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元霸权与金融危机

美元霸权与金融危机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拉美与亚洲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上的这些严重弊端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根源。对于拉美债务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与美国财政部是一个声音,因为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都处于美国政府的控制之下。20世纪70年代之后,拉美和亚洲各国金融动荡、危机四伏,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滥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金融危机变得日益经常化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全球每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不超过5个。但是,在1980—1996年的16年间,只有1988—1989年这两年中,全球每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没有超过5个,其他15年中,每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都超过10个。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80—1996年间,在国际货币基金的180多个成员国中,有130多个成员国发生过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阿根廷、墨西哥等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生过两次金融危机,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已寥寥无几。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前,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各国的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影响很大的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各国先后陷入债务危机。1980—198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中,阿根廷遭受的损失达到GDP的55.3%;1981—1983年智利经济危机中,智利遭受的损失达到GDP的41.2%;在1981—1984年乌拉圭经济危机中,乌拉圭遭受的经济损失达到GDP的31.2%。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各国经济陷入衰退。在1997年6月到1998年7月间,亚洲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泰国泰铢贬值40%,印尼卢比贬值83%,菲律宾比索贬值37%,马来西亚令吉贬值39%,韩国韩元贬值34%。1998年,韩国、东南亚各国的GDP同1997年相比,下降了大约33%。泰国股市下跌了大约75%。此外,金融危机导致的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引发了各国政治上的动荡。在这场危机中,泰国总理差瓦立·永猜裕下台,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政府被推翻,日本桥本龙太郎下台,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好几届总理。

对于拉美债务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认为,这些危机都是因为拉美、亚洲各国经济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权贵资本主义”的盛行,也就是官商勾结严重;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度,没有实现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与私有化;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不够,尤其是没有开放资本市场;政府过度开支;以及固定汇率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风险意识,等等。

当然,拉美与亚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上述问题。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弊端丛生:官商勾结,腐败横行,政府管制林立,贫富分化严重,资本逃离这些国家是必然结果。虽然拉美与亚洲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上的这些严重弊端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根源。理由很简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拉美和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早已存在数十年,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国政府推倒之前,这些国家并没有频繁爆发金融危机。

对于拉美债务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与美国财政部是一个声音,因为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都处于美国政府的控制之下。世界银行的行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的重大决定则要求85%的绝对多数票支持,才能获得通过,而在国际货币基金所有成员国中,只有美国拥有超过15%的表决票。因此,美国是唯一一个可以单方面否决国际货币基金重大决定的国家。


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与美元霸权有关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而这20年也正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滥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拉美和亚洲各国金融动荡、危机四伏,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滥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国推倒之后,美元几乎没有了任何的外部约束。在决定美元的发行量、美国的利率政策、美国的汇率政策的时候,美国几乎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这些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

因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周期并不一定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完全同步,美国不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而不受约束地决定自己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就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在拉美与亚洲国家必须降低国内利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时候,美国却在提高美国国内利率,以减少货币供应量。结果,拉美与亚洲国家国内的资金可能被美国的高利率吸引而大量流入美国,这不仅可能导致拉美与亚洲国家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完全失效,甚至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国内资金更加严重不足。

美国政府也常常有意利用美元作为国际经济外交武器。1996年,美国著名智库“国际经济研究所 (IIE)”专家兰德尔·亨宁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上说,在处理与欧洲各国的经济关系中,美国政府经常利用美元作为外交武器。由于美国受美元汇率影响的程度远远低于欧洲各国,每当与欧洲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上发生冲突时,美国政府常常以美元汇率作为武器。他说,美国曾数次威胁以大幅提高或者降低美元汇率,迫使欧洲各国政府服从美国的需要。


拉美债务危机与美国推动的1973年石油危机有关


在很大程度上,20世纪80年代拉美各国先后的债务危机就是美国有意制造的1973年石油危机、进行“美元回收”的结果。

在“石油美元”那一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为什么有意制造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美国是如何有意制造那次石油危机的。

那么,1973年石油危机及后来美国的“回收美元”是如何导致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陷入债务危机的呢?

