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公共物品,又可分为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和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特有的财政模式,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税收应依法征收,预算要依法执行,社会公众依法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

1.3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1.3.1 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亦称“公共物品”,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政府之所以必须提供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以满足公共需要,是由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的。

2.公共产品的特征

(1)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社会中的某一个成员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能排斥其他成员或厂商同时享用;而且在正常条件下,部分居民对公共物品的使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社会中其他成员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即是说它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如公共照明、公用电网等,不会因增加消费成员而减少其他成员对其的消费量。私人产品却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一个成员对其进行消费就会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时消费,其他成员要想获得对其的消费则必须另行购买,因此私人产品的消费边际成本不为零。

(2)受益的非排他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社会成员或厂商排除在其受益范围之外的性质。即任何成员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方式,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斥在消费以外。如公共照明,一旦路灯被点亮,要想排除过往的任何成员不受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私人产品则具有排他性,只有社会成员愿意为之付款,工商企业才会通过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也只有这个成员花钱购买了它,才能获得对其的消费。

3.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包括纯粹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个层次。

(1)纯粹的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同时具备或满足上述特征的公共物品,它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在受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产品和劳务,比如,国防、环境、灯塔等。这类产品一旦形成并发挥作用,就会惠及社会所有成员,这类公共物品被称之为纯粹的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也可称之为混合物品,是指不同时具有上述特征的公共物品,它指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不愿意为此付费的社会成员排斥在受益范围之外的公共物品。比如公园、道路等。这种公共物品在消费上虽具有非竞争性,但在受益上却具有排他性;这样的公共物品,并不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被称之为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又可分为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和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前者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有两个特点:

①是它的效用在名义上是向全社会提供的,即是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可以享用,但只有支付费用的社会成员才能受益。

②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他性,比如公园、游乐场、医院和学校等。这类公共物品会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消费者收益。它们虽然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即是说,这种产品在消费者人数达到临界点后,消费人数再增加,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如拥挤的公路、桥梁、火车车厢,以及即将超负荷的电网等,就属于这类物品。

1.3.2 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概念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特有的财政模式,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财政作为国家进行的分配活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体制下都具有相同的“国家分配”的共性,但也有着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分配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形态或不同经济体制下,都有着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也就是说都有“财政”的存在,但是,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和活动特点,对国家或政府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体制下财政的根本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财政收支活动也就呈现不同特点。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2.公共财政的特征

公共财政有其固有的基本特征,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

(1)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必须且主要在市场机制无法影响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致力于充分协调不完全竞争领域内的经济活动。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加强市场信息沟通,消除外部经济负面效应,促进充分就业,协调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从而弥补市场失灵。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主体提供一致性服务的财政。

财政活动直接作用于包括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市场主体,影响其行为。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财政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市场主体。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对所有市场主体都要保持一致性,不应有亲疏之分。否则,不但不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反而会加大市场失灵。

(3)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财政。

造成市场机制失灵的原因之一是部分社会资源配置活动无法确保直接盈利。财政收支活动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适合于在非盈利性领域中实施资源配置。因此,公共财政主要在非盈利性领域内活动,特别是在企业与政府共同介入的领域中。非盈利性特征往往界定政府的参与程度。例如,高速公路修建中,政府通过无偿财政投资或补贴方式投入部分资金,会使参与投资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平均利润。财政活动不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也为市场机制运作提供支持和协调。

(4)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是社会经济活动秩序主要依靠法制维护,法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税收应依法征收,预算要依法执行,社会公众依法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

