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保险业时代的弄潮儿

中国保险业时代的弄潮儿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1年年末中国加入WTO至今已逾4年,在这短短的4年里,中国的保险业无论是中资保险还是“洋保险”,均可谓发展迅速.作为中国精算师及广电日生人寿的首席精算师,我经常地思考中国的精算师在这个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该如何自我定位,该如何为保险业的做大做强做出更多贡献的问题.而尝试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之前,先了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则是十分必要的.1985年3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

中国保险业WTO时代的弄潮儿 ——论保险精算师在未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广电日生人寿保险公司 王龙根

自2001年年末中国加入WTO至今已逾4年,在这短短的4年里,中国的保险业无论是中资保险还是“洋保险”,均可谓发展迅速.作为中国精算师及广电日生人寿的首席精算师,我经常地思考中国的精算师在这个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该如何自我定位,该如何为保险业的做大做强做出更多贡献的问题.而尝试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之前,先了解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保险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1.民族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1985年3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只要符合相关条例要求,即可建立新的保险公司.从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只此一家”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格局开始被改变.3年后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即平安保险公司获准成立,又3年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在保险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该保险公司为交通银行附属的独资子公司.自此,中国保险业形成了以人保、平安及太保三家保险公司鼎立的局面.

1992年起,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设立,新的中资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增加.1994年,上海成立了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又成立了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北京获准成立.2001年,中国保监会又批准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公司在内地复业.中国入世后,新的中资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生命人寿保险、民生人寿保险、合众人寿保险、长城人寿保险、安邦财产保险、都邦财产保险等等民营保险公司相继获准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成立.为了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不少中资保险公司还吸引了部分外资参股.

2.外资保险公司的不断涌入

对外开放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起成为我国重要国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行业已由制造业等向金融业逐步延伸,开放的区域也由过去的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向全方位、多层次扩展.

1992年秋,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的申请,此举意义实在非同一般,它标志着我国保险市场正式开始走向对外开放,我国关闭了长达40年之久的保险大门自此重新又向世界开放.自加拿大宏利保险于1996年冬获准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后,德国安联保险、法国安盛保险、澳大利亚康联保险等保险业发达国家的著名保险公司在上海相继成立了合资保险公司.1992年至2001年的这段期间内,我国保险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为以后的全面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2月,经过马拉松式的入世谈判,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进入了全面开放阶段,中国的保险业将跟国际保险市场全面接轨,并有资格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从2001年至2004年底,加拿大永明保险、意大利忠利保险、荷兰全球人寿保险、英国商联保险、日本生命保险等保险业发达国家的著名保险公司又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相继成立了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形式下的保险业竞争主体自此不断涌现.

3.中国保险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我国将于入世后3年内取消对外资保险的地域限制并将开放业务范围,具体些就是说,外资保险公司将被获准进入上海以外其他中国地区展业;并将被获准提供包括健康险、团体险、年金险等业务.

保险竞争主体的迅速增加和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松绑”,使中国保险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阶段.外资与中资之间、中资与中资之间以及外资与外资之间在中国保险市场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竞争.天下群雄并起,各展所长,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将带来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管理技巧,同时也无疑对中资保险公司形成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将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不断拓展而日益显现出来.中外资的竞争将涵盖包括营销渠道、资金运作、产品创新、服务质量及人才培养等众多方面.仅以人才竞争为例,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其诱人的发展和培训机会、高额的工资、优厚的待遇以及令人羡慕的职位,对保险业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这样就造成了中资保险人才的频频流失,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这对原本就人才缺乏的中资保险公司带来了沉重的冲击.

当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也绝非一帆风顺,而是也存在着不利的方面.例如,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和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合资双方在业务、财务等管理上的磨合,要花大力气建立起足够的营销网络,而且新的保险公司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盈利,如果扩张过快,还须要等比例增资扩股,这对中方股东而言则要考虑能否承受的实际问题,另外,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人才本土化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对于中资保险公司而言,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通过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有利于促进中资保险公司经营机制的改善和推动体制改革,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力;将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推动服务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丰富保险服务的内容,促进保险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

总之,在中国保险业的春秋战国时代,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一场激烈竞争在所难免。而竞争的结果是各家保险公司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理赔速度,简化投保和理赔手续,使保险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美.

二、保险通才有利于保险业做大做强

1.人才是保险业最重要的财富

众所周知,保险业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无论是产品开发、风险管理,还是市场开拓等都需要有包括精算师、核保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专业的销售人才等在内的高素质人才.拥有了高素质人才,没有产品可以开发产品,没有核保规则可以制定核保规则,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没有了必要的专业人才,保险公司的发展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中,相对于资金、市场资源及客户群等,人力资源的储备和管理是最关键的,是决定保险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保险业发达国家在保险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这恰恰是中资保险公司的薄弱环节.在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方面,长期以来在中国国内形成了许多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有些观念和做法已经很难适应入世后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和发展.落后的人才培养和任用机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和前进速度,因此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加快调整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机制,重视保险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并认真学习外资保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尽早能与国际接轨,否则将很难应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入世会为中资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是因为入世意味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意味着更多外资保险企业及其产品的大量涌入,也意味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的人才战略,这恰恰是中资保险公司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中国今后急需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保险业发展趋势,精通保险业经营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和保险规则的高级人才.

