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为代表的社会实践主体性理论

列宁为代表的社会实践主体性理论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虽在西方不占主流,却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实践论与主体论二者璧合,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正副主题。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实践主体性、具体主体性理论的最大成果,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根基,作为全面综合阐明主体性的坚实理论基础,堪称走向现代更高综合的出发点。

(十五)以马克思、列宁为代表的社会实践主体性理论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虽在西方不占主流,却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弗洛姆、哈贝马斯、萨特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的思想特色是,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寻找主体性的根本源泉,力图克服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性问题上的两种片面性,在实践基础上实现更高综合。实践论与主体论二者璧合,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正副主题。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际上也可称为《实践论论纲》、《主体性论纲》。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在哲学上也可以叫做《劳动实践论》、《主体异化论》。其中包含的主体性理论要点是: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主要根据,实践是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桥梁;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人与周围世界建立起为我关系,这是人不同于万事万物的本质之点;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固有抽象物而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人的主体性规定不能离开构成劳动实践本质内容的双重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改造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列宁思想的灵魂,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活生生的辩证法。他在实践主体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主体性理论,强调三个层次上的具体辩证法:一般主体与具体主体的辩证法,“如果考察逻辑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那就应当注意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在客观环境中存在的一般前提”;具体主体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新型社会关系要靠人的新型社会实践来创造,人的新型主体性又只能由新型社会关系来塑造;具体主体性与存在客观性的辩证法,人的主体性只能以遵循客观规律性为前提,而人在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实践主体性、具体主体性理论的最大成果,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根基,作为全面综合阐明主体性的坚实理论基础,堪称走向现代更高综合的出发点。

应当指明,我们这里把马克思、列宁的主体性理论,放到西方近现代哲学主体论的历史长河中,是为了更好地阐明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与根本区别,绝非把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观点、一个流派。按照历史顺序,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应当摆在黑格尔之后、新康德主义之前,恰恰在西方近代与现代哲学的分界点上;然而,按照逻辑的顺序,我们却把它作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当成压轴戏。这表明了我们作出的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是西方近现代主体性理论的真正制高点,也是我们创造未来主体论一新人学的主要出发点;

马克思现实的主体性理论上的根本变革,有三大显著标志:(1)找到了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根基,乃在于劳动实践活动;(2)指出了探寻人的主体性本质特征的正确道路,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入学方法论;(3)超越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传统对立,在主体论、实践论、存在论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作出了更高综合。

当然,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局限和认识局限,在这里还不能说真正建立起系统完整的主体性理论,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一个亟待解决的最大理论课题,就是如何把劳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语言符号活动这三大主体性存在方式统一起来,把人的生理、社会、心理三大层面统一起来,把人的外宇宙、中宇宙、内宇宙三个世界统一起来。

(本文见《主体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57页)

【注释】

(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0页。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6页,转引自冯玉珍:《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3)参见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4)参见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2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