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的职能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物货币的主要特征是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相等。金属货币主要指以贵金属作为币材的货币。贝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货币。但代用货币也有缺陷,如易于伪造和损坏,而且必须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其发行量仍要受制于金属货币准备量。直到197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纸币的发行才彻底从名义上、制度上摆脱了黄金的束缚。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从社会发展来看,当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生存而无剩余时,是不存在商品交换的,当然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为劳动产品的交换提供了条件,被交换的产品就成为商品。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的交换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当商品交换愈发频繁,以物易物的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上已经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时,便从商品中分离出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依然是商品,但它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后来被称为“一般等价物”,已经具有“货币”的属性。

之所以人们最终选择了金银而不是其他东西作为货币,是因为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物质属性,如不易腐烂、价值适中等,使它们和其他物品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最适宜充当货币材料,并最终成了货币。因而,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出现的。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自产生以来,其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的过程。迄今为止,货币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形式,谷物、农具、贝壳、布帛、牛羊等都充当过货币。实物货币的主要特征是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相等。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均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以比较。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二)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主要指以贵金属作为币材的货币。金属因其耐久、同质、可分、价值稳定、稀少及易于运输和储存等特点,便从若干交易媒介中独立出来,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地位。从币材角度讲,金属货币有一个从贱金属向贵金属——金银演变的过程。从货币形状角度讲,金属货币有一个从称量货币到金属铸币的演变过程。最初的金属货币在充当交易媒介时,必须随时鉴定其成色,称其重量,以其所含纯金或纯银的重量作为交换价值量的依据,这种称量货币仍然不便于交易。典型的金属铸币是国家铸币。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青铜铸币、铁铸币、金银铸币。铸币在流通中必定会磨损,所以铸币一旦进入流通,它的实际重量就会逐渐低于它的名义重量。既然磨损了的不足值的铸币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政府就有意识地用不足值的铸币代替足值的铸币充当流通手段,进而发行本身没有价值的银行券来代替金属铸币充当流通手段。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学。据中国钱币学会会员、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的戎畋松介绍:中国货币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货币是天然海贝,这种天然海贝是从海滨地区运到中原来的,天然海贝由于外形比较漂亮刚开始只作为一种装饰用品,以后逐渐演变成货币形式。

贝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当时的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枚贝用绳索串起来为一系,两系相连为一朋。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贝经常会供不应求,于是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不同质地的仿制贝钱。青铜贝钱则是其中的代表。铜贝大小、质量、价值比较统一,因而具有天然贝钱无法相比的优越性。铜贝的出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先河,当我们的祖先已经广泛使用铜贝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出现金属铸币,因此,铜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一项重要实物例证。

(三)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通常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的纸币,其实质是一种可流通的、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早期的铸币面值与其实际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铸币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磨损,加之有些政府试图通过铸造不足值的铸币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出现了重量减轻、成色降低等情形的“劣质铸币”。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担保,不足值的铸币并不影响商品的交换。在实际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更多关心的是用货币能否交换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货币实体的价值量。

但铸币本身是贵金属,当不足值的“劣质铸币”进入流通市场后,人们往往将足值货币储存起来,于是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着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贵金属的供应开始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同时,远距离大宗贸易携带金属货币也实为不便。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人们客观上就提出了使用信用货币的要求,于是代用货币应运而生。代用货币出现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早期的银行券。商人可以将金属货币存放于钱铺或银行,由其开出汇票进行支付,钱铺或银行见到汇票要求提现时就可将其兑现为金属货币;当钱铺或银行拥有了大量金属货币作保证时,就以此为信用发行自己的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就是银行发行的、能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并可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代用货币较金属货币有明显的优点:印制纸币的成本远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削磨;克服了运送中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它在近代货币史上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但代用货币也有缺陷,如易于伪造和损坏,而且必须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其发行量仍要受制于金属货币准备量。直到197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纸币的发行才彻底从名义上、制度上摆脱了黄金的束缚。