1973年石油危机后,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巨大的石油美元收入。这些石油美元经过美国、英国、日本和欧洲的商业银行——主要是美国的商业银行——转手,借给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这些贷款被称为“MBA贷款”,MBA分别代表 Mexico、Brazil与Argentina)。大量低利率的贷款滚滚流入,冲混了拉美国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头脑,他们真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随意花钱、挥霍无度,许多项目完全没有基本的可行性论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银行家集团,则是另外一把算盘:贷款都由拉美国家政府担保,投资项目皆是能源、基础设施等国家命脉产业。假若拉美国家最后无法偿还贷款,美国的商业银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管那些国家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金融机构。正如花旗银行前主席瓦尔特·瑞斯顿所说:“国家是不会破产的!”

与此同时,由于石油是以美元标价的,1973年石油危机中,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石油进口国需要更多的美元来进口石油。结果,这些石油进口国出现严重的美元短缺,不得不向美国的银行借美元,这些国家的债务急剧增加。国际货币基金估计,从1973年到1977年,100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增加了150%。

从1975年到1982年,拉丁美洲从欧美商业银行借来的贷款平均每年以20.4%的速度增长,这导致拉丁美洲各国的总债务在1975年到1983年,从750亿美元增长到了3150亿美元,增长了4倍。

很快,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出现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内货币政策的急剧变化导致了拉美各国纷纷陷入债务危机。

1973年与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从1973年的6.2%上升到了1980年的13.5%。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从1979年开始大幅度提高利率。在1979年初到1980年初的短短一年时间里,美国国内基准利率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从10%上升到了惊人的20%。美国国内利率提高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等国家获得的国际贷款的借款利率从70年代的15%左右急剧增长到80年代的25%左右。从1975年到1983年,随着拉美各国的债务总额增长4倍,各国每年要偿还的利息与本金总额从120亿美元增长到了660亿美元。于是,各国纷纷陷入债务危机。

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1932年到1974年,阿根廷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3.8%,GDP增长了5倍,而人口只增长了1倍。而且,收入分配比较合理,阿根廷国内社会结构出现了良好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出现了在整个拉丁美洲最为庞大的中产阶级——阿根廷的中产阶级队伍达到了全国人口的40%,而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为阿根廷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拉丁美洲,阿根廷工薪阶层的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而且有着非常好的工会组织。

1973年石油危机对阿根廷的打击几乎是致命性的。虽然阿根廷的石油差不多可以自给自足,但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阿根廷美元购买石油的费用从1973年石油危机前的6000万美元增长到了1974年的6亿美元,短短一年之间,增长了10倍。阿根廷在1973年实现的10亿美元创纪录贸易逆差,几乎全部因为石油价格暴涨而耗尽。从此以后,阿根廷陷入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罢工、军事政变、独裁统治等恶性循环之中。到1989年新总统卡洛斯·梅内姆上任的时候,阿根廷外债达到650亿美元;从1975—1988年,阿根廷国内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220%,物价上涨了5000%;1988年,阿根廷国内GDP只有1975年时的四分之三,全国平均工资只有1975年的一半。

巴西与墨西哥也遭到了类似的结局。

1964年巴西进行改革之后,巴西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从1968年到1973年,巴西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1.1%,工业增长率13.1%。工业出口从1963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1973年的62亿美元,其中,产成品与半加工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例从5%增长到了29%。1973年的石油危机造成了巴西对外贸易状况严重恶化,巴西的贸易逆差从1973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1982年的128亿美元,外债从1963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1980年的540亿美元。巴西也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从1968年到1974年间,巴西国内通货膨胀在稳定下跌,但从1974年开始,通货膨胀急剧升高。1973年,巴西通货膨胀为16%,到1980年达到11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制造业的引领下,墨西哥年平均GDP增长率高达7%,人均GDP增长率为3%。这一时期墨西哥的经济发展被称为“墨西哥奇迹”。然而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墨西哥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大量外资逃离墨西哥,迫使墨西哥在1976年将货币贬值58%。这一贬值结束了墨西哥持续了20年的固定汇率制。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的美元政策有关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亚洲各国经济每年以平均8%~12%的速度增长,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例如,从1985—1996年间,泰国经济每年以平均高达9%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率也控制在3%~5%的合理范围内。

那么,为什么被称为“奇迹”的亚洲经济突然会爆发金融危机呢?

