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觊的“不惜铜爱工”论

孔觊的“不惜铜爱工”论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局“不详虑其为患”,都是“惜铜爱工”所致。至于朝廷为什么会“惜铜爱工”?尽管他的批评不够完满,全面,带有一定的偏见,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上铸钱惜铜爱工”,表白得明确而不同凡响,表明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孔觊的“不惜铜爱工”论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四年(482)奉朝请(闲散官称)孔觊(yǐ,又作觊,jì)向皇帝上《铸钱均货议》(27),提出铸钱不惜铜不爱(惜)工的主张。在通货长期不足,铸币减重,劣币横行的情况下,宋明帝刘彧(465—472在位)只用古钱,通货短缺,贬损严重。顺帝刘准升明三年(479)萧道成取得帝位,建立南齐,废除古钱,另铸新钱,通货严重紧缩。对此,孔觊旗帜鲜明地反对推行通货贬值政策,在货币理论上颇有建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介绍。

一是强调货币流通状况不容忽视。他的立论基础是“食货相通,理势自然。”就是说粮食和货币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作用,这是客观规律。广言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为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必不可少。

为分析当时的货币流通状况,他指出:“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甚贱与甚贵,其伤一也。三吴国之关阃(kǔn,关键),比岁被水潦而籴不贵,是天下钱少,非谷穰贱,此不可不察也”。首先分析了导致粮价高低变动的因素有粮食和货币。历史上李悝讲“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是要说明粮价贵贱对于农业与非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非农业人口会离散流窜,农业因受损而使国家贫困,其恶果不言而喻,总有一方受损。而今三吴(吴、吴兴和会稽三郡)要地连年遭受水灾而粮价不高,“是天下钱少,非谷穰(ránɡ,黍茎)贱”的缘故,并警告当局“此不可不察也”。即对市场货币购买力与商品生产、物价水平间的变化要做到了如指掌。他的论证:“晋氏不铸钱,后经寇戎水火,耗散沈铄,所失岁多,譬犹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天下钱何得不竭!”加之南朝宋文帝铸四铢钱,“又不禁民剪凿,为祸既博,钟弊于今,岂不悲哉!”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本已短拙的货币更是横添了几分紊乱。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货币流通量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合,就会使“百姓乐业,市道无争,衣食滋殖矣”,即“一依汉法。府库以实,国用有储,乃量俸禄,薄赋税,则家给人足”;反之,“钱竭则士、农、工、商皆丧其业,民何以自存!”依今之见,货币流通状况(货币多少、品质优劣和单位重量)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百姓家庭生活均将产生重大影响。孔觊的良苦用心不外是在自然经济得到发展,铸币流通短缺的混乱状况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告诫当局。用今天的话来说,对于国家来讲不啻生产重要,货币流通同样重要,应像重视农业生产那样重视货币流通问题。他的认识相当深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二是铸币流弊之探源。他认为:“顷(宋文帝铸五铢)盗铸新钱者,皆效作剪凿,不铸大钱也。磨泽淄染,始皆类故,交易之后,渝变还新。良人不习淄染,不复行矣。所卖鬻者,皆徒失其物。盗铸者复贱买新钱,淄染更用,反复生诈,循环起奸,明主尤所宜禁而不可长也。”那么,引发盗铸的根由,即“难用为累轻;轻钱弊盗铸,而盗铸为祸深。民所盗铸,严法不禁者,由上铸钱惜铜爱工也”。即“铸钱之弊,在轻重屡变。重钱患难用”,“轻钱弊盗铸”。盗铸会招致无穷的祸害,任何严刑厉法都将禁止不住。当局“不详虑其为患”,都是“惜铜爱工”所致。至于朝廷为什么会“惜铜爱工”?他认为是由于“谓钱无用之器,以通交易,务欲令轻而数多,使省工而易成”,偷工减料也不会招惹祸端。何况百姓趋利如水走下,“今开其利端,从以重刑,是导其为非而陷之于死。岂为政欤!”自汉兴,铸轻钱,民巧伪者多,至武帝元狩中,始惩其弊。而宋文帝铸四铢钱,“又不禁民剪凿,为祸既博,钟(聚)弊于今,岂不悲哉!”始料弗及的是“盗铸为祸深”。出于统治者的本身利益要求,作者有意无意间掩饰或回避了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当局陷入财政危机的困难时期,为了摆脱困境,增加收入,便通过官铸途径利用制造恶钱来达到目的。因而民间私铸风行,恶钱充斥,币制混乱,势难制止。尽管他的批评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隐喻货币名目论的危害,给货币流通造成巨大的困难,给国家政权带来无穷的祸患。尽管他的批评不够完满,全面,带有一定的偏见,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上铸钱惜铜爱工”,表白得明确而不同凡响,表明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为不惜铜不爱工的铸币政策、即铸造足值精工的钱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反对货币贬值政策的有力武器。此与近代币制的自由铸造的理论基础一脉相通,不惜铜爱工成为后世历代反货币名目论的理论武器,常为后世金属论者称道。

三是坚持足值铸币。他反对那种认为“钱无用之器,以通交易,务欲令轻而数多,使省工而易成”的名目论观点。认定铸造钱币的基本准则是“与其不衷(中),宁重无轻(28)”。就是说铸币的轻重即便不能与商品交易量相符,也要宁重毋轻。表明他的货币金属论观点。他认为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到南朝宋文帝历五百年,社会制度世有兴废,而五铢钱始终未变的原因在于“其轻重可法,得货之宜”,即货币的轻重大小适宜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又在于铸造时“不惜铜不爱工”,五铢钱“周郭其上下,令不可磨取,而计其费不能相偿,私铸益少。”从宋文帝铸四铢至前废帝景和的三十五年间(430—465),“钱益轻,虽有周郭,而熔冶不精,于是盗铸纷纭而起,不可复禁。此惜铜爱工之验也”。他主张“宜开置泉府,方牧贡金,大兴镕铸。钱重五铢,一依汉法”。铸造五铢,以解通货不足之急。实施步骤为:产铜州郡送交铜材到泉府,统一铸造出一定数量(“钱货既均”)的标准铸币——五铢钱;一俟官铸足值五铢钱在市场上通行,就要严禁“剪凿、小轻破缺无周郭”的细钱流行,官铸不合标准的细钱要作价收回改铸。这样做既可以“塞奸巧之路”,又可以“利贫良之民”,以使“百姓乐业,市道无争,衣食滋殖。”

他的主张十分精到,可未能实现。究其原因,不光由于高帝的突然去逝,更主要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社会尚不具备统一币制的政治经济条件,更何况战乱动荡的南北朝,认真讨论统一币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切都如天方夜谭,只是我国古代先知先觉中对未来币制的美好预言,或者说是憧憬,到隋唐才逐渐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