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竞合催生银行卡组织

竞合催生银行卡组织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从商业银行来看,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定位不准。而我国的银行卡起源于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商业银行发展银行卡的初衷是为了吸收存款。消费者需要携带数张银行卡,而各种银行卡的识别给商户收银人员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高度垄断的中国银行业阻碍了联网通用的实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高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相继恢复、重建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8.1 竞合催生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

虽然我国银行卡产业近3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银行卡支付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被广泛认可,但是自中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到中国银联成立的17年间,市场结构和业务发展目标的扭曲一直导致银行卡产业发展缓慢,以至于整个产业在较长时期里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银行卡的市场深度严重偏低。

回顾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前17年,从1985年首张银行卡发行到2002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卡产业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见图8.1)。截至2002年年底,国内共有88家发卡机构,比2001年增加了70家,银行卡累计发行量达到4.96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达到0.38张(按人口12.8亿计算)[1],初步形成了信用卡、借记卡、转账卡、专用卡、签账卡、联名卡、智能卡等七大系列卡,在功能上基本覆盖了储蓄、ATM提现、消费结算、通存通兑、证券转账、代发工资、代收代付等项目。

img5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联网站相关数据与资料整理。

图8.1 1997~2001年银行卡产业规模增长速度

从总量上看,尽管在2002年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反映我国银行卡市场深度的4个指标均比较低[2]。首先,由于我国持卡人的用卡习惯还没有普遍形成,在发行的4.96亿张银行卡中存在大量的“睡眠卡”。从总体来看,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银行卡的交易额一直都很低,持卡人的用卡频率仅为美国的1/15,韩国的1/5左右。例如,据2002年农业银行广西分行统计,该行发行的银行卡中余额不足10元的银行卡超过发卡总量的1/3。其次,从指标上看,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率,即银行卡渗透率很低,2002年仅为4.68%,而同期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等国的该比例分别为63%、55%、27%和35%。不仅如此,在银行卡交易结构中,消费交易仅占2.4%,若剔除大宗的交易,国内银行卡消费交易占比就更低。可见,在2002年,我国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交易的绝大部分主要是存款和取款交易。其三,从商户普及率看,差距更为明显。尽管我国2001年的银行卡发卡量与美国相近,但美国的商户普及率接近100%。而2002年我国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仅占全国商户的3.45%[3],从而造成中国的银行卡交易量很低,仅占全球的1.22%,而同期美国占比为38.9%,相差近38倍。其四,银行卡的储蓄率低。2002年年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8.7万亿元,银行卡存款余额为6 387.51亿元,银行卡储蓄率接近7.35%[4]。其五,PCE指标,即银行卡消费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偏低。2002年,我国银行卡消费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为4.92%[5]

从以上指标可知,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银行卡的“活性”明显不足,不仅存在大量的“睡眠卡”,而且银行卡还没有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支付工具,消费者在选择支付方式时,现金消费的惯性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银行卡市场渗透深度不足、利用率较低以及商户普及率偏低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银行卡市场的交易成本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成本。

造成我国银行卡产业在其发展的前十多年市场深度严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从商业银行来看,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定位不准。回顾发达国家现金-信用卡-借记卡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西方的银行卡是从商业信用卡发展而来的。所谓商业信用卡是指大型商家为了招徕客户而推广的赊账工具。从某种意义来看,最早的信用卡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银行通过发行信用卡把客户和商家之间直接的借贷关系间接化,变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而我国的银行卡起源于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商业银行发展银行卡的初衷是为了吸收存款。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经营借记卡为主,并通过企业工资卡的形式批量销售,在成本-收益上并没有将银行卡作为单独的产品进行核算,只是将银行卡作为储蓄的一种工具和配套服务,而且在功能上类似于电子存折。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银行卡,大多数发卡银行都采取了免收年费的方式来鼓励用户持有银行卡。但是,由于特约商户的数量较少且持卡人刷卡消费不积极,导致银行从银行卡业务中获取的收入——银行卡年费和特约商户扣率大打折扣。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卡业务的利润占到银行总利润的30%~40%相比,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利润微乎其微。

