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思想章

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思想章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里,随着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金融形势也发生深刻变化,官僚金融资本极大扩张,金融垄断体系发展到顶峰,民族资本行庄经过短暂的繁荣,便迅速走向衰微。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军费开支浩繁,法币无限制地发行,通胀迅速恶化,法币日益贬值。美国为代表的外国银行加大对中国金融的参与和控制,并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失败而最后撤离了大陆。

第十一章 五四运动后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思想章

此一时期,我国历经北洋政府后半期、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前十年、抗日战争和南京政府终结,这样四个历史时期。政治上经历了中国近代最黑暗、最混乱的北洋政府时期,军伐混战,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严重受阻。西方列强在中国明争暗斗,以图扩大自身利益。一战后,中华民族觉悟在提高,外国在华势力受到冲击,日美金融势力在我国渐趋扩张,英国独霸的地位开始动摇。我国金融业在夹缝中得到发展,银行业出现了南三行北四行等一大批引人注目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国家银行在挤兑风潮影响下,出现商业化趋势;各省官银钱局大都改制为银行,成为各地方政府的筹资工具;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长足的发展。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头十年,建立起全国金融垄断体系的主体,形成四行二局一库的格局。1928年10月5日,南京政府修正公布《中央银行条例》,26日修改《中国银行条例》,11月1日成立南京中央银行,当月改组中国银行,16日修改《交通银行条例》;1935年再次修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条例,3月正式改组中国银行,新增官股,官商各半;又改组交行,增加官股,官三商二;兼并历史悠久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中、交两行的子银行自然也为政府所控制,以及广东银行等行也加入官股。到1936年,中、中、交、农四行官股资本占全国总资本的42%,资产占59%,存款占59%,钞票发行占78%。财政部于1933年3月2日颁布《废两改元令》,8日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发布《废两改元布告》,宣告自4月6日起,一切交易收付不得使用银两,一律改用银元。1935年11月3日晚,发布《施行法币布告》。从而实现了废两改元和法币制度,政府统一全国货币。垄断货币发行权正式起步。上海的黄金市场、白银市场、汇兑市场、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和保险市场,门类齐全,产品品种繁多,营业鼎盛,成交颇大,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形势急剧变化,适应战时需要的金融格局逐渐形成和建立。为适应艰难的战争环境,国民政府实行金融管制措施,限制提存,实施新汇划制度和战时外汇管制政策等。四联总处自1937年8月成立,到1948年10月撤销,作为国民党政府最高金融垄断机关,为适应战时金融经济管理的需要,一方面使官僚资本银行势力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则限制新商业银行的设立,加强对一般银行的监管,进行种种限制和统制。此一时期,财政赤字日趋严重,法币发行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愈益严重。国民政府采取限价政策、储蓄政策、黄金政策等各种措施,都回天乏力,挽救不了通胀的急剧攀升。以重庆工人工资为例,1937年1—6月为100,则1940年为42,1941年为28,1942年为20。官僚集团却乘机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壮大了官僚资本。

20世纪30年代初,在我国东北地区,日本军国主义对华金融已集中渗透,到1931年6月,除横滨正金银行和朝鲜银行外,日资和中日合资总行在东北的银行有12家。在侵占我东三省和华北、华东地区后,他们首先把破坏法币的信用和流通作为战略目标,为此,设立了伪银行,发行伪钞。

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里,随着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金融形势也发生深刻变化,官僚金融资本极大扩张,金融垄断体系发展到顶峰,民族资本行庄经过短暂的繁荣,便迅速走向衰微。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军费开支浩繁,法币无限制地发行,通胀迅速恶化,法币日益贬值。1948年8月19日和1949年7月4日,国民党政府以金圆券和银元券取代法币的改革,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导致其币制的彻底崩溃。美国为代表的外国银行加大对中国金融的参与和控制,并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失败而最后撤离了大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