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金融思想

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金融思想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元银两并存,对内折算困难,投机猖獗;对国际交付的变动使得中国蒙受巨大损失。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有所发展;帝国主义的金融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兴办银行的愿望,清政府基于财政需要也想兴办银行。同期,帝国主义金融业加紧对中国的投资。加强对中国的金融掠夺。接受庄票,向钱庄拆钱,控制结算,控制中国金融机构。

第九章 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金融思想

这是中国币制史上最紊乱的时期,银元、铜元和纸币名目繁多。甲午战争后中国境内流通的外国银元达数十种之多,自铸银元主要有一两和七钱二分两种,各省所铸银元成色分量参差不齐,市价不一。银元银两并存,对内折算困难,投机猖獗;对国际交付的变动使得中国蒙受巨大损失。1900年李鸿章在两广总督任上试铸铜元,民间欢迎,政府获利,清廷遂下令沿江海各省仿铸,到1909年铜元与银元兑换比价由110枚提高到130—140枚。清末纸币流通十分紊乱,外国银行肆意发行,侵犯我国主权,危害我国社会经济;国内银行各行其是,有官办大清、交通银行,各商业银行、地方银行、官钱局号的发行,流通的有纸币、银两票、银元票、银钱票等。既无发行限额,又无发行准备。

从1897年至1911年是中国银行业的产生时期,票号由发展而到鼎盛,钱庄也得以保存。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有所发展;帝国主义的金融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兴办银行的愿望,清政府基于财政需要也想兴办银行。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1907年交通银行成立,嗣后相继成立了一些具有地方性的官银钱局(号)和商业银行。票号与清政府相互勾结,1900年因其全力资助清廷,事后资本更形雄厚,营业蒸蒸日上,代理国库,汇解部分外债赔款还本付息,机构延伸到海外,光绪末年开始衰亡。钱庄势力得以保持,全凭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外商则利用钱庄来扩大向中国输出资本和增加外贸,钱庄则利用外商加强自己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况且它为中小商人提供方便灵活的调剂资金,操纵“洋厘(上海银元折合规元的行市,如洋厘7.225钱,即银元每元可折合规元7钱2分2厘半)”或“银拆(银钱业同业拆借利息)”。由于钱庄投机,造成1897年的贴票风潮和1910年的橡皮风潮,大批钱庄倒闭。

同期,帝国主义金融业加紧对中国的投资。从1895年至1913年外国在华银行增设13家,分支机构85处。他们投资的重点是资本输出。其在华银行就成为在华进行各种经济入侵活动的总枢纽。除积极追加直接投资,继续经营存放款、垄断汇兑,发行纸币,操纵金融,经手对中国政府的借款,投资铁路、航运、贸易和工矿业。加强对中国的金融掠夺。以操纵外汇为例,汇丰银行向中国政府支付贷款时便抬高外汇牌价,以少付银两;而收取利息时又压低外汇牌价,以多收中国银两。故而1911年4月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经手清廷“币制实业借款”时,仅镑亏一项即攫取了约7.37万元,且参预中国币制改革,享有在中国东三省农垦、畜牧、森林、矿产广泛开发的特权。接受庄票,向钱庄拆钱,控制结算,控制中国金融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