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淡看人生浮沉,荣辱不存于心

淡看人生浮沉,荣辱不存于心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之所以会有祸患,就是因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辱,是失意的总代号。所以不要为了他们的馈赠而喜悦,也不要为了他们的“拿走”而心生怨怼。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孤丘老人感到很满意,于是走了。按照楚国的规定,分封的土地不许传给下一代,唯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传。

原 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十三章》)

意 译

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一般,将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

什么叫做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其实得宠并不一定是开心的事,因为得宠就会担心失宠,失宠就如同受辱,得到与失去都是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这就是我们所说为何得宠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时又如同受到惊吓。

人生智慧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的一段关于宠辱的精彩论述。有些人宠辱若惊,时刻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受宠并不是件荣耀的事,但是得到它就会感到惊喜,失去它就会惶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人们之所以会有祸患,就是因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得意忘形。

万物发展有其规律,到极致时就会走向反面,到鼎盛时就会走向衰败。熊熊燃烧之火,离快要熄灭的时候已经不远了。因而,对于名利宠辱不必强求,不如淡然处世,反而有时会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这本不足道,世间万物无常,更何况宠辱不过都是外人加给我们的。别人能给你的东西,他们也就能随时拿走。所以不要为了他们的馈赠而喜悦,也不要为了他们的“拿走”而心生怨怼。

历史上有一个叫孙叔敖的人,一生几次沉浮,却始终游走于荣辱得失间,淡然处世,颇受后世推崇。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孤丘老人感到很满意,于是走了。

孙叔敖按照自己说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被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气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是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随顺自然,悠闲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肩吾对他的话很钦佩。

孙叔敖后来得了重病,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楚王认为我有功劳,因此多次想封赏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为了奖励我生前的功绩,一定会封给你土地,你千万不要接受富饶的土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名字也很不好听。楚国人信奉鬼神,越国人讲求吉祥,都不会争夺这个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可以长久拥有。”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封给他儿子一块相当好的土地,他儿子辞谢不受,只请求寝丘之地,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按照楚国的规定,分封的土地不许传给下一代,唯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传。

其实,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一种心态,我们常常是宠辱皆惊,得失成败都看得很重,其实并不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真人从容淡泊的境界,只是我们习惯于把尘世间的荣辱成败看的太重而已。所以,做人若能放下自我,放宽眼界,胸怀够宽广,自然能够承载很多得意与失意,那么就靠近了圣人们所描述的境界。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真名士自风流,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