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发展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本节专门谈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管理。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管理的最常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自建生产基地,经济实力不强的专业合作社应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购销商等主体合作,与它们联合创办生产基地。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发展

截至2009年,全国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16万家,比上年增长一倍多。从产业分布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其中种植业大体占40%,畜牧业占30.9%。也就是说,从所涉及产业看,生产类合作社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因此,生产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水平。为此,本节专门谈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管理。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管理的最常见形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板块基地在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接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在建设和发展农业板块基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

合作组织是由一定数量农户建立起来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情况下,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得以迅速普及采用,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板块基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服务将更加多样,合作组织通过开展产、供、销、种、储、加等系列化生产服务,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板块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产生了规模效益,推动了板块基地建设。

2.依托基地建设传播农业先进技术

合作组织在普及和推广科技成果方面更加注重适用性和实用性,合作组织上挂省、市科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下联广大农民成员,成为技术传播的重要渠道。事实上,在板块基地建设中,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村专业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诚信农产品产销协会,以柑橘板块基地建设为依托,免费为农民会员提供技术培训33场次,共4300人参加柑橘、草莓、蔬菜技术学习,使会员掌握了专业技能、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同时,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合作组织发挥组织功能优势、政策优惠优势,独立申报、承担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教项目,加快了板块基地的建设步伐。

3.以板块基地建设促进结构升级和形成拳头产品

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自发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边农户效仿,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板块化农业生产基地,既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也形成了进入市场的拳头产品。例如,仙桃市张沟镇先峰村1998年开始养鳝,2003年依托村支部成立养鳝协会,现在以养鳝为主,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530亩,养鳝面积2500亩,网箱25000口,并创建了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市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形成了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协会年销售收入3600万元,创利润38万元,会员股金分红18万元,户均收入3万元,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很有作为。

4.以基地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发展板块基地的目的是生产大批量的优质农产品,合作组织根据当地资源与区域优势、市场要求,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加以执行,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和检测体系,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如潜江市“荆楚”渔业合作社、“小二黑”瓜果合作社、龙虾养殖协会等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它们按标准化要求生产,产品不愁销、价格有保障,协会会员因此人均年增收3500元,发挥了品牌效应。板块基地有了品牌效应,产生辐射作用,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5.以基地为依托,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更稳定的共赢关系

长期以来,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吸引分散农户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有力地推动形成了“农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增强了分散农户在利益博弈中的话语权,同时也增强了农业龙头企业获得优质足量农产品原材料的信心,从而推动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共同推动板块建设。

二、生产基地的选择及经营管理

1.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成为农业结构调整趋势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于2008年9月3日由农业部正式发布。这份规划对未来8年优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总体部署,是今后一段时期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稳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文件。

按照农业部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各种支农建设项目,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点鼓励、引导和支持一批优质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油料专业合作社、棉花专业合作社、生猪专业合作社、奶牛专业合作社等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按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实施方案,大力支持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使用地理标志。要尽可能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畜牧养殖小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一村一品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委托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总量,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优势区域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优势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优势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全社会各行业共同推进优势产业带发展的格局。优先将优势农产品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不断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优势农产品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从政策看,国家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自建生产基地,经济实力不强的专业合作社应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购销商等主体合作,与它们联合创办生产基地。

2.选择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地方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此外,还要坚持分步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与产区,重点投资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重点扶持一批产品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大、能够有效组织基地农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选择和布局时要对国内外市场该产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立足于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成员是农产品基础的微观经济基础和生产主体。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必须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成员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