(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在政府或中央银行的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并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为了增强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信用货币的发行要求有相当数量的商品、外汇、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其发行基础。

信用货币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货币形态。信用货币的具体形态有以下三种。

(1)辅币:多用贱金属制造,一般由政府独占发行,由专门的铸币厂铸造,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

(2)纸币:多数由一国中央银行发行,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充当媒介。

(3)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账结算的银行存款现代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给工商业者开立存款账户。顾客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或通过其他方式支付货款、各种收费及履行对国家的财政义务等。与现金结算相比,它的优势在于:缩小现金流通的范围和数量;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货币流通;扩大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保障结算资金的安全。因此,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各种货币收支中,转账结算占主体,现钞只是一小部分。随着计算机应用于银行业务经营后,银行卡逐渐取代现金,成为家庭和个人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大大节省了钞票的制造成本。如宾馆、商场等装设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中心线路相联,顾客在这些场所购物或享受服务以后,可以将本人专用的银行卡接入终端机,经过这个传送系统的运作,就把交易金额分别记入双方在银行的存款账户。这是一种利用电脑处理存款货币收付与转移的新方式,所以也被称为“电子货币”。随着银行卡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电子货币将成为信用货币未来的主要形态。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货币职能的界定上,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五分法和四分法。马克思对货币职能的阐述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他将货币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就是在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现和衡量。但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凝聚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便通过货币表现出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比如我们看到的在商场中每件商品都标有价格,这时的货币是观念上的,并不需要我们将现实的货币放在商品旁边来表示商品的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不同,以货币表现出的价格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就需要规定一个货币计量单位,即价格标准,也就是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价格标准最初与金属重量单位是一致的,如英国的货币单位为“镑”,1英镑就等于1磅重的白银。一般而言,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货币单位,而不同的货币单位又包含着不同重量的贵金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以贱金属替代贵金属作币材,外国货币的输入及财富增长后国家铸造不足值货币,货币单位名称和金属重量单位名称出现了不一致现象。例如,清代外国货币输入中国之前,我国的货币单位为“两”,之后改为“元”作为货币单位的名称。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要依赖价格标准来执行,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但价值尺度不等同于价格标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一定量社会劳动的代表,并以此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价格标准代表着货币单位本身金属的含量。第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客观现象;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一种人为现象,它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第三,作为价值尺度,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含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我国的人民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它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但是对于“一定的价值量”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客观上代表一定的含金量,它是黄金的符号,代表货币商品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有些学者认为,当今世界,货币已经不起商品的作用,国家以其所掌握的大量商品来保证人民币的稳定。

(二)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它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则用来实现这种价值。

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即“商品—商品”。试想,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如果有3种商品——桃子、铅笔和树苗,那么我们必须分别知道3种价格:桃子衡量铅笔的价格、桃子衡量树苗的价格、铅笔衡量树苗的价格;如果有20种商品,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190种价格;如果有100种商品,我们就需要知道4950种价格……在这样的环境中购物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流通取代了物物交换,即“商品—货币—商品”。与物物交换不同,商品生产者先以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即“卖出”,然后再以货币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即“买入”。每一次交换都通过这种商品—货币—商品的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一个系列过程:一种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既是第一种商品形态变化的结束,又是第二种商品形态变化的开始;每一种商品循环的两个形态变化同时又是其他两种商品相反的局部形态变化,这种商品形态变化的系列过程所形成的循环就表现为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上看,这一运动过程还是商品交换商品,货币只是交易媒介或实现商品流通的手段。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这项职能时有两个特点。①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只有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时得到现实的货币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他的劳动价值才能被承认。正如同我们在商店购买商品时要支付现实货币,而不能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用一个标有价格的标签来购买商品一样。②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而不必是足值的货币本体。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一种媒介,所以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得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的纸币的流通成为可能。

