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效益原则

社会效益原则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所有资源配置的方式中,市场是有效的,尤其是完全竞争型市场最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如满足公式与或与,则其拥有的资源量或财富量得以最优配置。既然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般原理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的概念。因此,要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就必须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

1871年英国的杰文斯、奥匈帝国的门格尔以及三年后瑞士瓦尔拉斯分别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纯粹经济要义》的学术成果,标志着在西方经济学掀开了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的序幕。边际革命是由奥地利学派维塞尔、庞巴维克、萨克斯等人对门格尔边际效用理论的阐发与运用拓展;意大利边际主义者帕累托和巴罗尼为代表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详加阐述与发展以及美国克拉克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提出这三次深化之后,逐渐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到了1890年,英国马歇尔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以边际主义者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构成了一个折中的新理论体系。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在新古典分析“范式”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了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所有资源配置的方式中,市场是有效的,尤其是完全竞争型市场最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此,他们以数理形式,精确地分析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内在机理。

新古典经济学把资源的稀缺性假设成稀缺法则作为分析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或出发点,在具体方法上,广泛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力图把社会经济关系分为单纯的数量关系,完全放弃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处处采用“均衡分析”,力图证明“市场经济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价格和市场,它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1]为了使论证符合逻辑性,新古典经济学作出了“经济人”的人格假设,理性选择或理性行为假设,市场完全性假设等一系列假设,其基本思路与基本内容是:

1.以价格取代价值,用“均衡价格论”作为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避开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分析,他们假设整个经济系统只是一个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大经济行为主体构成的封闭系统。由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则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内在地存在一种利益驱动机制,促使市场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最大利益准则来不断地边际调整其需求与供给,并在这种反复的边际调整中,最后会取得一个交易双方共同接受的某个市场均衡点(Pe、Qe),此点满足方程组:

在这个均衡点,出现了市场均衡价格Pe与均衡数量Qe,它一方面使市场全部出清;另一方面实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实现了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

2.资源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均衡”来实现。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最先充分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他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思路提出了一个包含交换一般均衡、生产一般均衡、资本形成一般均衡以及流通和货币理论等四大体系的一般均衡理论,并且,他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从数学上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后来得到了帕累托、萨缪尔森、希克斯等人的改进与发展。这种发展了的一般均衡论企图证明:供求相等的均衡不但存在于单个市场,而且可以存在于所有市场。在此立论基础上,得出完全竞争模型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结论,即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3.通过对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选择行为的分析,封闭的说明消费与生产者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的。并且通过需求与供给曲线,表明市场均衡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变动实质上是消费者与生产者最大化地合理配置其资源的结果。

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者的最大化理性选择行为可以简单的模型为:

其模型的经济含义为,消费者在既有的资源量或财富量I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将会选择一组最佳消费者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体系。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公式(6)表示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将其资源或财富消费完毕,不得富余。公式(7)为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λ。公式(8)为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比。一个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如满足公式(6)与(7)或(6)与(8),则其拥有的资源量或财富量得以最优配置。

对于生产者最大化行为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采用了生产费用理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假定。在二元投入的假定下,其理性选择行为可模型化为:

式中:π、P、L、K、w、r、C分别代表厂商利润、商品价格、劳动投入量、劳动价格、资本价格、厂商成本。通过求极值,可以证明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式(11)表示厂商在长期生产函数下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条件。即厂商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利润,通过两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花费在两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成本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在市场环境下,厂商如何实现最大化目标,新古典经济学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分析背景,得到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般条件为MP=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般原理

一、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与帕累托有效

既然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般原理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的概念。资源配置效益,是指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一定义可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这两种情况分别以图1—1和图1—2表示:

图1—1

图1—2

图1—1中,产品转换曲线PTC上的所有点,反映了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品A和B之间的各种可能配置。如在S点,生产A产品OV单位,B产品OM单位,而在PTC曲线上的K点,生产A产品OT单位,B产品ON单位。虽然各种资源配置都是有效率的,但不同点的产出是不同的,因此,其资源配置效益也可能不同。最佳经济效益是指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品A和产品B组合使产出最大的点,这一点应是产品转换曲线和等收入曲线相切的点,即K点。同理,图1—2中,最佳经济效益应是为达到一定产出的资源投入成本最小的点,这一点是产出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即H点。因此,要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就必须优化资源的配置。

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最优?这一问题可用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帕累托有效”来回答。所谓的“帕累托有效”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况,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在降低其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效用,或者说,对于某种资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要更好,那么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2]“帕累托有效”这一概念实际上反映了几层含义:首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得到利用,不存在无谓的闲置;其次,这个资源在各个主体间得到了合理分配;最后,在这样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下,这些资源产生的效用已达到最大化,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会使总效用水平降低。正因为如此,一般认为“帕累托效率”状况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状况。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几种表现方式