1991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继续采取疲软的美元政策,让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持续走低。1991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134日元,到1995年,美国对日元的汇率下跌到当时史无前例的1美元兑94日元。

美元的持续疲软导致大量短期资金流入当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12%的东南亚各国。从1990年到1996年,每年流入亚洲国家的私人资本净额从214亿美元增长到了1068亿美元,每年进入亚洲各国股市的私人资金从-9亿美元增长到201亿美元,增长了210亿美元。在1997年以前,流入到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资本中,将近50%流入了亚洲各国。1996年,流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与泰国的外国短期资金比1995年增长了43%,达到了170亿美元。从1993—1996年间,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四个国家的外债与GDP的比率从100%上升到了167%,韩国则从13%上升到了40%。大量短期外资的流入导致了东南亚各国出现了严重的资产泡沫。

但是,1995年开始,美国突然采取美元坚挺政策。格林斯潘任主席的美联储从1994年2月开始,连续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994年2月时的3%提高到1995年2月的6%。1996年,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上升到1美元兑108日元。1997年,美元与日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

那么,克林顿实行的坚挺美元政策对东南亚各国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例如,泰国货币泰铢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25泰铢比1美元。这样,随着美元的坚挺,东南亚各国货币也跟着变得坚挺。东南亚各国汇率的上升导致出口变得困难,而东南亚各国经济增长主要就是依靠出口。东南亚各国的出口在1996年春出现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

其次,随着美国国内利率的升高,美元走强,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对各国的短期资本更具吸引力,大量的短期资金于是撤离东南亚各国,流向美国。1996年,流入亚洲国家的私人资本净额1068亿美元,而1997年从亚洲各国撤离的资金达到1500亿美元。

在克林顿政府的美元政策下,亚洲国家贸易逆差恶化,出现了资本外逃。爆发金融危机的条件成熟了,需要的就是有人来引爆这场危机,而这个任务就是由主要来自美国的对冲基金来完成。

1997年5月14—15日,由美国对冲基金组成的国际炒家对泰铢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试图迫使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下跌,国际炒家的攻击导致泰国股市大幅度下跌。6月30日,泰国政府宣布泰国不会让泰铢贬值,并且动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买入泰铢,以稳定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然而,在国际炒家的强大攻击下,泰国政府无力维持25泰铢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7月2日,泰国宣布让泰铢自由浮动,泰铢立即贬值20%,一场席卷东南亚各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的金融危机由此开始。

1997年9月20—25日,在香港召开的G7-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著名的国际炒家、美国对冲基金“量子基金”创建人乔治·索罗斯说,是索罗斯等人策划并制造了泰铢的贬值。虽然索罗斯否认自己策划并制造了泰铢的贬值,但承认对泰铢的攻击,导致了泰国股市的暴跌。


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对美国有什么好处


首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华盛顿:那里有美国财政部,以及美国政府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那是真正的救世主!这样,通过主导金融危机的救援,美国可以将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拒绝了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建议,并从日本手中夺取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主导权,这表明美国绝不容许他人染指国际金融主动权。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后,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机构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更没有采取任何的应对措施。1997年8月,在日本的积极努力下,国际货币基金提出对泰国的172亿美元救援方案。这一方案中,日本提供了40亿美元,中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提供了1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提供了40亿美元,而美国与欧洲国家则没有提供任何资金。甚至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也在1997年8月12日报道说,在对泰国的救援行动中,美国居然没有提供任何帮助。1997年9月20—25日,在香港召开的G7-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上,日本政府建议,亚洲各国筹集1000亿美元的资金,成立“亚洲货币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AMF),以稳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亚洲国家。日本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各国的支持,但是,美国政府却坚决反对这一建议,并且从此以后,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救援行动中,特别是在对韩国的救援中,美国表现得异常积极。

为什么在日本提出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建议后,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呢?

因为日本的这一计划显然会让日本与中国在亚洲建立一个区域性的金融联盟,尤其是可能让日本在亚洲建立地区性金融霸权。美国政府将日本的建议视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的挑战,更是对美国的挑战。当时任日本财务省负责国际事务次臣的神原英姿 (Sakakibara Eisuke)说,有天晚上,萨默斯在美国家里给他打电话,并在电话中指责日本,在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之外,独立行动。在采访了时任美国联邦财政部副部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后,美国著名投资刊物《机构投资者》报道说,美国政府担心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计划会让日本从美国手中夺走对亚洲地区金融的主导权。

于是,美国联合西欧各国,阻止日本的建议,并且以增加亚洲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中的份额为诱饵,诱使亚洲各国拒绝日本的建议。结果,日本“亚洲货币基金”计划没有成功。

