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币业务分析

外币业务分析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对于采用不同的汇兑损益处理方法可能产生的财务报告信息差异,在财务报告分析时应注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它是指将资产负债表项目按其流动性划分为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并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是外币业务会计和报告分析争论焦点之一。

第二节 外币业务分析

一、汇兑损益及其财务处理规定

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中,因采用不同折算汇率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对于汇兑损益,我国企业一般按以下规定进行财务处理:(1)筹建期间。筹建期间发生的汇兑净损益,如为净损失应从公司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为净收益,有三种处理方法由公司自行选定:一是从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平均转销;二是留待弥补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亏损;三是留待并入清算收益。(2)经营期间。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3)清算期间。清算期间发生的汇兑损益,计入清算损益。(4)上述资本化与购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有关的汇兑损益,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应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财务通则规定与税法规定基本是一致的,但按公认会计标准开办费可在企业开始营业当月一次性摊销。对于采用不同的汇兑损益处理方法可能产生的财务报告信息差异,在财务报告分析时应注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外币报表折算,是指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成某一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目的一般有二:一是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二是为提供特殊会计报表。实务上,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1.单一汇率法(Single Rate Method)。它亦称现时汇率法,或称期末汇率法,是指对外币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除股本外),一般均采用单一的现行汇率,折算成某种特定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这种方法下,子公司的股本项目依旧按实际收到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其他项目均按编表日汇率折算。

2.多种汇率法(Multiple Rate Methods)。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法(Current Noncurrent Method)。它是指将资产负债表项目按其流动性划分为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并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这种方法下,对于流动性外币资产和负债项目,按编表日现行汇率换算;对于非流动性外币资产和负债项目,则按其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对于各调整项目如折旧、摊销和备抵等,则按其被调整项目性质来决定是采用现行汇率,还是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对于利润表项目,除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按相关资产入账时历史汇率折算外,其他收入和费用各项目可依均衡发生的假设,按整个会计报告期间(年度)的平均汇率(加权平均或简单平均)进行折算。

(2)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法(Monetary Nonmonetary Method)。它是指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两大类,分别采用不同汇率进行外币报表折算。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资金,以及以定量货币为限的各种权利,如现金、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等。货币性负债是指以定量货币为限的各种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借款等。除货币性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均为非货币性项目。对于货币性外币报表项目,按编表日期末汇率折算;对于非货币性外币报表项目和股东权益项目,按原来入账时历史汇率折算;对于利润表各损益项目,根据均衡发生假设,按整个会计报告期间的平均汇率(加权平均或简单平均)折算;对于折旧、摊销和备抵等调整项目,根据项目性质来决定,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为使其账面价值与原始价值的外币换算金额保持一致,因此按历史汇率折算。

(3)时态法(Temporal Method)。它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不论是流动性还是非流动性,是货币性还是非货币性,只要它是按现行交换价格或未来交换价格计量的,都应按编表日汇率进行折算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其他所有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均按原入账时历史汇率折算。对于利润表中各损益项目,其中收入和费用项目,应按交易发生时实际汇率折算,但对经常、大量、均衡发生的收入和费用,与其他项目一样还是按整个会计报告期间平均汇率折算。对于存货,如是按现行购销价格计量反映的存货,按现行汇率折算;如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反映的存货,则按发生时历史汇率折算。时态法其实质是一种逐项折算的方法,它强调从合并会计主体出发来分别折算子公司资产和负债。

三、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及其会计处理

(一)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中对报表不同项目外币金额选用不同汇率折算而产生的差额,它是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时产生的一种折算损益,不同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一般认为,流动性与非流动性法不能恰当地反映汇率变动的会计影响,这是一种趋于过时的折算方法;现时汇率法、货币性法与非货币性法和时态法被认为是可行的折算方法。在实务上,由于当前世界主要货币都是在浮动利率体制下进行交易的,使得汇率多变,走向各异,加上各种会计环境因素,因而在折算外币报表时往往是上述各种方法的交叉运用。因此,分析外币业务报告时,应注意企业采用的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

(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是外币业务会计和报告分析争论焦点之一。一般说,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递延法。它是指将报表折算差额,以单独设置递延项目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后列示,当汇率上升产生折算收益,将其单独列示,不与股东权益其他项目合并,作递延处理;当汇率下降出现折算损失时再将其转回。采用此法者认为,折算差额纯粹是外币报表换算中产生的一种“调整数额”,是“纸面”上的未实现损益,如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会使报告使用者对子公司损益情况产生误解;而将其作递延处理,则有利于保持子公司报表各有关项目原比例关系,有利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2)损益法。它是指将报表折算差额以汇兑损益项目列入利润表,调整当期利润或直接调整当期留存利润,并合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内。采用此法者认为,汇率变动是客观事实,折算损益与汇兑损益一样,无论其目前是否已实现,但最终总要实现的。采用递延处理会掩盖汇率变动的真实情况,只有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折算后的报表才能真实反映子公司损益情况。但是,这种做法把未实现损益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无视汇兑损益与折算差额区别,受到大多数财务报告分析人士的反对,于是也有人认为可将其列为利润表下的非常损益项目来处理。(3)混合法。它是将递延法和损益法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方法。对折算损失,根据谨慎原则,将其计入当期合并利润表;对于折算收益,作递延处理,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设单项列示。

四、外币业务报告汇兑损益和折算差额的分析

(一)外币折算汇兑损益的分析

1.筹建期间汇兑损益分析。如上所述,对于筹建期间发生的汇兑净损益企业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般企业往往不分汇兑净收益或净损失,均采用税法标准,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事实上,企业完全可以出于如同第一章所述的盈余管理的考虑,而采用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法。例如,对于筹建期间的汇兑净损失,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采用一次全部摊销的方法;而对于筹建期间的汇兑净收益,至少有5年时间可加以充分利用,并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