资源配置必须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根本的条件在于完全竞争。但是,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竞争总是不完全的,下面,我们分别就完全竞争条件下和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几种表现形式作一表述。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

1.一种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最优配置。

资源配置中所说的资源或经济资源都有着不只一种用途。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既可以发放贷款,也可以用来购买债券等等。同一资源的不同使用所创造的价值也可能不同。因此,对于资源的配置,应考虑资源的各种用途及其相应的边际生产价值。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必然从边际生产价值低的用途向生产价值高的用途转移,使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一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条件是:

MRPax=MRPay=MRPaz=……

式中,MRP表示边际生产价值或边际收入;a表示某种资源;x、y、z等表示资源的不同用途。这个条件说明了在资源投入量一定的条件下,无论如何改变其资源配置都不会使产出增加,最优配置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如果没有资源投入量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资源配置条件是:

MRPax=MRPay=MRPaz=……=Pa

Pa为资源a的价格。上式说明,如果资源各种用途的边际生产价值等于资源的价格,企业无论如何改变资源配置(包括增加资源配置的投入量)都不会使银行的效益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时的资源使用量是该资源的最大使用量,此时的产出量也是该资源的最大产出量。

2.一种经营业务中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任何一项经营业务都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源。我们用图1—3来说明某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某项业务的资源配置过程。

在图1—3中,横坐标表示产量Q,纵坐标表示价格P和成本C,MC表示边际成本,AC表示平均成本。

(1)在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前,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AC)

因为,据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定义可得:

图1—3

就平均成本对产量求一阶导数:

由此可得:

因为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所以当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以前,即平均成本在下降阶段,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曲线终点的斜率(导数)为负值,即:

因为Q>0,所以,MC-AC<0,所以,MC<AC。

(2)在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时,MC=AC,因为在极小值点,平均成本对于一阶导数为0,所以:

又因Q>0,所以,MC-AC=0,所以,MC=AC。

(3)在平均成本开始上升后,MC>AC,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曲线在各点的斜率(导数)为正值。即:

因为Q>0,所以MC-AC>0,所以AC<MC。

通过以上数字说明,边际成本曲线过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E。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需求曲线D与平均成本曲线AC相切,在切点E上平均成本AC=平均收益AR=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R=售价P0,这时,平均成本为最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产量Q0为最大;在价格P0下,由于MC=P0,说明是最高经济效益的价格。

假设图1—3中X产品生产需要A和B两种资源。根据上述原理,在各产量水平上,两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都必须满足下式:

式中:MPPa——使用资源A的边际产量;

   MPPb——使用资源B的边际产量;

   Pa,Pb——使用资源A和资源B的价格;

   MCx——生产X产品的边际成本。

上式表明,当各种资源的边际产量与资源的价格之比相等,且等于产品边际成本的倒数时,资源配置达到优化。

3.多种资源在多种用途之间的最优配置。

我们先以两种资源在两种用途之间的最优配置作研究,并以此扩展到多种资源在多种用途之间的优化配置。假设有两种资源为人力资源A和资金资源B,分别用于经营A业务和B业务;在各资源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A和B两种产品和使用的两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4表示:

图1—4

从图1—4可看出:A业务使用OJ劳动力和OM资金,B业务使用LJ劳动力和FM资金。那么,Q点所反映的L和K两种资源在产品A和B两种产品之间的配置是否合理呢?我们以各产品的等产量曲线来研究。

假定业务A等产量曲线从小到大分别为AQ1,AQ2,AQ3,业务B等产量曲线从小到大分别为BQ1,BQ2,BQ3。将这些等产量曲线置入图1—4可以看出,Q点是BQ1和AQ2曲线的交点,但这一点并未达到资源配置最佳状态,因为,当资源配置从Q点移到Y点时,A业务产量仍然是AQ2,而B业务产量却从BQ1增加到BQ2。如果资源配置从Q点移到Z点,B业务产量不变,而A产量却从AQ2增加到AQ3。可见,按帕累托效率标准,Q点并非资源有效配置,而Y点和Z点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因为,在Z点和Y点(还有X点及所有等产量曲线的切点),各业务品种的资金对人力的边际替代率是相等的,资源配置结构的任何改变,必然使某种业务品种产量下降,而不能增加另一种业务的产量。因此,使生产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条件是:各种产品的资源配置替代效率应相等。这些等产量曲线切点的连线在经济学上称为合同曲线(如图1—4XYZ曲线)。

