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常账户平衡调整的政策建议

经常账户平衡调整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常账户的大量顺差是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应该看到,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形成与持续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经济扭曲的成分。而关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调节措施,可以从很多方面、在多个层次上提出,这里仅就前文探讨的相关结论提出一些调整的政策建议。虽然人民币汇率在中国的货物贸易失衡中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否定其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 经常账户平衡调整的政策建议

从第一节中国经常账户变动特点来看,货物贸易出现了连年的大额顺差,服务贸易则是连续的逆差,收益与转移项目开始在经常账户顺差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经常账户的大量顺差是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关于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调整成为近几年讨论的热点,对于这个议题,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需要再平衡,或者说为什么需要减少顺差。这里列举几个理由:第一,一国的外部经济失衡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加剧贸易摩擦带来政治外交上的压力;过大的顺差会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等(参见樊纲等,2010)。其次,一国的外部经济失衡可能是由一些经济扭曲造成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顺差(或逆差)是可以持续的,但是这种由经济扭曲带来的失衡同样会给国内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失衡的调节不但可以解决外部的问题,还可以纠正内部的扭曲。最后,全球经济是一个整体,一国的失衡也就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失衡,一国顺差即意味着有国家出现逆差。因此,一国的外部失衡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外部性,出于全球经济的角度,各国应该减少失衡(参见Blanchard和Milesi-Ferretti,2011)。

要提出针对中国的调节方案,我们还需要知道,中国的失衡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其中有无不合理的成分。通过之前的讨论,我们知道,在全球产业内分工背景下,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与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相结合,货物贸易顺差是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合乎经济规律的,是自身禀赋与全球分工的一种客观反映。但是,中国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经济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经常账户的顺差。要素市场的扭曲、金融体系存在的压抑,都从不同途径影响了贸易顺差,而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内净储蓄高涨的重要原因。在理论上,国内净储蓄是和经常账户顺差相对应的。所以,可以反过来说,中国外部经济的失衡也是这些国内经济扭曲和失衡的一种反映。这种国内外的经济失衡是相互关联的,樊纲等(2010)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国的净储蓄是外贸顺差的格兰杰原因。因此,调节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措施,应该也可以达到改善国内经济失衡的目的。

应该看到,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形成与持续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经济扭曲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可能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并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干预。对经济失衡的调节,应该着重于经济扭曲的部分。而关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调节措施,可以从很多方面、在多个层次上提出,这里仅就前文探讨的相关结论提出一些调整的政策建议。

首先,改善金融发展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这里着重于几个要点:(1)培育地方性中小银行,构建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我国金融压抑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资金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银行中,这种结构特点虽然带来了规模经济,但也导致了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在中小企业中的匮乏。大型银行发挥自身规模优势无可厚非,而打破农村地区及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约束,大量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必要条件。(2)完善金融市场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转换效率。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传统商业银行充当着主要的资金融通中介的角色,股票、债券以及保险等市场发展缓慢,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应有的资金转化作用,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缓慢也导致了居民缺乏良好的储蓄替代产品。(3)放松对民间资本的进入限制,构建多主体的金融体系。企业间面临的不同金融压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金融体系的高度国有化导致的。由于需求的存在,民间金融在我国与正规金融长期并存。对其作出引导,发挥其金融中介作用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储蓄—投资的转换效率。总之,市场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客体及其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及机构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提高资金的转换效率,降低国民净储蓄,从而减小外部顺差。

其次,放松对资源、要素市场的管制,建立市场化的要素价格体系。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其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大量管制,包括市场的分割、流动的限制、人为的价格控制等等。要素价格的扭曲使得使用要素的成本没有反映出其稀缺程度,干扰了市场的配置效力。对此,除了引导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走向市场化,还应该配合其他的政策变动,例如户籍制度的改变,环境保护法律的严格实行等。

再次,建立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虽然人民币汇率在中国的货物贸易失衡中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否定其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的市场调节手段作用,不仅有助于我国实现外部经济调整,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内部结构调整,减轻宏观调控压力。

最后,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我国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服务业—制造业的失衡、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失衡。服务业本身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对环境、资源的压力较小,更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产业政策、资源扭曲相关的,但也和城市化水平偏低相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服务业比重是解决我国内外经济失调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这些建议中,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处于核心地位,资金的价格本身也是要素价格的一部分;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需要金融发展提供条件,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市场的发育完善有助于市场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汇率也是一种要素的价格,更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需要金融市场及机构的配套改革;城市化进程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有赖于金融的扶持,需要金融行业及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打破行业偏向,提高服务效率。

本章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年第5期

2.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世界经济》2007年第5期

3.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3期

4.陈强、叶阿忠:“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3期

5.陈志刚、王皖君:“金融发展与中国的收入分配:1986~2005”,《财贸经济》2009年第5期

6.戴世宏:“人民币汇率与中日贸易收支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7.樊纲、张晓晶、魏强、刘鹏、吕焱:《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8.高峰、高越:“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9.韩其恒,李俊青:“金融深化对个体行为及其福利的影响分析”,《财经研究》2010年第6期