(3)坚持不断创新、以优取胜、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要鼓励在环境保护、生产加工、标准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在检测、认证、监管等环节不断创新。要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内在品质,积极开发和研究农产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体系、标识管理体系、追溯和承诺制度等,从根本上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出口竞争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更需要方便、快捷、安全地享用食物。因此,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着眼于提高整个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立足于产业的整体开发,打造名牌农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4)坚持高技术、高标准原则。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而生产基地建成之后是否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则取决于是否能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这就要求从基地的选择、布局到建设,必须密切结合主要目标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发展动态,坚持产品质量的高标准和生产技术的领先性。当然,对于不同种类的产品,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生产技术的领先性和产品质量的高标准应当始终作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5)坚持便捷、高效和优质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便于管理、不易受污染的地方。生产基地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措施。根据自身条件,按照国家无公害、绿色或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生产、操作和管理的要求,加强生产基地的管理,争取成为国家无公害、绿色或有机产品生产基地。

3.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因此,在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耕种模式(施肥、套袋、打药、采摘、贮藏等),来加强基地的生产管理。

【案例7】

农机合作社何以形成——以湖南衡阳白云村为例

白云村位于衡山县福田铺乡东部,坐落在五岳独秀的南岳紫盖峰山脚,该村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民情淳朴。2007年11月,白云村被划入衡山白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白云村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该村为南方典型的丘陵地貌,总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660亩,耕地面积606亩,农户承包地面积606亩,主要耕种水稻、油菜和席草,该村辖9个村民小组,240户,总人口986人,人均耕地面积为0.67亩。2007年11月,白云村经县经管局批准并经工商部门登记,以87万元的注册资金成立了民营性质的白云农机合作社。白云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有其自身的动因。

(1)广泛的社会需求。白云村村民习惯种植单季稻,收割水稻后种植油菜和席草。在一般的年景,水稻每亩的收益为400~600元,再加上种植的油菜和席草,每年每亩田的总收益为8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对于农户来说只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不少农民开始放弃土地,转而进城务工。因此白云村农民外出打工比较多,34%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有十多户全家外出打工,甚至有七八位打工者多年没有回家。现在在家种地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农民,年轻人在家种地的几乎没有。打工农户的土地,要么由家中老人耕种,要么无偿送给亲友种植,保留承包权和粮食补贴。白云村人均耕地面积为0.67亩,一户人家有3亩左右的耕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耕种,负担较大,效率也不高,对农机耕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对于小规模的土地,农机用具的使用效率不高,成本过高。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后,以转包的方式获得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将土地转包给农机合作社,每年获得固定的收入,相对于无偿送给亲友耕种或由上了年纪的老人自己耕种来说,转包能使其获得更为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农机合作社通过转包的方式获得土地,将农户的小面积土地进行整理,形成规模耕种,提高了农机用具的使用效率,增加了每亩土地的收益。

(2)内在的合作需要。白云村在成立农机合作社之前,村内有几户“农机爱好者”,他们都购入了一定数量的农机用具,除了用于自家耕种,还将农机出租给其他有需要的农户。“农机爱好者”的单个经营面临一些困境,由于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一年当中,对农机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农忙时节,在这期间,要求农机用具不停运作以满足需求,如果机器出现故障,将影响工作效率,“农机爱好者”也会遭受利益损失。在单个经营的情况下,机器故障的情况难免发生,此时“农机爱好者”之间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当哪一户的农机用具出现故障或陷入淤泥中,其他“农机爱好者”就会调配自家的农机给予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农机爱好者”们意识到,合作的方式能够解决单个经营遇到的很多困难,因此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这种随机的合作方式,而是追求一种更稳定、更完善的合作方式——农机合作社。“农机爱好者”成立农机合作社,将农机用具交由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由合作社分配农机用具的使用时间,对其进行统一的维修及保养,提高了农机用具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年限,增加了“农机爱好者”的收益。同时农机合作社的成立,突破了单个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农机爱好者”们只能依据农户的需求,在指定的时间内耕种指定的作物,只能提供服务,没有自主权。合作社成立之后,通过转包的方式获得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耕种的品种和耕种的时间,通过统一的经营方式提高农机用具的使用效率,提高土地的耕种效益。

