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率和利息年化率

利率和利息年化率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利率是由货币资金供求决定,并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的利率。浮动利率是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利率。利息对借款人来说,是一种减利因素,是一种经济负担。利率上升时,企业为减轻利息负担,增加利润,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借款规模。另外,银行运用罚息与优惠利率促使企业诚实守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一节 利息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一)利息

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它随着信用行为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信用关系存在,利息就必然存在。但是人们对利息本质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利息是同地租一样公道、合理,符合自然的东西。他说:“假如一个在不论自己如何需要,在到期之前却不得要求偿还的条件下,出借自己的货币,则他对自己所受到的不方便索取补偿,这是不成问题的。这种补偿,我们通常叫做利息。”[1]

利息就是人们转让一段时间的货币使用权,或者说放弃一段时间的货币流动性而获得的报酬。因为人们转让了这段时间的货币使用权,就丧失了这段时间利用货币进行投资可能获得的收益,因此,理应获得一定的利息来补偿其机会成本损失。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补偿由两部分组成: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

(二)利率

利率就是一段时间内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即:

利率=利息/本金

由于利率是让渡一段时间的货币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利息)与所让渡的货币数量(本金)的比率,因此,利率也可视为货币资产的价格。但是,利率这种货币资产价格与物质资产(一般商品)价格不同的是,支付一般商品价格购买的是商品的所有权(包括使用权),而支付利率获得的只是一段时间货币的使用权。因此,借款不仅要支付利率,而且还要归还本金。

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主要受商品供求因素影响一样,作为货币资产价格的利率决定也主要受货币资产的供求因素影响。一般利率水平还受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税收、预期、经济周期、利率管制、国际市场利率的影响,而不同金融资产的利率又受资产的风险水平、期限等因素的影响。

二、利率的种类

现实中的利率具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利率有不同的作用,受不同的因素影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它们。

(一)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货币资金供求决定,并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的利率。它是不受非市场因素限制的利率。管制利率则是由政府利率管制部门等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它通常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在借贷期内保持不变的利率。它适用于短期借贷。在一些长期存款和债券中也有使用,但其风险较大。浮动利率是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的利率。它适用于借贷期较长、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借贷关系。

(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的价值(购买力)相应会发生变化。这必然对作为货币资产价格的利率产生影响。我们有必要考虑这种影响,从而把利率区分为名义利率(R)和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就是人们收到或支付的货币利率,它是在一定时点上未剔除通货膨胀(π)影响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利率。两者的关系为:

img2

由于名义利率未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它并不能反映货币资金使用的真实成本。只有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实际利率才是货币资金使用成本的真实反映。即使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也会导致实际利率的变动,从而对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和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金融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名义利率,更要关注实际利率。

三、利率的作用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认识利率的作用,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利率的宏观调节作用

1.积累资金

积累资金是利率最主要的作用,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提高了银行聚集借贷资金的能力,合适的利率可把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和货币收入集中起来。再通过信贷分配,满足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调节资金的供求

资金的供求关系影响着利率的决定,而利率一旦确定后又会对资金的供求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当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时,中央银行会调高再贷款率或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在借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为保持其利润,会同时提高其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高低与企业收益率成反比,贷款利率的提高必然会使企业收益减少,进而使企业投资减少,贷款规模随之收缩。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则会使存款增加,这样在资金需求减少的同时,资金供给却在增加,从而资金供求就会趋于平衡;当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时,情况则正好相反。由于利率具有调节借贷资金供求的作用,所以中央银行总是不失时机地运用利率杠杆,作为扩张和收缩借贷资金规模的调节器。

3.调节资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投资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只有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于或至少等于利率,企业才会进行投资。因此,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会自发地引导资金流向利率较高的部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国家还可以运用差别利率及优惠利率来调节产业结构:对国家急需重点发展的产业、企业及有关项目和产品,降低贷款利率给予支持;对于国家要限制或压缩的产业、企业及有关项目和产品,提高贷款利率予以限制。在利率杠杆机制下,企业会调整投资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4.把货币收入转化为货币资本

利率的存在与变动能够把货币收入转化为货币资本,能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同时推迟现实购买力的实现。货币收入可以用于当前消费,也可以通过积累转化为货币资本。因此,货币收入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比例也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过多的消费会损害将来更高的经济增长,而过多的积累则损害当前的生活水平。因此,合理的消费与积累比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调节利率可以使消费和积累相互转化,从而进行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的调整。而积累与消费比例均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二)利率的微观调节作用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影响了各市场主体的收益或成本,进而影响了它们的市场行为,利率杠杆的微观调节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激励与约束作用

利息对存款人来说,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渠道,高的存款利率可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利息对借款人来说,是一种减利因素,是一种经济负担。利率上升时,企业为减轻利息负担,增加利润,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借款规模。这在客观上对企业产生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促使他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另外,银行运用罚息与优惠利率促使企业诚实守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加人们的储蓄意愿,因此,利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个人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另一方面,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不同的金融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三个方面的配置是不同的,因此在保证一定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决定收益性的利率就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利率差异就成为人们选择金融资产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