(二)完全计划条件下

在20世纪30年代,奥斯卡·兰格等人就是力图证明在不存在市场的条件下,通过中央计划模拟市场,以确定需求和均衡价格,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力图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取得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状态,同时避免市场竞争给经济带来的振动和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这就是著名的兰格理论,这一模式,影响了自兰格之后的许多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前苏联的康托罗维奇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为历史背景建立了最优计划理论。

按照这些理论,以资源最优利用为目标的最优计划,在数学上可以归结为线性规划的求解问题。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来说明产量和价格的确定问题。

资源线性规划一般模型为:

求:max(min)=P1X1+P2X2+……+PnXn

用向量或矩阵符号可将上面模型表示为:

求:max(min)S=PX

上式中,A为资源消耗系数矩阵,b为资源可供量的常数向量,P为价格(利润)的系数向量,X≥0为非负性约束条件。

这一线性规划问题表明,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用于经营的资源数量是既定的,如果知道各种业务经营的消耗系数,在业务品种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就可求出现行价格下的最大业务总价值,使既定价格下的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问题在于业务品种的价格如何确定?这可以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来说明。

初始问题模型:求maxS=PX

对偶问题模型:求minG=Yb

这一对偶问题表示,在每单位业务中,资源投入系数矩阵在A的情况下,找出业务品种的价格,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价格。

尽管兰格模式判断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也同西方研究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学者一样,由均衡价格即由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决定,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为条件,但兰格等人都想以计划而不是以市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这样的计划,至少需要三方面的条件:①要求计划所拥有的信息系统极其完善;②计划所代表的利益与无数经营者独立的利益和目标完全一致;③计算手段要相当完善。上述条件,在计划当局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的国有商业银行协调运行,并在此基础上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最大化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这一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必须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

金融资源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要素,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又是金融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内在于经济,这是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社会经济能否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内部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作为社会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人力资源;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劳动手段——技术资源。国有商业银行资源作为金融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是金融资源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通常处于正相关或负相关状态,而各种经济要素处于正相关状态时,我们称之为经济的协调运行,反之,称之为经济运行失衡。经济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正因为金融资源的配置对经济运行有如此影响,而经济运行质量又对金融有如此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时,其首要目标,应优先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1.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资本资源、信贷资源、人力资源及财务资源等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资源的流动性和流动效率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如果我们不考虑其他社会经济等相关因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主要决定因素则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任何超前或滞后的资源开发都不可能保证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基础,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关键。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开发和配置超前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时往往会导致资源开发和配置功能的下降甚至失效,因此,合理开发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保证国有商业银行自身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是保证整个经济协调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社会经济的运行,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社会经济组织的目标之一,就是使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能协调运行,以此来协调这些利益关系。一项资源配置所涉及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具体来说,涉及到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层次的效益是有区别的,常常是彼此矛盾的。个别企业有效益,不等于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正效益。有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存在着矛盾的,如,为了节约生产的成本,则常常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就必须牺牲一定的经济财富。因此,在一个资源配置方案中,我们不可能同时追求各个层次的效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各层次效益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去追求一种综合的经济效益。

各个层次效益的协调,综合经济效益的产生,依赖于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而社会经济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基本要素:人力、自然、技术等资源开发和配置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往往都可以从金融资源在该环节配置效率下降中找到原因。如近几年来,经济生活中出现买方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内需不足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解决这种现象,重要的不在于如何推动消费需求的上升,而在于如何建立起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的效率机制,创造金融资源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各联系环节的金融效率环境。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应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源“中介功能”,消除国有商业银行“惜贷”现象,创造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有效流动的机制。这里所说的“机制”,强调的是经济要素的关联性,即经济系统诸要素的协调程度和协调状态。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实现“三性”协调基础上的商业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必须以“三性”协调为基础,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最终都与效益有关,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亦都涉及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得好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三性”都将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以资源配置为起点,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证资产安全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达到提高效益和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因此,从“三性”协调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过程,实际上是国有商业银行“三性”协调的过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应在保证“三性”协调基础上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价值最大化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所在。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原则

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约束下,要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实现资源配置的目标,在资源配置中应该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一、绩效性原则

1.绩效性原则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不管国有商业银行关于效益目标函数的表述如何复杂,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标准,就是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创造较多的价值,或者,为了创造一定的价值,尽可能多地节省资源的投入。提高经营效益,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问题,即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必须围绕提高经营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资源配置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主题,提高经济效益必然成为它所追求的目标。

