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的人类直观

哲学的人类直观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哲学的人类直观在目前各种版本的哲学教科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哲学多被定义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并且哲学研究的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以往关于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的说法容易让人对哲学产生误解,似乎哲学研究的总是整个世界,其实,生活世界中的每一种事情都是一种世界,关于这些世界的终极性观念都是哲学。

二、哲学的人类直观

在目前各种版本的哲学教科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哲学多被定义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并且哲学研究的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一定义如果进行仔细分析,也不能说有问题。所谓仔细分析就是需要明确“世界观”之“世界”不是在人之外的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生活世界,“世界观”之“观”不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关于生活世界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观念框架。至于系统化、理论化不过是哲学作为一门供人学习的学问所具有的特点,或者说是对“世界观”的理论论证。但是,即便是这样来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关于哲学的定义并没有表达出哲学自身的属性,也难以表明哲学之存在的原因。

许多关于哲学导论、哲学概论的教材往往以哲学是不能定义的来回避“哲学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之难主要在于人们难以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哲学,因为事实上在哲学史上只有各种具体哲学并没有一般哲学,具体哲学本身已经是哲学观念,这些具体的哲学观念也几乎不是从一般哲学推演而来;另一方面,由于哲学事实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对象,也就没有确定的哲学本身,这就决定了其实对于哲学是不能问其“是什么”的。如果一定要问“哲学是什么”,那也只能得出描述性的解释,而无法给出实质性的定义。因而,说哲学不能定义是说不能给出哲学的实质定义,因为给出的任何一种实质定义都难以普遍化,也就等于没有定义。尽管对于哲学的描述性解释并不是对其进行定义,但却恰恰可以给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解,因为各种哲学尽管其观点各异,但其相通之处正在于这些具体的哲学都是哲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一般的哲学又是可以理解和可以研究的,但是严格说来这种研究不能在任何一种具体哲学观念之内进行。正因如此,对于哲学的描述性解释需要诉诸人类性的思想直观。人类性是对作为描述对象的哲学的人类普遍性的要求,也就是对哲学的描述性解释要有适用人类各种哲学的普遍性。思想直观就是不依据各种哲学书籍中对哲学的定义理解哲学,而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解和把握哲学。

从直观上看,哲学无论作为文本还是话语都是一种思想成果,因而从描述的意义上总可以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成果。哲学作为特殊的思想成果,首先是思想成果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哲学思想不是知识而是观念。观念是一种对事情的理解,而知识是对事情自身的把握。观念可以是依据知识形成的,也可以是主体的主观理解。知识可以成为观念,也可以只是表达事实。比如,说“冰是由水构成的”表达是关于冰的知识,而说“世界是由水构成的”表达的则是关于世界的观念。这就意味着可以把对“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成果”的描述转换成“哲学是一种观念”。由于人对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事情都可以形成基于理解的观念,而且观念之间也有层次的区别,因而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哲学。这样,把“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成果”转换成“哲学是一种观念”只是完成了对哲学的第一步直观,即这一步只解决了“特殊的思想成果”是“观念”的问题,而作为哲学“观念”的特点并没有得到直观性把握。这就需要进一步解决哲学作为观念的特殊性问题。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思想观念,具有“根本”“元”“终极”等属性。对这些属性的判定源自对各种哲学作为思想观念所具有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哲学研究者对哲学所具有的特点的描述性把握。如果把哲学描述为“一种特殊的观念”,那么这种特殊性指的就是“根本性”“元性”以及“终极性”。把这些属性和观念连接起来,就可以说哲学是“根本性观念”“元观念”和“终极性观念”。“根本性”和“元性”是从开端意义上来讲的,“终极性”是从终点意义上来说的。“根本性”和“元性”在开端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终极性”,而且如果思想的方向并不仅仅是开端和终点这种线性的两极,而是任何空间中的方向,那么在任何空间中的方向都会有思想的终极。这样,在思想的各种可能的方向中,都可以用“终极性”表达思想所能达到的极致。因而,作为观念的哲学的特殊性就可以统一用“终极性”表达。于是,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观念”就进一步被描述为“终极性观念”。至此,我们通过直观得到了关于哲学的第二步描述性定义:哲学是终极性观念。然而,这一定义并没有解决全部问题,因为关于“哲学是终极性观念”的定义没有表达终极性观念是关于什么的观念。由于哲学作为思想活动并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域,这就意味着哲学可以思考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问题或者全部问题,这些问题都源自事情,因而,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人的生活世界中各种事情的终极性观念。

