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详细而言,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危机清晰地展示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主要表现在诸多个方面。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再一次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

(四)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

实质上,在前面(一)、(二)、(三)中所阐述的观点,也已经论述了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但是,对于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其根源,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成员,有一系列共同与不同的认识。应加以比较与甄别:有的认为主要是美国超前的过度消费;有的认为是房地产泡沫;有的认为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有的认为是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与过度的金融创新,所以就有“金融过度创新论”;有的认为是金融管理不善;有的认为是一次全球性金融体系的危机;有的认为是新古典自由主义作怪的结果;有的坚持“美国式自由主义论”;有的认为美国人靠借钱过日子,美国政府靠举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因而坚持“寅吃卯粮论”;有的认为这次大危机是美国实施金融霸权主义导致的结果;有的认为是主观价值量对客观价值量偏离带来的能量积累,已经达到能够引发危机的程度的根源与结果。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有的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即所谓的“制度说”。“制度说”则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有“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而“市场说”则认为,金融的过渡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还有“市场说”。“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再之,还有“周期说”。吴晓求等专家学者认为是“周期说”导致的结果,他们认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应,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其实“周期说”则认为,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情况下,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其实上述的这一系列观点,有的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大多讲的只是当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形成的表象原因要素,所以,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当中的一些观点,只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与非本质的层面上,都是停留在治理理念、运行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

详细而言,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危机清晰地展示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已经最后战胜了社会主义。这次危机彻底粉碎了这种幻想,使人们重新回到现实,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孕育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如何在全世界蔓延等事实。当经历了这次全球性的大危机之后,人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会有更加清醒于深入的认识,自由资本主义及其市场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手段而已。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内在逻辑和运动机制。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本质主要表现在诸多个方面。

1.制度失灵论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再一次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从1929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1970年的美国股灾、21世纪初“安然事件”等诸多大公司的丑闻,再到这次殃及全球的金融海啸,金融与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特有现象。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王振华指出,这次西方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清晰地暴露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有许多科学分析和严肃批判。生产能力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张世贤指出,西方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体系从假定前提到制度设定、再到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创新,都发生了根本问题。创新有时候并不一定全是好事,克隆可能克隆出魔鬼。美国金融创新的结果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贪婪、欺诈、造假、自私,都从这个创新工具里面流窜出来,导致了美国今天的状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对借贷资本与信用关系做了透彻地分析,认为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聚集和集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内在的各种矛盾。信用制度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发展成为纯粹的最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许多专家学者对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经济危机的内在运动机制作了分析。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不断社会化、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的矛盾,和国民经济的无秩序状态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四个“中间环节”导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微观基础环节——私有制及其企业管理模式容易形成高级管理层为追求个人巨额收入极大化而追求利润极大化,日益采用风险较大的金融工具,从而酿成危机;经济结构环节——私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容易形成生产相对过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失衡,从而酿成危机;经济调节环节——私有制的垄断集团和金融寡头反对国家监管和调控,而资产阶级国家又为私有制经济基础服务,导致市场和国家调节双失灵,酿成危机。四是消费分配环节。私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形成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贫富分化,导致生产无限扩大与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从而酿成危机。许多专家学者们的结论是: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理论失灵论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还是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都无法避免危机的发生。造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因素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是新自由主义实践的必然结果。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丁一凡说,新自由主义用一整套话语逻辑垄断了话语权。解除金融管制是整个新自由主义运动的一个步骤。它主张国家服从于经济主体——企业家对经济自由的要求,反对政府对市场的任何管制,主张公共服务普遍私有化,减少公共和社会开支。要求给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所有者提供方便,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变成一种理性的行为模式。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说,这次金融危机显示美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已步入死胡同。美国在拉美推行新自由主义初期曾遇到很大抵抗,在智利、阿根廷等国都是由政变开路,通过大规模暗杀的“肮脏战争”清除社会抵抗,然后在独裁军政权支持下推行新自由主义。事实证明,无论是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拥有最权威、最发达金融制度的美国,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这条路,都根本无法走通。

3.市场失灵论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是自由放纵,造成了市场失灵的结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秉孟指出,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三件大事: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利用;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成为美国金融寡头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崩溃,形成美元为霸主的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利用,为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的虚拟化和病态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则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平台。有的专家学者强,调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体制根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贷危机和生产过剩危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田春生说,1929年之前,美国的信贷扩张主要是在生产领域,那时美国60%以上的汽车是赊销方式售出的。1929年的生产过剩主要表现在农业领域,为确保利润,除缩小耕地面积,还把大量农畜产品加以销毁。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信贷扩张主要表现在消费领域,以房地产业的信用膨胀最为严重。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量消费品靠进口实现,使一般消费品生产过剩被转嫁到消费品生产国。