为了防止日本再次夺取金融危机中的主导权,此后,在对韩国的救援中,美国表现得异常积极。1998年1月13日,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上,时任美国联邦财政部长的罗伯特·鲁宾说,美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对韩国的救援方案,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美国的领导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其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及其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承诺提供援助,但受援国必须接受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提出的大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这一条件,这为美国资本进入援国打开了道路。

无论是在拉美债务危机中,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财政部与国际货币基金的做法都是:许诺提供贷款援助,但是受援国必须首先大幅度开放国内经济与金融市场。在主导拉美债务危机的基础上,1989年,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提出了“华盛顿共识”,核心就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与金融的自由化、市场化与私有化。这“三化”实际上就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与金融,从而为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进入发展中国家、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创造条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财政部长鲁宾、副部长萨默斯以及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康德苏几乎不假思索就提出如下援助计划,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愿意提供贷款,予以援助,但接受援助的国家必须接受以下条件:全力整顿金融体系,包括让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破产清算,金融机构通过兼并和收购实施重组;开放国内经济与金融,其核心是允许外国资本全面进入被援助国的金融业,大幅度提高外资拥有受援国银行和企业股份的比例。

例如,在对韩国提出的援助条件中,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要求韩国从1998年12月15日开始将外国公司或个人持有的韩国公司股份比例的上限从26%提高到50%,并承诺进一步提高到55%。这实质上是要求韩国允许以美国为首的外资控股韩国金融机构和支柱企业。

第三,金融危机导致发生危机的各国政府与人民的财产大幅度缩水,欧美各国的公司则利用货币贬值、股市狂跌的时机,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企业与其他资产。

1997年12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才5个月,美国的国际资本就开始在韩国寻找猎杀韩国公司的机会。12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说,“对于外国公司来说,韩国的公司已经如同熟透了的桃子”。1998年1月25日,《洛杉矶时报》报道说,“美国公司在韩国收购跳楼甩卖的韩国公司”。1998年1月18日,《芝加哥论坛时报》说,“美国公司迫不及待地准备猎杀亚洲公司”。1998年6月2日,时任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的野中广务 (Hiromu Nonaka)说,“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正在入侵亚洲。外国资本对亚洲的殖民开始了”。1998年的1—5月份,美国公司收购亚洲公司的资金达到80亿美元,收购数量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任何一年的两倍以上。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说,美国公司在亚洲的收购活动涉及几乎所有行业,而其中很多行业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公司是绝对不愿意涉足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下的大宇汽车就被美国的通用汽车收购了。日本数百家高尔夫球场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美国的高盛公司于是乘机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这些高尔夫球场。收购日本的数百家高尔夫球场后来成了高盛非常成功的一次地产投资。

第四,金融危机迫使各国持有更多的美元外汇,从而可以帮助美国维持并强化美元霸权。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防止国际炒家攻击本国货币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政府持有大量的外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香港地区也遭到过国际投机家的攻击,但是,因为香港地区有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上大陆有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际投机家对港币的攻击最后以失败结束。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到底多少比较合适呢?有很多指标来确定外汇储备是否足够,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外汇储备金额与短期外债的比率,短期外债就是一年内到期、必须偿还的外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金额与短期外债金额大致相等,也就是说,外汇储备金额与短期外债金额的比率为1,那么,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就足以应付国际投机家的攻击了。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亚洲国家中,很多国家的这个比率一直在下降。例如,马来西亚的这个比率从1995年的2.5下降到了1.5,菲律宾则从1.5下降到1,中国台湾地区从4.5下降到3.5。

图5-1 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亚洲国家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比率

但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都大量增加了外汇储备,各国的外汇储备额与短期债务的比率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7年到1999年的短短两年中,马来西亚的这个比率从1.5迅速提高到了3.8,泰国从1提高到2,台湾地区从3.5提高到了6,菲律宾与新加坡从1提高到1.8。

同时,亚洲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重大幅增加。1998年,全球各国的外汇储备中,69.30%为美元,而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中,高达75%是美元。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巴西、俄罗斯与印度以及东亚各个国家与地区为了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开始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了美国的国债。由于中国、日本等各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财政部得以以很低的利率发行国债,这导致美国国内利率长期很低。美国国内利率低下的结果是大量的银行贷款进入了房地产,从而导致了美国2001—2006年的房地产泡沫,并最终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

图5-2 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亚洲国家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比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