在商品流通的基础上形成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手里转移到另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手里的运动。货币的这种不断的运动是完全依赖于商品流通的。如果没有商品流通,也就不需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更不会形成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在构成、数量和速度方面无一不受制于商品流通。一般而言,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要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待流通的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

反过来,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适当的货币流通量是商品流通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

我国的人民币代表一定的价值量与各种商品相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集中均受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流通主要有现金和存款两种形式,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垄断性和独占性,受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三)储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储藏手段职能。

撇开信用关系,商品生产者只有先卖才能买,但他们由于各种动机,卖后往往不马上买,此时货币就执行着储藏手段,即保存价值的职能。也就是说,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货币”(卖)和“货币—商品”(买)两个对立的行为有时可能是连续进行的,有时可能是分离的,只要商品的形态变化的系列过程中断,即买、卖不是同时进行的,货币就会有退出流通而被储藏起来的可能,此时的货币就执行着储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够发挥储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与其他可以储藏的资产如股票、土地、艺术品等相比,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它具有其他商品所不能达到的良好的“流动性”,因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使人们都有储藏货币的欲望。

在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时,货币必须是现实而且足值的货币。作为储藏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也就是说人们储藏的往往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商品,例如黄金或白银。另外,货币必须退出流通领域,才能够执行储藏手段职能。

人们愿意储藏多少货币,取决于储藏货币的机会成本。从各国货币流通的实践来看,不仅金属货币有储藏手段的职能,纸币同样具有这一职能。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并且不能任意发行,因而储藏货币的机会成本基本上取决于投资收益率。因此,储藏金属货币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减少时,人们会将多余的货币储藏起来,于是一部分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进入储藏;而当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时,人们又会将部分储藏的货币拿出来用于交换,这样,储藏的货币便会又进入流通领域。所以,金属货币的储藏手段被形象地称为流通中的“引水渠”,可以保持流通领域货币量的稳定。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储藏货币的机会成本取决于投资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当一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实物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和流通领域的投资收益率都会极大地提高,储藏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就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在恶性通货膨胀末期的1923年,物价水平上涨至两年前的300亿倍。于是,没有人愿意持有货币,通过货币进行的交易越来越少,物物交易盛行。所以,纸币能不能储藏,关键取决于它能否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只要其币值稳定,都可以作为储藏手段。一旦货币丧失了价值储藏的职能,就没有人愿意持有货币,因而货币也就无法作为交易媒介而被人们普遍接受。所以,尽管货币的储藏职能由交易媒介延伸而来;但它却是货币必须具有的一种职能,否则,货币就会退出交易媒介的舞台。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税费、支付租金和工资等,即其价值作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的便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最初是为了适应商品的赊销活动的需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时空上出现了差异,即商品使用价值的让渡和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有的商品需求者没有足够的货币,而商品生产者需要卖出商品,于是商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支付,这样就产生了商品的赊销或赊购。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也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领域,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在赊账交易开始时,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同时作为观念上的购买手段,使商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只是到了约定的付款日期才用货币清偿债务,此时货币执行的就是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与信用关系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扩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日益增强,并由此衍生出了信用证券,如本票、汇票和支票等。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在卖与买中,商品与货币在市场上同时出现,即所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商品卖出与货币取得在时空上是分离的,价值是单方面转移的,有时先交货后付款,有时则需要预先付款。②流通手段只服务于流通领域,而支付手段除了流通领域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③流通手段是在没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支付手段则是在由于买、卖的时空分离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生的。④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克服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局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它也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债权债务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条支付链,当其中一个环节失常而不能按期支付时,就会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从而增加了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

(五)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是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马克思指出:“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了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世界货币的职能也是以贵金属为条件的,理论上,信用货币由于没有内在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是不能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等成为世界上能够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在国家间发挥着世界货币的作用。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发行这些硬通货的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高,其货币比较有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欧洲美元市场、离岸业务的发展,促进了信用货币的全球化。我国的人民币具有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已被用做对外计价的工具,如在1996年底已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值得说明的是,黄金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国家间最后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储藏及转移形式。

