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三大市场构成了经济运行的支柱:要素市场配置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对最终商品进行交易,金融市场则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集财于国”转变为“分财于民”,相应地,金融积累取代财政积累占据主导地位,金融市场成为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枢纽。

一、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现代经济体系中,三大市场构成了经济运行的支柱:要素市场配置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对最终商品进行交易,金融市场则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

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漏出”(储蓄)和“注入”(投资)。在宏观经济层面,储蓄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投资是指社会真实资本的增加。理论界通常将储蓄转化为用于生产“资本品”(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的投资,进而形成新增生产能力的过程称为“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形成的速度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之一。如何促进储蓄转化为高效率的投资,对实现经济均衡增长意义重大。

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储蓄来自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后的剩余。企业储蓄指企业的折旧和税后利润中扣除向其所有者分配利润后的余额。政府储蓄指的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扣除经常性支出后的部分。国外储蓄则是一国进出口的差额。

真实资本的投资主体也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国外部门。企业投资分为存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投资是指用于购建住宅的支出。政府投资主要是公共投资及国有企业投资。国外投资指来自国外的直接投资

资金盈余单位可以将自己的储蓄直接用于投资。这种储蓄者和投资者集于一身的直接转化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和减少成本,但局限性也十分突出,个体的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可能并不吻合,且其储蓄规模有限,制约了投资规模。间接转化是现代经济运行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导方式。财政和金融是间接转化的两大渠道。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由国家统一配置,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形成社会投融资的基础,金融被轻视是一种制度必然,市场化金融交易机制的形成缺乏基本条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集财于国”转变为“分财于民”,相应地,金融积累取代财政积累占据主导地位,金融市场成为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枢纽。金融市场在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资金融通中的角色如下图所示(2):

img5

图3-1 金融市场在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的角色

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盈余单位的储蓄通过金融工具的交易流向资金短缺单位,具体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直接融资(Direct Finance)。资金的最终需求者发行直接证券(如股票、债券、票据等),出售给资金的实际供给者,以融取资金。二是间接融资(Indirect Finance,或Intermediate Finance),即资金通过金融中介间接流向资金短缺单位。资金盈余单位将资金的使用权转让给金融中介机构,换取后者发行的间接证券(如存单、保单、基金受益凭证或基金股份等),金融机构再将资金借贷给资金短缺单位,或是购买其发行的直接证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