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静笃以知常

守静笃以知常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致虚极,守静笃”奉为修炼的金科玉律,的确这六个字把修炼的本质表达的非常透彻、到位。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也只是静观其往复。聪明智慧的诸葛亮,这种不争、这种退守、这种收心敛性,其实是以退为进,以让为攻。那么在社会生活中“致虚极,守静笃”的人是怎么样的状态呢?

守静笃以知常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老子·第十六章》)

【译文】

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

【解析】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致虚极,守静笃”奉为修炼的金科玉律,的确这六个字把修炼的本质表达的非常透彻、到位。但是认为如果只是这样理解这六个字的含义则离老子的原意相差太远了。

对于老子的这六字真诀可以有两层解释。狭义得讲,就是讲练功时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将自己的身体及意识看“虚”,都不存在,让自己的身体和心彻底“静”下来,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能量才会在身体里畅通无阻,才可能领悟传统修炼的基本原则。广义得讲,它是指一种处世的姿态,将所有的世事和矛盾看“虚”看淡,那你就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形式上你参与了所有的世事活动,并保持了积极的态度,但事实上因为你对这些事情都看得很“虚”很淡,所以你的心并没有受世事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及荣辱是非的羁绊,你总是清醒的站在理性的高度去俯视这些不同类别的现象,所以你没有痛苦,虽然也会体验低层次的快乐,但更多的是洞察世事和博爱的幸福;“静”是你虽然处在种种是非荣辱面前,但总能心如止水,正因为你已经“致虚极,守静笃”了,那么你作为人的整体已经和自然合而为一了,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就是这样的生存状态,你与自然合一了,那么你就会成为能量的制造者和导体,人的生存意义发生根本变化了。这就是老子六字真诀的真实含义。

但是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活在世上,必须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只有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才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而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也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处处保持平静的心情,不但可以意静守窍,把握身体气血运动的全面平恒,以达到养心健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全面、仔细地考虑问题,有助于处理好周围的一切事情。所以静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是调节人精、气、神的法宝。

人都有欲望,而且能繁衍得无穷无尽。这时候人只有静下来,才可免遭焦虑、烦恼、怨恨之苦。人无静则陷于迷茫,陷于迷茫的人,则遇事不清,辩理不明,容易把自己的生活搞糟,让周围的人感到一种危险,一种不适应,不舒服。有的时候,静就是为了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实际,明明白白地做一些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事情。人如果能做到心清意静,就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考虑不周的问题。老子的清静无为即是说:清静能识根源。佛门之祖释迦牟尼主张“应生清静心”即“心静才能感觉到真实的东西”。做人只有静下来体会明白了,才能使自己脱离开世间的烦恼,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是为了消除差异,追求平衡。人的机体气血运动功能如果失去协调平衡,也必然会产生疾病,以致死亡。静可以协调运动功能的平衡,所以只有静才有祛病之功。做人多一些静趣,少一些纷争;多一分祥和,少一分灾祸。能疏于功名利禄,将人生烟云静而化之,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挫折,多有收获。

哲学观点讲,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弄懂静与动的关系,对于做事、处世、养生都有好处。当一时工作受挫痛苦之时,需要静下来想一想,总结经验教训,再作主张。与人交往遇有不快时,要冷静下来,多想想自己的过错,严于律己,宽以对人,就会重新搞好团结。当自己的愿望一时达不到时,不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是应想想自己是否要求太多、太高、太急,把功名利禄看淡一些,多思考怎么样去克己为人,矢志报国,这都需要人的冷静。只有冷静才能静中思动,静而后搏,去创造有价值、有作为的道德人生。

诸葛亮曾经教育自己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让他们拥有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这和老子的理论不谋而合。聪明智慧的诸葛亮,这种不争、这种退守、这种收心敛性,其实是以退为进,以让为攻。极简、极淡、平湖秋月、恬淡素泊、处变不惊、修身养性是心灵的补品,不亚于人参燕窝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致虚极,守静笃”的人是怎么样的状态呢?他或许没有出众的容貌,他或许没有健朗的谈锋,他或许存在于不为人注目的所在,他或许在交往中憨态可掬,他或许被更多的人所忽视,他或许被“聪明人”讥笑为傻子,他或许被势利眼视为呆子,他或许被“成熟人”指责为天真,他或许永远也不会与时俱进,他或许永远也得不到重用,但他就是这个样子,他笑这个世界的幼稚,他笑名利场上的可笑,他悲人类文明的落后,但他爱这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