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转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创新转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时间:2022-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从人性的具体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要义。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二、创新转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宗旨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状态的预设中认为,所谓人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出发,揭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从人的需要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需要是人自发地实现自我解放的强大动力和依据,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是人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需要在逐步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着人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由片面走向全面,而作为人本质力量的需要在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的人从不完善走向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是多层次发展的,当现阶段的需要被满足时,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又被产生出来。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种。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只有当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时,人的发展需要才会成为人的主导需求;一旦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被解决之后,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享受需要才会被提出来。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已经满足了生存需要,因此发展需要被迫切地提了出来,人们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在创新转型中应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角度阐述了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马克思从人性的具体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要义。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创造了人类自身。人在进行物质生产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创建了人类之间的交往关系。因此,所谓的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在历史活动中的对象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在人类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活动中,人类的社会关系也不断地多样化。在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人获得了多方面的规定性并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而人创造的社会关系也随着人的全面性发展而使其自身达到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同时,人的全面性也决定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只有当社会的某种关系达到全面性时,人才能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通过自身全面的活动获得全面性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和谐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根据,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条件和手段,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方向正确与否的最终价值评价标准。鉴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核心和价值取向,并在创新转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按照社会关系的发展史与人的发展史之间的内在关联阐述了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该阶段人们只在狭隘的地域或孤立的地点彼此发生着联系,只能依靠其所在的社会共同体才能求得其自身的存在,没有独立的人格;第二阶段是以物控制人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该阶段人们已经建立了多方面且丰富的社会关系,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关系,人的能力由于其生存需要开始出现畸形和片面的发展,人们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畸形,人与人、社会,甚至与自身出现普遍异化的状态,但它同时也产生了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第三阶段是人全面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最终实现了对其社会关系的全面控制和占有,人们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自由并赋有个性的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当前,我们正处在人的发展的第二阶段,应该努力把人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由此,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标和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人的发展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人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深入的践行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和平发展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受挫,让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长期忽视社会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的严重后果。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6]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进一步提出在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要重视人的教育和培养,使人的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大幅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日趋显现。据此,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7]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历史过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主导以及全球低碳环保的社会发展理念,对一直以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为特征的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速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显现,民生问题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着重强调并确立发展的全部落脚点和归宿点是人的发展;注重关心民生、保障民生,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人民现阶段的需要与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等。这些表明了我们党从根本上提出了为何发展、发展为谁等的问题,也表明了我们党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质量就越能得到提高;而物质精神条件越充分,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战略的目标和宗旨。

(三)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创新转型,是针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不可否认,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从我国整体的发展趋势看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发展之间存在诸多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从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逐步向工业化后期发展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东、中、西部的发展仍不平衡,人民群众的一些基本生活还得不到有效保障,还有一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其次,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导致了人的消费与人的需求相背离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畸形发展,环境的承载力逐渐变得脆弱,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单纯的以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及相应的社会地位作为人发展程度的象征,引起了人际关系的淡漠和人的价值追求的迷失。第三,从社会体制的发展现状看,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凸显,甚至还存在激化的风险和可能性。权大于法、大于制度的“官本位”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的诉求表达机制仍不顺畅,民生、民权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改善,侵害人们民主权利的情况累见不鲜。某些制度的设计仍未以解决民生为重点和突破,户籍就业、医疗、保险等制度依然是制约人全面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这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