2.绩效性原则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本源因素。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绩效性原则,其经济含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功能发挥和效率的提高两个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功能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从计划经济模式下转换而来的,并不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以及沉重的经营包袱,注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作重点应当是:以绩效原则改革经营体制和机制,既要努力实现存量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要努力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为培育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开发、配置的“效用新生区间”创造必要的条件。

3.绩效性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动力机制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本身是一种经济行为,效益最大化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强调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绩效性,并以绩效标准来衡量和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良性化,是符合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客观要求。事实上,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转换和经营机制的改变,始终是牵制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且,目前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问题。而解决体制问题的突破口可能就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机制的建立方面。确立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配置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社会经济协调运行为前提,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开发、配置的“宏观”绩效机制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改革大战略,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正确思路。

4.绩效性是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说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这实质上是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同样,经济效益也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与此相对应,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也可分为两类:①全部资源投入速度;②经济效益水平。人们所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靠资源投入增加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靠经济效益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计划经济模式之后,历史的沉疴严重,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之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资源与社会经济大系统得以协调,以此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目标,使自身也得以发展和壮大。

二、社会效益原则

一种资源配置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但并不代表资源合理配置的全部内容。合理的资源配置,还应考虑资源的投入所形成的产出如何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问题。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认为,企业管理有三项任务:①取得经济效益,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合理利润。②使工作具有生产性并使职工有成就。③承担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第二项任务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因此,不管列举多少项任务,最终都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两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与其他资源配置一样,使效用总和最大化是其合理配置的准则。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必须考虑人类、社会、经济所具有的系统性特征所决定的效益,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和统一。

1.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社会效益原则是由金融和经济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金融行为与经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促进的事实说明,在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和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配置结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决不能只考虑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一时一事利益,放弃国家、民族、区域以及团体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亚洲金融危机足以说明,金融对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超常的,任何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只追求自身利益的盲目配置,只会在危害社会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2.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原则体现的是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之间的依存性特征。社会、经济以及金融资源结构的存在,是金融资源配置依存性的客观基础,经济资源的配置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事实上,任何一种资源的配置,都摆脱不了其他资源配置所产生的良性环境,并依此良性环境来充分展示自己的功能,以达到整个资源配置效用的最大化。这种功能互补和效用最大,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状态。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原则正是为了达到使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之间的功能互补,并最终达到使资源各要素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3.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原则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特征。“社会结构就是指某一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间有组织的联系。虽然这些基本成分的特征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因社会而异,它们却为一切社会提供了框架。”[3]这种框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一切行为。事实上,任何一项资源功效的发挥,都不可能完全是由其本身能量的大小所决定的,它摆脱不了其他要素所形成的结构对其效用发挥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结构。当社会结构在转换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金融决策环境的改变,适时地调整资源配置状态。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这是一切资源配置都必须考虑的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按照挪威首相布伦特兰等人(Gro Harlem Brandtland)所下的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87)。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应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它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金融是资源,这一本质特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金融活动量的累积与功能的累积的结果具有价值形态的‘贮藏’特征;其二,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对现实需求的满足与未来发展之间的依存和制约的关联性”。[4]正是金融资源所具有的这种特定的“贮藏”特征,使得金融资源具有了功能后置和后发的基本特征。前期和当期累积的各种金融资源只要在当期不能消耗殆尽,其量的累积和功能的累积都会成为后期可配置或再开发资源,对后期社会、经济生活与发展产生作用。事实上,在中国金融生活中,近5.3万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2万亿元的对公存款,6.8万亿元的存量信贷资产,有待创新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近2300亿元的固定资产,280万员工的人力资源等,[5]都是金融资源累积的表现。在其开发和配置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其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可能产生的正负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度开发和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保持金融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使其发挥长远和最大效用,避免负效应“后置”和未来“功能失效”的必然选择。

四、系统性开发原则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要素的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构成国有商业银行有机的资源系统。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是多级梯阶系统,它的多级梯阶结构,决定了其行业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的功能。与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相比,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都十分明显;稳定性和流动性都十分重要;高风险和高回报相伴生;多维空龄结构的梯阶性和自组性;扩张和收缩的节律性”的特征十分明显。正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有如此明显的特征,我们在配置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时必须贯彻系统性开发原则,为此,在配置国有商业银行资源时,首先应选准并确立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目标,实现其按业务种类和地域均衡,尽可能消除短缺或杜绝闲置浪费,在资源短缺悖论中,我们应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系统的结构,使其通过自调自组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其次,应调节好国有商业银行资源内部的矛盾,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资源的相对量和绝对量、基础作用和衍生作用等关系,合理开发好资源。

【注释】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2]B·洛克伍德:帕累托效率,J·依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8页。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4]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城市金融,1999年4月。

[5]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