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持续经营是指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持续经营是指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我国会计法规定,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称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会计年度基础上,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1日至该季度最后一天称为一个会计季度,每月的1日至该月的最后一天称为一个会计月份。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核算有着重大影响。

第四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集团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却是会计主体。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主体一般具备下列条件:

(1)具备一定数额的资金。

(2)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或其他经济活动。

(3)独立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具备一定数额的资金,才能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或其他经济活动,才能独立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或其他经济活动。所以,会计主体具备一定数额的资金是会计主体成立的前提条件,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是会计主体成立的基础,独立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或其他经济活动是会计主体成立的目标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准则体系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加以制定和规范的,涵盖了从企业成立到清算(包括破产清算)的整个期间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就应当停止使用这个假设,否则如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于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例如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我国会计法规定,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称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会计年度基础上,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1日至该季度最后一天称为一个会计季度,每月的1日至该月的最后一天称为一个会计月份。

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核算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有了会计分期假设,才产生了确认各期收入与费用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以及确认各期损益的配比原则,也因此而需要核算应收、预付,才产生了要求各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一贯性原则,从而扩大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次,有了会计分期假设,才产生了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会计方法;最后,按照会计期间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有利于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以便满足他们进行决策的需要。

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假设会计主体能够持续地、正常地经营下去,才有必要和有可能进行会计分期;而会计分期又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可见,会计分期依赖于持续经营,持续经营需要会计分期,两者缺一不可。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题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没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没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交易或事项的记账基准。会计基础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要素记录和报告的标准。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常常不一致。例如,企业进行赊销,货物虽然已经售出,但货款将来才能收回,这时销售收入的实现同收到货币的时间就不一致;或者反过来,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