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中对生产发展三阶段的分析

《资本论》中对生产发展三阶段的分析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生产的分析,只要我们把它置于《资本论》的整个体系中来理解,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上述分析表明,《资本论》中确实涉及到了生产关系以外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分析了生产力,分析了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尽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但是,这些关系总是与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至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生产的分析,只要我们把它置于《资本论》的整个体系中来理解,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资本论》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样的题目下进行的,是把它们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来考察的。[16]马克思多次强调机器本身并不是经济范畴,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把机器和使用机器的社会形式混合起来。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时分析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生产,要谈的是怎样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并因而增加归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无疑,这里并不是要分析机器的原理、构造和功能,而是分析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意在说明资本家在生产领域如何强化对工人的经济剥削。如果把这一主题抛开,认为马克思真的是在分析机器本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

上述分析表明,《资本论》中确实涉及到了生产关系以外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分析了生产力,分析了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这是不容回避的。这种分析,对于把经济学的研究放在经济运动的现实基础上,对于客观地说明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和具体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但是,这些关系总是与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所以,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要从物的分析入手,以物为物质承担者,伴随着物的生产、流通的客观运动来分析,如果脱离了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就会游离于实在的运动而陷入主观主义和唯心论。

然而,生产力、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与生产关系并列的研究对象。《资本论》中对于生产力,对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在哪里涉及,涉及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是服从于对生产关系这一研究对象的研究的。经济学对生产力、对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的分析,并不意味着对生产关系研究的排斥和侵蚀,恰恰相反,这种分析是由于生产关系研究的需要,是为了完善对生产关系的研究。

在对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反复研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凡是在分析不直接属于生产关系的问题时,马克思总要不厌其烦地说明,这种专门的研究属于哪一门科学的对象,经济学在这里只从哪一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地划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相关学科对象的边界。马克思留给我们的结论是:《资本论》全书只有一个主题,即资本。全书只有一个纲贯穿始终,即剩余价值的运动;全书的研究对象只是一种社会存在,即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无论如何离不开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中,生产力的处理就成为一个极易引起误解,且相当棘手的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对生产力的处理表明,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对生产力处理的借鉴意义,不可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