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论与现实意义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财税政策角度来研究如何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正式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在当前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财税政策角度来研究如何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1.1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是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一个前沿课题

目前,全球失业人口已达1.8亿人。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产出的减少。20世纪30年代,美国失业率从1929年的3.2%上升到1933年的24.9%,结果使GDP减少约30%。波兰经济专家认为,如果波兰现有失业者的1/3不失业,就能增加10%的GDP。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还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各国政府都将就业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际劳工组织在促进全球就业活动中,提出了就业密集工作计划的设想。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正式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最初是建立“国内国际销售公司”为发展出口的企业提供财税优惠,以鼓励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其后是实施“雇用抵税”财税政策。虽然各国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但失业问题在各国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加速,使各国失业有愈来愈严重的态势,就业与再就业将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存在的难题,这就要求理论界与时俱进,研究探索解决失业问题的新思路。

1.3.1.2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对如何有效地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研究更为迫切和必要,但就目前来讲,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研究政府介入就业再就业的依据,对政府进入这一领域进行重新定位,并从完善财税政策角度来促进就业再就业,在我国财税理论界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财税实践中也是一个尚未展开的领域。目前我国失业问题已经处于非常严峻和紧迫的关口,且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将在相当长时间里长期存在,这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失业下岗已超过廉政建设而上升为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社会问题的首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解决就业,扩大再就业是我国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失业问题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领域,也是政府应当介入的领域。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杠杆,具有受益面广、受益直接以及受益快等优势,能够有力地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政策效果较为明显。

1.3.1.3 本书将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的理论和财税政策实践运用到劳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来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

分析了财税政策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在不同经济周期,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一般规律,进而提出“增加就业是财税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的观点,力求为政府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提供一套具有完整理论作支撑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方案,属于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实证分析和经济模型分析,为就业再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方法。

1.3.2 现实意义

1.3.2.1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民众提供福祉,建设平安中国、服务中国民众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小康中“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一是指使劳动者尽可能多地实现就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二是指将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减少失业对社会的冲击。因此,把扩大就业再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再就业和控制失业,使劳动者都能分享社会改革的成果,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也最能够让老百姓直接获益。

1.3.2.2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民富则安,民困则乱”,这是历史留下的经验。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提出,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六大任务之中(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①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②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③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④“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⑤社会安全网问题。⑥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的长期发展与和谐)。这一内容表明,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这充分说明,就业再就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中央对于搞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因为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企业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三农”及城市农民工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保护像妇女、残疾人、下岗职工这样的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有利于缩小群体收入差距,为经济和谐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共建小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3.2.3 扩大就业再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一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加快的转折点。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转移不出去,就会处于严重的就业不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依靠增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已经过时。在存在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条件下,富余的劳动力转移不出去,任何增产措施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只能降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并不能实际性地提高农民收入。因此,目前消化数以亿计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和增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2.4 通过宏观政策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按照公平与效率原则,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着力于效率的市场机制和着力于公平的稳定机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企业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承担着就业的吸纳者和释放者的角色;政府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承担着宏观调控者的角色。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的基础,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的实现。就业中的公平是通过政府自觉的宏观调控实现的,它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为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以后,现在到了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核心的时代。就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发展大局,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在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现角色也应由原来的“统包统配”者向现在的宏观调控者转变。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机制就是通过宏观激励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鼓励自主创业,使自愿就业者都能找到就业岗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