽莎·茵·普特著,陈子、王小娟、王广新译:《简单生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孔丘著,陈书凯编译:《孝经·开宗明义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崔高维:《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4]李泽厚:《论语今读·为政篇》,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6页。

[5]李泽厚:《论语今读·学而篇》,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页。

[6]鲁国尧,马智强:《孟子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7]张秀红:《中国孝文化教育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8]吴崇恕、李守义:《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孔丘著、陈书凯编译:《孝经·开宗明义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0]李泽厚:《论语今读·学而篇》,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页。

[11]孔丘著,陈书凯编译:《孝经·开宗明义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