1.3.3 市场失灵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建立在自由放任基础之上的市场竞争机制,并非在任何领域、任何状态下都能够充分适应。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些市场失灵或失效现象是市场机制固有的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按照市场交换原则,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应当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从该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者那里获得相应的成本补偿。但由于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不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社会成员,而是多数社会成员。只要出现公共产品,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差别享用,且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并不一致,这就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的现象。因此,就难以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按照市场机制从受益者那里收回成本,使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利益受损,从而使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不足,甚至出现该领域内资源配置的真空。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若由私人来提供城市街道上的路灯,路灯的数量一定是寥若晨星。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外部效应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例如,一家工厂在生产产品时向外排放废水、废气,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工厂并不因此承担责任,对工厂来说他的经济活动就发生了负的外部效应。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制造外部效应的个体单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其结果将造成市场主体愿意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正效应也大量存在。比如,某一家庭在住房周围建造花园,该花园不仅使主人享受到良好的美景,而且也可使邻居感受到幽雅环境对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此外,也能为养蜂人提供其养的蜜蜂采蜜所需要的花朵,但养蜂人却不必为蜜蜂采蜜而付费,主人也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是外部经济的情形。从事该活动的市场主体将无法从自己的生产经营收入中回收全部成本。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大于收益,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

3.垄断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首先要求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行为都是竞争性的。这意味着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在市场的供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是足够小的,每个主体的行为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这样,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主体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决策,生产者采取利润最大化行为,而消费者则根据收入预算,最大限度地实现边际支出效用最大化。但是,如果以上条件遭到破坏,例如,当生产者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时,他就能够影响价格并以此谋利,这就产生了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此即市场竞争失效。自然垄断是竞争失效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自然垄断行业(如天然气、供水、供电等)中,存在规模经济要求与保持合理的价格、利润水平的矛盾,市场无法解决,需要政府干预。为了对付垄断,政府可以实行公共管制,或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4.信息不充分

市场完全竞争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是完全的,如买者清楚地知道市场上各个角落各种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雇主清楚地知道被雇者的各种行为特征等。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往往不是这样的,信息一般是不完全的,而且获得信息往往要付出成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行结果,影响到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私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足,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充分掌握必要信息,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非理性决策,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因此也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效率,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信息。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务,也属于一种公共物品。

5.市场不完全

在经济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下列情况:由于相关和互补产品的市场残缺,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例如,某钢铁厂在作出是否开工的决定时,碰到这样的问题:只有铁路在五年内运营的情况下,它才能盈利;而铁路部门只有在钢铁厂已经开工的情况下,才有利可图。很显然,双方都关心对方,而且当双方都进行投资时,才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如果只有钢铁现货市场,铁路便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利益信息通过市场传递给钢铁厂。这种由于市场体系残缺所造成的无法沟通,以及不能在时间选择上加以配合的情况,便是市场不完全造成的市场失灵。

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物品不仅仅是公共物品和有外在效益的物品,还有许多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物品。此时则存在市场不完全的问题。如在保险方面,很多重要的风险保险及由政府行为引起的风险的保险(如失业会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有些投资巨大、获益周期长及高风险的产业,私人部门不敢贸然经营(如大规模钢铁企业、某些高新技术产业等),这些领域也是需要政府介入的。

6.收入分配不公平

由于市场机制自身的“优胜劣汰”力量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市场的自身运行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只能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无法解决由市场机制导致的在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剧问题。这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帕累托最优”原理,当一个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又不损害另一个人的境况,这时就会增进社会福利,即所谓的“帕累托改进”。但是,如果经济最初就处于不公平状态,那么愈是接近“帕累托”状态,可能达到的收入分配结果愈是不公平,也就是说越高的效率,往往自发伴随着越不公平的分配结果。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二者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从长远上看,没有经济的高效率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反之,没有分配上的公平,经济效率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7.宏观经济失衡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神话,尽管魅力无穷,但是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它不能有效协调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考察宏观经济均衡增长的主要指标,也是当今许多国家推行宏观经济政策意欲实现的目标。非充分就业现象的长期存在,周期性的高失业,是市场固有缺陷或市场失灵的有力证明。与此同时,如同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不可能解决经济总量的宏观调控,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对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等重大经济问题一样,在抑制通货膨胀,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或经济失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无法有效发挥的。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最多只能对经济波动进行事后模糊的调节,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环境,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力量是不够的,必然需要政府的适时干预和正确调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