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成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分析

造成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研究表明,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将随之增加约80万个。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后,就业弹性的下降已无法容纳庞大的劳动力大军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处于弱势的残疾人和“4050”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据调查,下岗失业人员中,非技术人员占5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2%,“4050”人员占32%。

3.3 造成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来自于新增未就业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需转移劳动力。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排除了体制性原因,如二元经济结构、企业改制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3.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本条件。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加快经济发展都是缓解就业矛盾的根本出路。从理论上讲,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经过实证研究提出,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从各国的发展经验和实际情况来看,都基本上支持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完全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较慢。而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GDP的增长对就业的吸纳效应被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抵消,国有集体企业的减员增效,又使国有集体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减弱,从而出现就业增长弹性下降的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水平。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8.6%,与发达国家60%~75%的比例相差甚远,与一些发展中国家40%~50%的比例也有很大差距。从区域结构来看,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具有的明显的非均衡性特点: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国家政策对沿海地区倾斜的条件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向型经济所占比重大,经济较为发达,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经济较不发达,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较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按照发展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的解释,我国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以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其流动的结果可能是在满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会对东部地区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压力。应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这样才能有较高的就业弹性。

3.3.2 劳动力增长过快,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就业大军,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将随之增加约80万个。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创造了8000万个就业岗位。但这一数字相比逐年增加的就业大军,可以说是杯水车薪。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改观。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其中包括前述高校毕业生、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转非人口和转业退役军人。加上约1400万人的下岗失业人员及历年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存量,劳动力总供给约2400万人。而劳动力需求则明显不足。从2003~2005年的数据看,3年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分别是859万人、980万人和970万人,年均900万人,劳动力供求总量已出现严重失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山东省的一大优势,其人口结构正处于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的过渡中,呈橄榄形结构,中间年龄即劳动人口非常大,并且呈上升趋势。据调查,在城镇每年约有120万人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还有1000多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劳动力供需差额为150万~25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可能更加突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后,就业弹性的下降已无法容纳庞大的劳动力大军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处于弱势的残疾人和“4050”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

3.3.3 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突出

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下岗失业人员的构成多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技能较差,并且技能单一的人群,难以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即使谋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很多人还会因为职业不稳定,再就业后不久又陷入再失业状态,尤其是“4050”人员和西部落后地区人员。据调查,下岗失业人员中,非技术人员占5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2%,“4050”人员占32%。而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出现岗位空缺,并且在今后一个时期难以满足需求。据统计,在全国7000万名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而高级工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不足。“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3.3.4 思想观念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就业与再就业渠道的拓宽

有些人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里,禁锢了就业观念,而就业观念的陈旧给再就业工作带来了困难。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到民营企业就业怕丢面子,从固定工作岗位下岗到临时工作岗位就业怕担风险,从稳定收入岗位下岗到非稳定工作岗位就业怕吃亏,怕“脏、累、苦”,不愿干“侍候人”的活等等。非全日制工、临时工、季节工、弹性工作等很少有人问津。所有这些,都影响到了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