在尚未联网通用之前,一家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使用范围完全取决于该银行营业网点的数量和设备的设置情况。为了抢占市场,赢得客户,各商业银行分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建系统,自行开发商户,投入终端,扩张网点,受理市场建设长期延续着商业银行各自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直接的结果是各商户收银台前POS乱堆、商业区ATM排队。无序竞争不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各发卡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也给消费者和商户带来了诸多的不便[6]。消费者需要携带数张银行卡,而各种银行卡的识别给商户收银人员带来沉重的负担。商户收银人员拿到银行卡需要识别其发卡行,再对应POS划卡,这使得银行卡结算的速度远低于现金结算方式,银行卡支付效率的低下进一步挫伤了持卡人和商户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的积极性。

其次,高度垄断的中国银行业阻碍了联网通用的实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高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相继恢复、重建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其后又组建了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及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股份制及地方银行为补充的银行体系。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有了长足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国内银行卡的主流品种借记卡的发展对银行原有资源的依赖度较大,因此,传统业务优势在银行卡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显著。这些优势全面体现于发卡数量、卡交易量、联网机具、受理网点等方面。

表8.1 2002年中国银行卡市场结构单位:%

img5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信用卡》2002年各期及中国银联网站相关数据与资料整理。

从表8.1可知,2002年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前十大银行的交易额占了所有交易额的96.21%。尽管整个产业规模增长很快,但是整个市场结构的变化不大,仍然是高度集中的格局。从1993年实施金卡工程至2001年的8年间,金卡工程的推进速度十分缓慢,其根本原因是银行卡产业的高集中度。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造成发卡量大的商业银行和发卡量小的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该利益冲突主要产生于:

首先,联网通用对银行卡提出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联网通用标识三个统一的要求。但是在联网通用之前发行的银行卡基本不能满足这三个统一的要求。按照联网通用的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银行卡必须进行召回更换。而为了留住顾客,召回成本只能由各发卡银行自己承担。同时,联网通用还要求所有的ATM、POS终端必须能够兼容所有满足联网通用的银行卡,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对自己安装维护的全部不能满足该要求的ATM、POS终端进行升级或更换。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开展的较早,在联网通用提出时,其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和受理终端,因此,按当时的保守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换所付出的代价大概在4亿人民币左右,高昂的升级、更换成本成为阻碍联网通用实施的障碍之一。

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早,网络设施已经比较齐全,ATM和POS的网点发展多,覆盖面广,一旦银行卡联网通用,国有商业银行原来独占的所有网络和设备资源将由全部商业银行共享,虽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关于〈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跨行交易收费条款补充规定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银行卡跨行交易收费及分配办法的通知》的规定,中小商业银行在使用国有商业银行的ATM、POS时,将向国有商业银行支付使用费,但是根据当时的规定,手续费仅占销售额的0.05%~0.3%,远低于国外同业1.5%的水平。因此,一旦联网通用,作为发卡量大、网点发展多、覆盖面广的四大商业银行,其在银行卡服务网络、产品基本功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就会消失,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业务上的差距将缩小,这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看到的。

其三,联网通用要求彻底改变“柜台上POS排队”的状况,联网通用后,柜台上只能存在唯一的POS,并且该POS必须对所有银行卡兼容,这就需要对柜台上的POS进行整合和撤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布放特约商户的POS终端是为了增强发卡市场的竞争力,换句话说,商业银行发展收单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提高发卡市场的进入壁垒,巩固自己在银行卡市场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谁也不愿意竞争者廉价使用自己费尽心思安装的设备,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资源优势,更何况拥有柜台POS还拥有商户收单权,可获得收单业务带来的收单利润。因此,联网通用一开始实施就碰到商业银行不愿意撤离柜台的阻力。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利益牵制和冲突,“金卡工程”被形象地称为“拆篱笆”工程,从1993年提出“金卡工程”的8年里,联网通用收效甚微,银行卡仍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甚至同一银行内部跨区域使用银行卡仍然存在障碍。

