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险供求的结构平衡

保险供求的结构平衡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险供求的结构平衡就是指保险供给的结构与保险需求的结构匹配。保险供求结构平衡,包括保险供给的险种与保险需求种类的适应性;保险费率与公众保险费的负担能力的适应性;从业人员结构与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的适应性以及保险业与国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等。素质适应性是指保险供给方的人员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与保险需求方的文化素质相适应。因此,保险供给应与国民经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相适应。

三、保险供求的结构平衡

结构指一种事物的内部构造和组成。保险供求的结构平衡就是指保险供给的结构与保险需求的结构匹配。保险供求结构平衡,包括保险供给的险种与保险需求种类的适应性;保险费率与公众保险费的负担能力的适应性;从业人员结构与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的适应性以及保险业与国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等。

(一)险种适应性

险种与保险需求的适应性指保险供给方所供给的险种,能否满足社会公众各种各样的保险保障需要。也就是说险种是否适销对路,能否为社会所接受。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行业和产业不断诞生,与此同时,新的保险需求则不断产生,保险供给的险种就可能不能满足新的需要,从而使保险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保险市场失衡。又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注重,对保障程度要求较高,这时就要求有较高保险金额的险种来满足这种保险需求,如果保险供给不能及时地开发出新的险种来满足这种需求,则保险市场也会发生失衡,险种结构与保险需求不匹配。

(二)保险费率适应性

供给方提供保险保障是以需求方缴纳保险费为条件的,因此,任何险种所提供的保险保障都必需与需求方的保费负担能力相适应,否则,就不可能为保险市场所接受。保险费率适应性就是指保险供给方所开发的险种的费率是否与其所服务的对象的保费负担能力相适应;是否与其所提供的保障程度相适应。这就要求在险种开发过程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服务对象的保费负担能力,如采取差别费率等。

(三)从业人员适应性

从业人员适应性包括: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性;从业人员的地理分布适应性以及从业人员年龄结构适应性。素质适应性是指保险供给方的人员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与保险需求方的文化素质相适应。保险需求者的文化素质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和对保险的认识也不同,因此,从业人员的配置,必须考虑保险需求方的文化素质结构。同时,保险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结构也应当合理,特别是财产保险,还应把保险标的的技术复杂程度作为人员配备的考虑因素之一。从业人员结构适应性则一方面指从业人员的地理分布应与保险市场的地理状况相适应;另一方面又指从业人员在保险人内部的结构与业务量的适应性。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才集中的地区,则应配备较高比例保险人才。

(四)保险业与国民经济适应性

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保险业的发展,因此,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的大小,直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相关联。因此,保险供给应与国民经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相适应。保险供给与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险市场发展的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国民经济水平高,保险需求高,从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应较高,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反之,则低。二是保险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应性。就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来看,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是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如果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则保险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速度会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的超速发展,就是我国保险业长期被抑制,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致。如果保险业发展,保险供给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则会出现承保能力过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