对于上述关于哲学的直观性理解,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首先,仍要重述,哲学作为观念是思想者头脑中的思想观念框架,而不是在人之外作为思想观点存在的观念。其次,“终极性”表达的是哲学观念的属性,这种属性不是绝对与静止的,而是相对的与不断扩展的,就是说,“终极性”是相对于某一族群现有的思想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而言的,从实在的意义上说是现有思想能力所达到的思想边界。第三,关于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事情,指的是人在其生活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事情,或者是以学科的方式对各种事情的划分,前者是个体在生活中直接面对的各种事情,后者是经过社会化分工以专业研究方式呈现出的各种事情,进入现代社会,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事情越来越向后一种方向发展,比如,社会被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这些领域从研究的方面来说也越来越专业化、学科化,对这些具体事情领域的研究都会有终极性观念,也即都会有哲学存在,这些哲学往往被称之为部门哲学,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等。以往关于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的说法容易让人对哲学产生误解,似乎哲学研究的总是整个世界,其实,生活世界中的每一种事情都是一种世界,关于这些世界的终极性观念都是哲学。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哲学思考的事情并不是直接以事情为对象的,哲学思考源于问题,而问题是蕴含在各种事情当中的。并且,哲学思考的问题也并不是生活当中那些直接呈现出来的问题,而是由这些问题所引发的问题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往往隐藏在现象背后,属于本质层面的问题。直接呈现的问题是形而下的问题,本质层面的问题是形而上的问题。哲学源于形下问题却并不直接研究和解决形下问题,而是通过解决形上问题解决形下问题。由于形而上的问题是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因而其思想的结果就是一种理解性的观念。

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人的生活世界中各种事情的终极性观念,是从思想成果方面对哲学进行直观得到的描述性定义。作为终极性观念的思想成果从其得到方式上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得到的观念,另一种是通过批判现有的观念得到新的观念。在人类各民族文化中哲学的初创时期,通常是以第一种情况为主的,即直接面对问题形成观念,随着历史的前进,第一种情况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被人直接思考过的问题越来越少了,第二种情况则不断增多,即在不断批判现有思想观念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这种情况就是“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或者“对思想的思想”,即哲学反思。后一种情况越来越成为当代哲学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当然这一工作能形成有道理的思想观念也要有具体的生活阅历与理解为基础。

从作为思想观念的哲学思想成果对哲学进行直观,还只能得到关于哲学在存在意义上的把握,形成对于哲学的描述性理解。但是,为什么要有哲学?或者说哲学作为终极性观念要解决何种问题?对这些问题仅通过上述直观得出的结论是无法给出答案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哲学为何存在进行深入分析。

哲学作为思想成果总是源于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无须思想。在哲学史上,哲学思考的问题丰富多样,弥漫于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事情。这就意味着并不存在专属哲学研究的问题,即并不存在哲学问题。所谓的哲学问题其实都是一些抽象问题,比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自由”“人是什么”等等。所谓抽象问题是脱离了具体的生活世界的问题,或者说是截断了从具体问题开始的那些问题链条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只能得出一些抽象的结论,这些结论如果运用于生活实践多半会成为思想中的教条。如果有属于哲学研究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从其本身来说就是终极性的问题,而这种问题都是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开始的问题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问题。除了这些问题之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都可以成为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当以哲学的方式进行研究时才成为哲学问题,所谓哲学的方式即对问题进行终极性的思考,这时,这些问题本身并非哲学问题,而是哲学的问题,即用哲学的方式处理的问题。

按照上述理解,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哲学问题,因为那些具有终极性的问题的终极性是相对的,当这些终极性问题的边界发生了扩展这些问题就不再是终极性的。对于哲学的问题来说就更没有确定的范围,生活当中的所有问题都可能是哲学的问题。由于哲学研究的问题的丰富多样性,从这些问题本身是难以回答为什么要有哲学的。这就需要进一步追问,人为什么会有问题,人所有的这些问题为什么、在何种意义上需要以哲学的方式来解决。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超越那些具体的哲学研究的问题,从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以及这种特殊生命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展开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