4.国家监管失灵论

许多国家的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监管的失灵,使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于蔓延。谷源洋指出,商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带来监管不力、内幕交易、垄断、通过权势和关系网寻租致富等腐败现象。这在美国金融危机中都有充分体现,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程恩富认为,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体现为三个“可能加大”: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新自由主义更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两点:解除对金融的管制,甚至对一切放任自流;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富分化呈现出日益严重化的趋势。丁一凡说,由于美联储提供了宽松的信用供给环境,使非金融公司的金融活动滋生蔓延。这些公司不仅回购自己的股票,还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不断增值的股票增加了企业的账面资产,反过来又扩大了企业的贷款能力。这样金融泡沫便拥有了自我膨胀的力量。当金融泡沫腾起时,各种投资机构纷纷允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人们就忽视了投资的风险,且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十分复杂,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在这种“非理性的狂热”中,隐藏了各种金融欺诈,知名的前纳斯达克总裁麦道夫和斯坦福的巨额诈骗案。这些公司在金融泡沫腾起时推出的金融产品虽然是新的,但就其形式来说,与列宁描述的股票公司的造假过程并无本质区别。这一系列问题在萌生其间及其发展进程中,缺乏国家的严格监管。

5.文化价值观失灵论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观念、主体性观念和单纯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等价值观念失灵,是造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针对西方唯利是图的腐朽文化价值观,汝信指出,列宁抓住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东西,《帝国主义论》至今已近一百年并没有过时。所谓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将永世长存的说法,是前些年经常有人讲的。承认当代资本主义是不是寄生,是不是腐朽,要根据科学分析的客观事实,另外就看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靠别人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利用经济霸权手段巧取豪夺,在某些人看起来也许这不算腐朽,不算寄生,而是合理合法,手段高明,是金融手段的新成就。但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寄生、典型的腐朽。这种生活方式不值得羡慕,不值得推崇。有的专家学者从世界历史进程的视角分析了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孟庆龙认为,这次大危机的发生,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乃至两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前景进行比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壮大正在促进世界格局发生积极变化,世界舆论在为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之余,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冲击显而易见。

6.虚拟资本论

许多人认为,虚拟资本运动引发的这场大危机比任何一次危机都严重的观点,当然是造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事实。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的根源与动力,而资本运动是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灵魂和主线,只有从资本社会化与资本自由化这两大运动趋势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才有可能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的深层原因,抓住问题的实质。北京大学教授王东指出,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性质,是资本主义450年来的第五次普遍性危机。第一次是16世纪地中海热那亚泡沫经济;第二次是17世纪荷兰的泡沫经济;第三次是19世纪英国的泡沫经济;第四次是20世纪末日本的泡沫经济;第五次就是21世纪初美国的泡沫经济。这次金融危机的后面是经济危机,再后面是社会危机,再深层次就是哲学观念和价值观念整个文化核心理念的危机。这次大危机令美国经济和金融霸权面临真实挑战。深圳市委党校教授余文烈认为,这次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灵魂和实质,只有抓住它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实质。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本质是金融化而不是工业化。因此,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出现新的特点:局部危机的相互影响;危机的世界性破坏作用;危机的性质严重。由于虚拟资本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故当前由虚拟资本运动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要严重得多。这就是当代资本运动和危机的新特点。杨斌说,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为了获取更高超额利润进行的一种剥削方式创新。这种创新大大扩展了剥削的对象、范围、程度,使之扩大到不同实体经济领域、国家和各种社会阶层。这种不道德行为不但比阶级剥削具有更大破坏力,而且超出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剥削的传统分析。由此可见,虚拟资本过度创新的危害性。

总之,美国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使其严重脱离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虚拟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而美国对实体经济需求日益减弱的同时,对虚拟经济的需求日益增强。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导致虚拟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其股市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仅股市总值一项就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总值。这就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7.过度的金融创新论

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下,政府缺乏金融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盲目乐观,毫无顾忌的金融创新。这次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弊病。

(1)过度的资产证券化

美国的放贷机构把大量次级住房贷款打包成证券到市场上发售,各投资机构先购买下来分割组合再打包,卖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并衍生出一系列金融创新品。关于资产证券化,本可以起到分散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提高市场资金的使用效率。即使对普通大众获得住房也更有好处。但是,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金融交易的链条过长,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日渐使金融市场越来越缺乏透明度,势必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