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在争强称霸的争斗中,都注意笼络人才.这些人才俗称门客,有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士,有的是武艺高强的武士.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最后终成一代霸业.而目前中国的保险业也已经进入保险业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才的竞争也已经呈现白热化状态.外资保险公司是“空降”到中国的,对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人文背景等都不是很熟悉,因此急需相当的人脉资源及熟悉国内保险环境的人才,最行之有效的就是以高薪、高福利等吸引同行业中的各类人才,例如各大外资保险公司的中高层人物均来自于人保、平安及太保等三大中资巨头.人才大战方兴未艾,保险业春秋战国时代呼唤着顶尖人才的涌现.

2.保险通才的开发和培养是关键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先生指出,坚持把做大做强作为保险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只有把发展作为保险业的第一要务,尽快把保险业做大做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险业在初级阶段存在的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

而我们知道,保险公司的运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丝丝相扣,如果不能使各个环节彼此相连、顺畅运行,要想做大做强则绝非易事.例如,保险公司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产品开发工作须要有众多相关部门的参与,这包括销售部、精算部、契约管理部、信息技术部、法律部等相关专业人才部门.如果缺乏合理且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各个产品开发相关部门则可能自行其是,结果就造成设计出来的保险产品无法按时上市或上市后发生种种不利后果的问题,这样的产品开发过程将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其他如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复杂保险相关工作的开展都须要有足够的沟通和协调,才能保证顺利高效地完成.凡此种种,就需要保险公司特别注重保险通才的开发和培养,依靠他们协调公司各部门的工作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从而保障公司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这也正如LOMA大中华地区乔培伟主席在中外国际论坛上呼吁的那样,保险公司需要通才,训练要懂,业务要懂,经营管理也要懂,从市场营销、IT技术到财务,都需要更多的训练将之整合起来,抓紧培养这支对经营管理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才将非常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

保险通才的培养是英美等外资保险公司在员工培养方面的一大特色.这些外资保险公司每年都会招募“管理培训生”,每一位培训生都将在经历学徒、独立工作、岗位轮换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升,为其成为管理型及协调型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高潜力的员工还会有机会参加包括海外培训在内的管理系列培训.拥有百年丰富寿险管理经验的日本生命保险对其获得终身雇佣的员工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管理培训计划,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日本生命保险的优秀员工获得了在各种保险岗位上锻炼的机会.作为日本生命保险的合资子公司,广电日生人寿也自2005年起开始正式实施“管理培训生”计划,目前此计划正在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下顺利进行着.

三、精算师肩负的历史使命

保险公司是各类专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其中什么样的人员比较适合被培养成保险通才?我认为,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是完全有能力成为被重点培养的对象.这主要取决于精算师的理论知识结构、精算师在保险公司的核心作用、精算师在保险监管中的作用等重要原因.

1.精算师的理论知识结构

精算师掌握着精算知识.精算是一门运用概率数学理论等现代数学方法和多种金融工具对未来经济生活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预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精算在保险、投资、金融监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与风险管理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险业、金融业等稳健经营的基础.

精算师是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是同“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宗旨是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精算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掌握保险、经济、统计、投资、财经、管理、法律、计算机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精算师的职业还要求熟练掌握商业写作等技能.因此可以说,精算师的知识结构相当全面广泛,是保险业中不折不扣的MBA.保险业相关知识的全面性为精算师成为保险通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精算师资格的认可制度采用的是考试认可制度,即设定一系列考试科目,无论什么教育背景,只要通过全部考试,即可获得精算师资格,这种资格认可方式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保险业发达国家是一致的,而且中国精算师考试的深度和难度并不低于国际水平.严格的认可制度保证了中国精算师在理论知识结构上能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

2.精算师在保险公司中的核心作用

精算师是保险公司的核心和灵魂,是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目前,精算技术已经渗透于保险公司的各个环节,包括参与销售人员佣酬体系的制定和测算、保险新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各项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提取、偿付能力计算、核保支持及再保险安排、投资及资产负债管理等保险公司内部的众多重要领域,事实上,精算师的知识和经验在保险业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大有用武之地.

为了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精算师参与制定销售人员佣酬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精算模型进行各种销售产能及组织发展方案下的成本测算,以此来保证佣酬体系的市场竞争力、防止销售人员的套利行为以及公司预算的合理使用.

精算师参与制定产品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流程,参与或主持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负责确定产品的费率、现金价值等产品重要数据,负责产品收益性的测算,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协调各部门在产品开发中的相互关系并协助审核相关产品资料,以确保产品开发的顺利进行以及新产品能及时上市.