随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强大的进入压力,为了在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前,提高中资银行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针对POS撤留问题,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筹备组经过协商,推出了“811”利润分配方案,即实行联网通用后,从商户收取的清算手续费按发卡行、信息交换中心、收单行8∶1∶1的比率进行分配。该分配方案的核心是降低收单行的利润分配比例,使得各家商业银行不再留念于POS的撤留问题。尽管“811”方案降低了收单利润,但是撤留POS仍然阻碍较大。以北京为例,仅POS的撤留问题就耗费了一年多时间,最终仍然是以行政的手段解决的。可见,高度垄断的中国银行业不但影响了中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的实施,而且由于高度垄断导致的联网通用推进缓慢阻碍了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造成中国银行卡产业一直以“一高两低”[7]的低水平发展。

实践证明,联合发展是加快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可以从最早建立银行卡中心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受理市场发展的明显差距中得到证明。实现了银行卡受理市场联合发展的城市,商户“一柜多机”的情况基本上已消除,资源实现了合理利用,商户和终端机具数量迅速增长,带动银行卡交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2004年上半年比2002年全年银行卡POS交易分别增长了3.5倍、2.2倍、4.3倍。而在其他城市,由于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各银行自行发展的状态,受理市场建设明显滞后,银行卡交易增长也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0年年底,“金卡工程”的目标初步实现。为了进一步实现银行卡产业化,推动银行卡走上“联网通用、共同发展”的道路,在2001年银行卡工作会议的指导下,各商业银行开始了银行卡经营体制的改革,实现系统主机集中统一和机具的标准化改造,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筹建中国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中国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等85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服务机构,合并了原有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和国内17家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6.5亿元,目前已拥有近4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

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的产业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银行卡发卡量最多、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8.1.1 中国银联成立的意义

中国银联开启了我国银行卡产业联合发展的新篇章,主要职责是负责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这一基础设施,推广统一的银行卡标准规范,为商业银行、特约商户、持卡人提供跨行信息交换、清算数据处理、风险防范等银行卡基础服务,推动银行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联合商业银行,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

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各商业银行通过中国银联的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基础上,中国银联积极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推广统一的银联卡标准规范,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维护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防范银行卡风险。

8.1.2 中国银联的职能演变

中国银联成立初期,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实现联网通用的目标,建立银联标准卡品牌并不是首要或者关键的目标。而随着银联业务的发展,联网通用的进一步深入,维萨、万事达等国际卡公司品牌的银行卡在国内带有银联标识的任一终端上都能畅通使用,造成国际品牌的银行卡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年底,银行卡中的高端产品——信用卡100%采用了国际品牌银行卡的标准。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的银行卡将成为国际品牌银行卡的附庸,中国银行卡产业将成为国际品牌银行卡攫取高额利润的舞台。因此中国银联提出了创建民族品牌银行卡——银联标准卡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了银联标准卡的发展进程。

中国银行卡产业近十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的银行卡产业中,中国银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银联与维萨和万事达一样,也是一家有众多会员银行参与的开放型银行卡组织,它本身并不发卡,而是授权其会员银行发行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但是,中国银联立足国内受理市场,能够根据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制定相对灵活的规则体系,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目前,中国银联是国内唯一的银行卡人民币跨行交易转接机构,它能够通过跨行交易转接获得稳定持续增长的交易手续费收入,以此来为银联标准卡的推广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推动国内银行卡受理网络的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ATM和POS都加入了银联网络,截至2010年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达218.3万户,联网POS机具333.4万台,ATM 27.10万台。随着国内银行卡受理网络的不断扩大,银联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在我国,银联品牌代表着最广泛的联网通用标志。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银行卡都带有银联标识。任何一张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一台带有银联标识的ATM或POS终端上使用。随着中国银联走出国门,银联标准卡在国外使用的优势也不断凸显。消费者在境外使用银联标准卡时,不仅可以直接以人民币结算,可以免收1%~1.5%的货币转换费,而且中国银联提供中文客户服务热线,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在境外的用卡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