10.郝爱民:“农户消费决定因素:基于有序probit模型”,《财经科学》2009年第3期

11.郝枫、赵慧卿:“中国市场价格扭曲测度:1952~2005”,《统计研究》2010年第6期

12.贺力平:“人民币汇率与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顺差”,《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13.贺力平、刘骞文:“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新特征”,《金融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14.黄玖立,冼国明:“金融发展、FDI与中国地区的制造业出口”,《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15.黄亚生:《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文版),新星出版社,2005

16.黄志刚:“加工贸易经济中的汇率传递:一个DSGE模型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17.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8.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9.雷达、赵勇:“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世界经济》2009年第1期

20.李青原、赵奇伟、李江冰、江春:“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21.梁琦、施晓苏:“中国对外贸易和FDI相互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04年7月

22.林伯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23.林娟:“估值效应和中国外汇储备损益分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24.林毅夫、蔡眆、李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25.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26.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27.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期

28.刘尧成、周继忠、徐晓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29.刘渝琳、周靖祥:“FDI作用于资本金融项目与经常项目波动的实证研究:1982~2006”,《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

30.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31.卢锋:“产品内分工”,《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32.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33.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4.卢万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变动趋势——基于东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新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7期

35.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36.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88

37.毛中根、段军山:“FDI投资收益汇出与潜在国际收支危机的理论及经验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38.桑百川、李玉梅:“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失衡”,《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6期

39.沈国兵:“中日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10期

40.史晋川、赵自芳:“所有制约束与要素价格扭曲——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6期

41.史智宇、易行健、唐建伟:“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2003年第12期

42.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财经科学》2009年第12期

43.施建淮、余海丰:“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44.孙楚仁、沈玉良、赵红军:“FDI和加工贸易的关系:替代、互补或其他?”,《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45.王三兴:“我国超额外汇储备规模的成因——基于FDI和加工贸易视角的解释”,《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2期

46.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47.王泽填、姚洋:“结构转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世界经济》2009年第4期

48.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

49.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期

50.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5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52.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53.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54.薛漫天、赵曙东:“外商直接投资:垂直型还是水平型?”,《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55.杨继军、张二震:“生产率的结构性变动对我国外贸顺差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2期

56.杨俊,王燕,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57.杨汝岱:“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4—2005年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第8期

58.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2期

59.姚枝仲:“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动:2001~2008”,《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1~12期

60.姚枝仲、何帆:“外国直接投资是否会带来国际收支危机?”,《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61.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

62.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63.袁志刚、冯俊:“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64.张斌、王勋、华秀萍:“中国外汇储备的名义收益率和真实收益率”《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65.张军、郭为:“外商为什么不以订单而以FDI的方式进入中国”,《财贸经济》2004年第1期

66.张立军、湛泳:“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67.张曙光、程炼:“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扭曲与财富转移”,《世界经济》2010年第10期

68.张燕生、贺力平:《“不可能三角”再探讨——资本账户开放、国际收支平衡调整与人民币汇率改革相互匹配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

69.祝丹涛:“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70.朱彤、漆鑫、张亮:“金融扭曲导致FDI大量流入我国吗?——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71.宗毅君:“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2期

72.Chong-en Bai.“The Domestic Financial System and Capital Flows:China”,Working Paper,2006,Tsinghua University

73.Chong-en Bai,Jiangyong Lu and Zhigang Tao.“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Access to Bank Loans:Evidence from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6,Vol.14,No.4

74.Olivier Blanchard and 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Why)Should Current Account Balances Be Reduced?”,IMF staf f discussion note,2001

75.Yin-Wong Cheung,Menzie D.Chinn and Eiji Fujii.“China's Current Account and Exchange Rate”,NBER Working Paper 14673,2009

76.Coudert,V.and C.Couharde.“Re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n China”,CEPII Working Paper,2005,No.01

77.Genevieve Boyreau-Debray and Shang-Jin Wei.“Pitfalls of A State-dominated Financial System:The Case of China”,NBER Working Paper 11214,2005

78.Asli Demirguc-Kunt and Ross Levine.Finance and Inequality:Theory and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 15275,2009

79.Jeffrey Frankel.“On the RMB: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NBER Working Paper 11274,2005

80.Galor,O.and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Vol.60,No.1

81.Greenwood,J.and B.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Vol.98,No.5

82.Alessandra Guariglia,Xiaoxuan Liu and Lina Song.“Internal Finance and Growth: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Chinese Firm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Vol.96

83.Yiping Huang and Kunyu Tao.“Causes of and Remedies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External Imbalances:The Role of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NO. 279,2011

84.Lane,P.R.and G.M.Milesi-Ferretti.“The External Wealth of Nations Mark II:Revised and Extended Estimates of Foreign Assets and Liabilities,1970 2004”,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Vol.73,No.2

85.Li-Gang Liu.2005,“China's Rolein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5 E 010

86.Markusen,J.“The Boundar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No.9

87.Sandra Poncet,Walter Steingress and Hylke Vandenbussche.“Financial Constraints in China:Firm-level Evidence”,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Vol.21

88.Yingyi Qian.“A Theory of Shortag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Based on the‘Soft Budget Constrai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Vol.84,No.1(Mar.)

89.Zheng Song,Kjetil Storesletten and Fabrezio Zilibotti.“Growing Like Chin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Vol.101(Februar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