保险公司最大的负债来源于保单准备金,因此保单准备金的评估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精算师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定期进行保单准备金的评估并将最终结果发送给公司财务部门以便完成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其他重要报告.另外,精算师通常还要建立精算模型,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及准备金提供预测数据,配合公司制定短期或中长期的财务规划.因此,精算师在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风险管理专家,精算师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防范了保险公司在运作中面临的种种风险.精算师通过参与公司核保制度的制定,提供次标准体额外费率从而化解公司承担的额外风险;精算师通过安排再保险,将公司面临的高风险通过分保进行了必要的转移,对于资本金紧张的公司,合适的再保险甚至能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另外,精算师通过参与投资及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有效地防范了因利率波动而造成的投资风险.

精算师作为保险公司的核心和灵魂,为保险公司的做大做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国保监会前主席马永伟先生指出,没有精算,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没有一流的精算,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保险公司.

3.精算师在保险监管中的作用

1999年金秋,中国保监会首次组织了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并认可了首批43名中国精算师.在中国保监会的领导和国际资深精算师美国友邦保险李达安先生、加拿大宏利保险钟煦和先生等及中国第一张生命表的制作人李政怀先生的指导和带领下,新生的中国精算师们纷纷参与到保险监管制度特别是精算相关的监管制度的讨论和制定中去.中国精算师们依靠丰富的精算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中国保险业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出谋划策,为中国保监会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及市场行为监管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意见.

所谓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赔偿和给付的能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直接决定了被保险人能否得到可靠的保障.偿付能力的监管是中国保险监管的核心.偿付能力的监管则是根据精算原理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准备金评估标准和法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精算师们必须审慎地评估保险公司的各类风险,包括资产风险、定价风险、负债和资产匹配风险等等,从而维护公司能长期健康运行及被保险人的长久利益.中国精算师目前除了要求对当前财务状况作出静态偿付能力测试报告,根据监管要求,还必须对公司在未来1~2年内的偿付能力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另外,正在探索中的国际上通行的现金流测试、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技术,则在更高的层次上衡量了保险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生命表的编制到产品定价、法定最低准备金、最低现金价值等精算规定,再到新型产品的管理办法等都有着精算师的积极参与及所提供的精算建议或意见,而这些就构成了市场行为监管中的重要因素.费率市场化等是中国保险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的发展趋势,是中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重要标志,而这将依赖于保险公司所拥有的强大的精算能力.

2000年,中国保监会在寿险公司推行了精算责任人制度.精算责任人必须对人身产品的精算合理性和合规性签字负责.之后,精算责任人被中国保监会指定要求对精算报表、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准备金充足性、偿付能力报告等出具声明书或签名.中国精算师的培养和资格认可为中国保险监管的具体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精算师的理论知识结构、精算师在保险公司的核心作用,还是精算师在保险监管中的作用等,充分说明了精算师在保险业中所发挥的重要核心作用.尊重精算师、用好精算师,努力将精算师培养成保险通才,是保险公司在当今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保障.

四、把握时机向保险通才进发

在保险通才的培养上,中国的保险教育事业首先要跟上保险业迅速发展的步伐.保险教育模式不可拘泥于现有模式,必须实现转型并有所创新.各类高校肩负着为保险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或保险通才的重要任务,因此迅速提高保险教育的水平势在必行.另外,保险教育必须从校园向保险企业拓展,教育的对象除保险专业学生外,还应该积极接纳进行深造或再学习的保险企业在职人员.

为了将精算师培养成保险通才,保险公司的领导要善于创造机会,积极培养好和用好精算人才.就公司首席精算师或精算部负责人而言,要为部门精算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创造轮岗机会,培养技术全面的精算人才.就公司高层领导而言,也不要把精算师限制在精算部,而是要敢于赋予精算师更多的权力和职责,为精算师的全面发展及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要善于充分调动精算师为公司长期服务的积极性,从而使精算师能为公司提供更多建设性建议和优质服务.

要成为保险通才,精算师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仅要牢固地掌握精算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再保险技术等,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部门的讨论和沟通提升对核保与保全技术、财务会计知识、投资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甚至营销方面知识及技能等的认知程度,千万不要画地为牢,而是在工作中对非精算内容也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样既能为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奉献力量,同时又能迅速提高和拓宽自身的技能和知识面.

中国的精算学知识主要来自于保险业发达国家,可以说中国现代保险业中,精算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部分.中国保险业在最近十多年里发展之迅猛,保险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和壮大,对外国先进保险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如此之快,这些都是十分令人感到鼓舞和兴奋的,这对中国精算师而言也确实是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中国精算师应该把握住机会,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力图成长为保险公司的保险通才,成为保险业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商鞅等相国之才,为保险公司做大做强贡献力量,成为中国保险业WTO时代的弄潮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