(2)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战线过长与其杠杆率过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盲目乐观,唯利是图的投资银行家们,以为高额的杠杆率会给他们带来巨额的利润,大肆买卖自己都不清楚哪里来的金融衍生产品。雷曼公司2007年杠杆率为30.7倍。房利美和房地美则高达62.5倍。2007年华尔街金融业全年利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金融机构杠杆率达到GDP的130%以上。过高的杠杆率带来高收益的同时,自然带来了高风险,当次级房贷出现问题时,那些通过它打包的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瞬时成了无本之木,顷刻枯萎。各银行等投资机构纷纷破产,不仅如此,还株连许多外国金融机构,于是,金融与经济危机波及全球。

8.美元霸权论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战后的军事霸权机制(当然美国从来在全世界没有、也不会从根本上放弃军事霸权),而采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办法,来缓解资本主义危机,维持和扩张帝国势力。美国依靠美元霸权,筑就了新型的统治全球的金融与经济的霸权机制。依靠这种金融与经济霸权机制,美国得以全面、深入、快速、不间断地控制和汲取全球产品和服务;可以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去支持战争,甚至用源源不断输入美国的他国结余美元来收购这些国家的关键部门和产业。中央编译局刘元祺指出,这是过去30年美国在逐渐失去全球生产中心地位后经济能够同时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原因,是美国连续发动对外战争而没有造成经济崩溃的原因,也是美国从越战危机中摆脱出来并迅速消除德日赶超威胁、拖垮苏联、建立单极霸权的原因。美国财长保尔森声称高储蓄、低消费发展模式与低储蓄、高消费模式造成了世界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应负有责任。谷源洋驳斥了此种说法。他指出,所谓责任,只是美国要求这些国家为它“买单”的借口,并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要求的改革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行国际金融秩序。

金融资本的疯狂性、贪婪性、逐利性是形成这次大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周期性的必然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到高度的社会化,资本也具备了高度社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成果愈来愈成为被极少数垄断寡头们所占有,这种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性质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市场经济内含的危机的可能性因素,就自然转变成了必然性。因而说,金融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因为商品经济的内在二重性,只能构成生产危机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危机的产生变成现实。因而坚持“制度说”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次由美国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大规模的、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既是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场深度的经济危机、思想危机、社会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本书还认为,在这些危机之后,还应加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危机: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的道德的危机,是人的行为的危机。是人性的资本化与资本的人性化的危机。综上所述,有的专家学者,不论是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坚持制度层面说、本质层面说,还是坚持机制层面说、技术层面说,其实都触及到了这场大危机的许多本质与非本质的问题。新古典自由主义是高度崇拜资本主义自由化市场的力量,鼓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化市场是万能的,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自由化市场自行调节与解决。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自然成为金融炒家、金融垄断寡头和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念,具有治理资本主义市场的理念和具备一定的操作运用价值。因而说,当前的这场大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化的放任政策,而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老、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自由化市场进程中的人性的贪欲、贪婪、疯狂与野蛮性。至于美国的次级债券,金融创新等等,都是手段,都是工具,都是变现方式,是非本质的东西。所以,分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必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清支流与主流,认清现象与非本质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流和本质,也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应对和救治好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

9.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特征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有五个方面产生的原因特征:

(1)金融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没有及时跟上金融形势和金融创新的发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是美国到目前为止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监管,容易出现监管漏洞;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产品日趋复杂,资金高度流动,监管都比较薄弱;场外(OTC)市场衍生产品发展过快,监管滞后;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由于监管不力导致次贷等相关衍生产品等明显存在投机过度现象。

(2)过度举债消费模式是酿成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长期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举债消费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不具备坚实的基础,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2007年美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未清偿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229.74%,其中居民负债比重为100.3%。因而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巨额债务便浮出水面,并最终酿成了一场偿付能力的危机。

(3)美国的货币政策出了问题

从2001年1月起,美国开始实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给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并伴随着减税、补贴等多项措施,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随后的加息周期则刺破了这一泡沫。

(4)金融创新的规模和速度与过分相信市场监督作用的监管理念之间出现了失衡

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杠杆的过度使用,评级制度缺乏公允和客观的价值准则,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5)源于美国房地产的泡沫

解决公众的住房问题是美国政府的重要目标,例如“两房”就是直接为服务于这一目标而设立的。在近年来,美国的货币政策宽松,房产价格上扬,资产证券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各贷款机构追逐高额回报,利用所谓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将抵押贷款扩展至偿还能力差、信用状况不佳的人群,造成危机爆发的温床。

总之,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看,是政策失误、信用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过度放松对金融的监管,金融机构无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忽略了风险控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贪婪、金钱至上的彰显。从次贷危机演变为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暴露了一些大公司、大财团不择手段牟取暴利,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弊端。与此同时,也看出: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会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