我国马钢股份公司,发行A股和H股,当初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该公司筹建期间产生2亿多元汇兑净收益,会计事务所当然采用对其最保险、最谨慎的方法,将这笔巨额收益留存并入清算收益。但是,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说,一般可采用按5年或以上期限平均转销,这样结合日后企业的盈余管理,其经营的日子是非常好过的。分析马钢股份公司的财务报告时,显然不能忽略这一项外币业务中巨额汇兑损益处理的重大特殊信息。

2.经营中外币债权或债务处理的分析。在对外币债权或债务汇兑损益处理问题上,企业有两种会计方法的选择,如上所述,“一笔业务”处理方法下,企业将外币的折算差额,作为交易发生时购入资产成本或销售获得收入的调整数,而不将它作为汇兑损益处理。“两笔业务”处理方法下,企业将外币的折算差额作为一种损益来处理。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造成一定差异。因此,在外币业务报告分析中还应注意企业对外币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分析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与外币折算“汇兑损益”的性质是不同的,分析中应注意对它们加以区别:(1)折算差额是外币报表在折算中产生的,汇兑损益是在外币交易中或在外币记账中发生的。(2)折算差额是全部未实现的外币报表折算损益,汇兑损益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汇兑损益。(3)折算差额,有的在会计账户中予以记录和反映,并反映在损益表上;有的不在正式会计账户中予以记录,只在备查账户中进行反映,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累计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上。而汇兑损益应在会计账户中予以记录和反映,并在损益表中进行报告。

1975年10月,FASB发布的FAS 8《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时态法折算外币报表,在时态法下非货币性资产和股东权益按历史汇率折算,净货币性负债按现时汇率折算,产生的折算差额在当年合并收益表中予以披露。FAS 8发布后市场汇率波动较大,折算差额的调整额对公司本期财务报告的净收益产生重大影响。FAS 8发布前,报表折算损益可递延或摊销处理,这样管理者能控制折算调整额。FAS 8发布后,管理层无法控制折算调整额对损益变动的影响,而考核他们业绩的依据往往是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不包括净报表折算差额等非常项目的,因此管理层对FAS 8能否作为管理跨国公司的实用工具普遍持怀疑态度。于是,1981年12月,FASB发布FAS 52《外币折算》并取代了FAS 8。根据FAS 52,在复杂情况下,如美国母公司有一家日本子公司,子公司仅仅负责将其产品运回美国,此时该子公司只是母公司的境外经营的有机组成单位,而非独立经营的境外实体,此时子公司的功能货币不应采用日元而应是与母公司相同的美元作为记账货币。根据FAS 52,对于独立经营的境外实体按当地货币作为功能性货币核算的,须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并将折算损益计入股东权益下设置的累计折算损益调整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递延处理;对于境外经营单位以美元作为功能性货币的,还是依据FAS 8要求的时态法折算,并将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在高通胀环境下,FAS 52要求折算调整额必须包括在母公司合并损益表中。

1993年,IASC修订并发表IAS 21《汇率变动的影响》,它认为采用何种方法对国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应根据其与报告企业间的融资和经营关系而定。IAS 21将国外经营区分为“国外经营”和“国外实体”两种。国外经营,是指经营场所或经营活动在报告企业所在国以外国家的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或分支机构。国外实体,指其活动不是报告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对于构成报告企业经营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视作报告企业境外经营的延伸,其外币报表折算利得或损失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合并损益表。对于“国外实体”,外币报表折算后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合并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部分。IASB“解释公告第7号:引入欧元”指出,1999年1月1日起,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EMU)正式启动,欧元将成为正式货币,欧元与欧元区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率随之固定,为将IAS 21准则应用于欧洲联盟欧元区成员国的货币到欧元的转换,该公告规定:(1)交易形成的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应继续按期末汇率折算成报告货币。由此产生的汇兑差额应立即确认为收益或费用,除非企业继续运用现行会计政策来处理与用于减少未来交易或承诺的汇兑风险(预期套期)的外汇合约有关的汇兑利得和损失。(2)与国外实体财务报表折算有关的累计汇兑差额应继续归类为权益,只有在处置对国外实体的投资净额时才确认为收益或费用。(3)以欧元区国家货币表示的负债的折算所引起的汇兑差额不应计入有关资产的账面金额。

必须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如下:(1)境外经营。它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采用不同于企业记账本位币的,也视同境外经营。(2)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将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并入本企业财务报表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折算:一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二是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采用按系统合理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三是按上述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3)恶性通胀环境中的折算。企业在并入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折算:首先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然后再按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在境外经营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4)处置境外经营。企业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应将已列入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的、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部分处置境外经营的,应按处置的比例计算处置部分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转入处置当期损益。(5)记账本位币不是人民币。企业选定的记账本位币不是人民币的,应按上述(2)规定将其财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财务报表。(6)现金流量表。外币现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应采用现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按系统合理方法确定的、与现金流量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应当作为调节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报。(7)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与外币折算有关的下列信息:一是企业及其境外经营采用的记账本位币及选定的原因;记账本位币发生变更的,说明变更理由。二是采用近似汇率的,说明近似汇率的确定方法。三是当期损益中的汇兑差额。四是处置境外经营对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的影响。

因此,分析外币业务报告时应注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并应将不同折算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反映出来。如果企业采用不同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就会形成不同财务信息,造成许多财务比率指标计算结果的扭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