(3)政策的有力推动。2007年11月,白云村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同年年底开展了“农机下乡”活动,依照党中央的政策,对于购买农机用具的农户,政府给予购机费用60%的补贴,农户只需承担农机用具价格的40%。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农户对农机用具的需求,在“农机下乡”之前,白云村的“农机爱好者”所拥有的农机用具数量并不多,除了自家耕种外,多半用于租赁,但基本上不能满足村内的需求。在此次“农机下乡”活动中,白云村的“农机爱好者”们共购入3台插秧机、3台大型耕种机、2台收割机、2台油菜播种机、1台机滚船。政策的有力推动,使“农机爱好者”们的农机数量大幅增加,为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该法律的颁布,为农机合作社的正常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给予了农机合作社合法的法人资格。该法律还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白云农机合作社得以形成。

【案例8】

蒙阴小蜜桃成大产业,标准化合作社“一诺千金

凛冽的寒风中,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井旺庄村果农娄和民在自家的桃园里却忙活得满头大汗。过去,他的10亩桃园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两万元左右。自从2006年他加入了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施肥、统一套袋、统一打药、统一管理,蜜桃质量明显提高,根本就不愁卖,一个桃子能顶过去两个桃,去年桃园收入了七八万块钱。

在于凤军的带动下,山东省蒙阴县已经成立果品合作社1200个,经工商局注册的合作社有40余个,12万果农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不仅以合作互助的形式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架起了果园到市场的桥梁,成为农民面对灾害时的“避风港”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缓冲器”。

2002年6月,从事农产品经营服务的岱崮镇供销社副主任于凤军针对当地果品生产存在的品种差、产量低、管理粗放、果农收入低等问题,成立了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于凤军带领全体社员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创建品牌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信用合作和融资服务为手段,与农民共同建立了一个从生产到市场终端的完整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组织农民综合运用生产、技术、购销、信用合作等手段,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有效实现了社员增收致富。

果树的施肥、灌溉、修剪、套袋到采摘的全过程,合作社社员均严格按照示范园总结的生产规程操作。“我们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施肥、统一套袋、统一打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合作社社长于凤军说。能做到五个统一,是由于农资等生产资料由供销社的网络统一配送,堵住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口子。于凤军说:“统一进货,严格检测,统一发放到果农手中,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生产,从而把农残、药残降到最低。”

于凤军还为合作社生产的蜜桃统一注册了“蒙山脆”商标,并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采摘下来的桃子直接送到合作社,贴上“蒙山脆”的商标,当天就发往全国各大市场了。标准进山来,桃子进城去,最受益的就是农民。蜜桃贴上“蒙山脆”商标后,收购价每斤1元5角,比合作社外的蜜桃平均每斤多卖5角钱。“蒙山脆”蜜桃还成为钓鱼台国宴指定专用水果。

从每年的6月到12月,于凤军与苏果超市合作,将优质蜜桃直接配送到在南京占据着超市业态50%以上市场份额的苏果超市,并将不同品种的蜜桃直销南京、广州、深圳、东莞的超市,创造了蜜桃按个卖的纪录,每个蜜桃卖到了8元钱。“市场需求空间和价格空间太大了,路子已经走出来,关键是组织农民扩大标准化生产。”于凤军深切感受到标准化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效应激起了农民发展蜜桃的积极性,纷纷要求入社。合作社顺势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已吸引和带动周边4个村的607户农民加入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蜜桃标准化示范园5000亩,销售果品2000多万公斤,社员年均收入达到5万多元,年收入10万~12万元的社员达到了60多户,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发展蜜桃果园1.5万多亩,使3000多户果农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满足社员多方面需要,于凤军依托合作社成立了资金互助会,在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吸收社员闲散资金300余万元,去年与市农业银行合作,开展了信贷业务,社员只需凭社长的签字,就可获得最高3万元的小额银行贷款。目前,银行对合作社的最高授信额达300万元。于凤军表示,今后合作社将吸引和整合更多农户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力争明年示范园面积达到8000亩。