以上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基本职能。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发展了,才会出现储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不仅是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以储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而世界货币的职能,则显然是以货币的前四个职能在国内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进程。

四、我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流通中货币种类、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发行准备及支付能力等。我国的货币制度是一个特殊的货币制度,即一国两制下的货币制度,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货币制度。

(一)中国内地的货币制度内容

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

国家规定,在国内严禁一切外国货币流通(包括港币与澳门元),金银也不准计价流通,禁止人民币输出国境(边境自由贸易区除外)。

2.人民币的单位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单位是“角”和“分”,且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的种类由国务院统一规定。现行的第五套人民币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六种,其中1元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3.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

我国的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货币发行计划来组织实施,人民币发行的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外汇和黄金储备等。除中国人民银行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流通。”只有货币发行的高度统一,才能保证货币的正常流通和币值稳定。

4.人民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

法偿能力即法律赋予货币流通的权利。所谓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所谓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例如,我国的本位币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你用“元”支付时,无论多少张一元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但如果用“角”或“分”支付时,如果超过了法定的数额,那么对方可以拒绝接受,而要求你用“元”来支付。

5.人民币的价值

国家规定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价值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及国际市场变化每日公布,由各商业银行以此为依据报出交易价格。

(二)中国香港的货币制度内容

中国香港的法定货币是港币,其正式的ISO 4217简称为HKD,是不兑现的信用纸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港币的发行由香港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负责,且需要有100%的外汇储备支持,即发钞银行必须按1美元兑7.80港币的固定汇率,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等值的美元以换取无息负债证明书,作为发钞的法定储备。在100%的储备支持下,香港金融管理局保证港币对储备货币(美元)的完全兑换。

(三)中国澳门的货币制度内容

中国澳门的法定货币是澳门元,其正式的ISO 4217简称为MOP,是不兑现的、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即澳门有两家发钞银行,即大西洋银行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澳门元的发行需要有100%的外汇储备支持,发钞银行必须按1港元兑1.03澳门元的固定汇率,向澳门金融管理局交付等值的港元以换取无息负债证明书,作为发钞的法定储备。在100%的储备支持下,澳门金融管理局保证澳门元对储备货币(港元)的完全兑换。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澳门元也间接与美元挂钩。

澳门元的纸币面额有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及1000元六种;硬币有1毫、2毫、5毫、1元、2元、5元和10元七种。在中国澳门售卖的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收费一律以澳门币计算,但也可使用港币或其他流通货币。兑换率按市场浮动率确定。

【知识拓展】

电子货币发展小史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不过,就目前来说,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用户来说,银行卡的使用免去了对现金的保管、清点、携带、寄送之劳,利用银行卡付款、提现、存款、转账,不仅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资金融通的便利。

作为货币形态演变的最新形式,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储存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因为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将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并对交易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货币的发行来说,一是通过电子货币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发行,货币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微观经济主体的在线电子支付、结算方面所汇集而成的金融信息流对于电子货币的流通规律、流通速度及电子货币的币值有最主要的影响,所以,在电子货币发行和流通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在降低金融支付和结算的交易费用方面比中央银行更有优势。

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拥有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以后,商业银行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型。在网络革命冲击下,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手段的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账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和结算中介的功能将逐渐弱化。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成为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的职能将是建立在对网上金融信息流进行控制的基础上的全新职能。这必将要求通过为交易提供更方便的地点和实现更低的交易成本来促进交易的发展。

当然,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支付手段的前提条件是网上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的主流商业模式,在这个前提条件尚不充分具备时,电子货币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支付手段起作用。但是这个条件在网络革命的推动下正日益成熟,电子货币完全取代纸币而作为崭新的货币的时代即将来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交易即将成为现实,人类的交易活动也将揭开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