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与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指标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高效、低耗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业应对农产品国际化、市场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标准化问题。标准是一种知识技术资源,更是经济信息的载体,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的标准在国际上先进,该国就不必在接受国外标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在竞争中争得主动地位。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既是价格竞争,更是质量安全的竞争。如果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缺乏信心,无论价格多低,都会影响到出口竞争。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在屡遭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封杀的同时暴露了诸多问题,这说明我国的农产品要想打进国际市场并在质量标准上取得国际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就必须选择国际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突破发达国家用以强化自己的贸易地位而制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贸易技术壁垒。也就是说,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构筑农产品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是保护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武器。同时,实现农业标准化特别是积极参照国际的先进标准,尽快缩短我国农产品在质量、科技含量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既是取得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绿卡”,也是在国际市场上构筑中国的“防御工事”,培植能够与“洋货”抗衡的名牌农产品的需要。

(2)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农业标准化既是现代管理技术又是现代化的四大特征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的管理和监督,并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科学管理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始就伴随着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采用国际标准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无不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它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农业标准化,始终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措施。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推广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手段。加快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

(3)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优化生态,是标准化的重要功能。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受需求、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转向总量有余,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由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对优质安全产品的消费需求更迫切,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萎缩,特别是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农产品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增加,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迫切需要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以推动生态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安全,提高农业经济安全运行质量。

(4)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已较为丰富,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但是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标并危及消费者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随着农业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生产者将被严格要求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将成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并成为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的依据。另一方面农业监测机构将通过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检测,以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2.如何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1)科学策划。策划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合作社、基地的现状与发展目标,确立合作社、基地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实施步骤。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要建立在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市场调查主要包括合作社或基地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竞争对手情况、社会经济环境等。信息收集主要是一些相关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包括农产品标准、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农业投入品限量标准等)。

(2)标准制定与修订。根据策划的结果,制定合作社或基地的农业标准。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与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衔接配套;要从标准体系设计的角度开展标准制定活动;合作社、基地标准应根据技术、市场变化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变化及时修订。

(3)准备阶段。在实施标准化工作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一是思想准备,使参与方了解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自觉运用标准、执行和维护标准。二是组织准备,为加强对实施标准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量大小,应组成由主要领导牵头、农技人员组成的工作组,或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标准的贯彻和实施。三是技术准备,包括制作宣传、培训材料,培训参与方;制定相关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必要时,开展实施的试点工作。四是物资准备,包括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工具、农业生产资料等。

(4)试点阶段。农业标准在全面贯彻实施前,可根据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贯彻标准试点。在试点时可采取“双轨制”,即贯彻合作社、基地与未贯彻合作社、基地相互比较,积累数据,取得经验,为全面贯彻标准创造条件。

(5)全面实施阶段。在试点成功后,可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施过程要特别强调在生产各环节均应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严格执行标准,在实施中进一步强化执行标准的观念。

(6)总结改进阶段。通过对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标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另外,还要对标准实施管理体系进行总结,提出改进计划,落实改进措施。

3.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质量认证

质量认证工作是国际通行的对组织管理体系进行第三方评价的活动,它是强化质量管理、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对外贸易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从1991年起正式开展认证工作。1991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认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走上法治轨道。1993年1月1日,我国正式由等效采用改为等同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制度,质量认证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从2003年1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进入新的规范发展阶段。食用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和追求,因此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应运而生。

(1)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食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当代农产品生产需要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处于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

(2)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概念是我国提出的,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的洁净。

为适应我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有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1996年开始,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将绿色食品区分AA级和A级。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

(3)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叫法,这一名词是从英语“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给有机食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认证标准中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4)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的认证。食品安全认证是质量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食品生产这个特殊行业来说,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食品的安全性,就谈不上食品质量达标。食品安全认证是人们消费的保障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对食品实施安全质量认证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突破贸易“绿色壁垒”的重要管理手段。建立有效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严格的安全质量认证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