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称为A的使用者成本,用U表示。又由于企业家的要素成本与社会上其他人的收入相等,因此,总收入就等于Σ(A-U)。而且就单个企业家来说,U是该企业家全部设备中自行制造设备的负投资。此外,有效需求只是企业家们希望从他们所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中所可预期获得的总收入或所得。总需求函数就是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把各种假定的就业量和与之对应的预期产量的收益联系起来。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一、收入

在任一时期中,企业家把他的制成品卖给消费者或别的企业家,所得款项我们用A来表示。他从别的企业家那里购买制成品所支出的款项,我们用A1表示。一期终了时,他最终也会拥有一些资本设备,包括半制成品存货、流动资本和制成品存货等,我们用G来表示其价值。

在A+G-A1中,有一部分并不是本期生产活动的结果,而是本期开始时企业家已有的资本设备。要得到我们所说的本期收入,必须从A+G-A1中减去一笔款项,这笔款项不是来自本期的活动,而是上期留下的设备在价值上的贡献。一旦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笔应被减去的款项,我们就可以解决收入的定义问题了。

计算这笔款项有两种可能的方法:一种与生产有关,另一种与消费有关。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依次加以分析。

(1)资本设备在本期期末时的实际价值G是企业家得到的一个净值。它由两方面因素形成:一方面,他向其他厂商购买了设备,并且在本期内对资本设备进行了维护和改进;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产品而导致资本设备的损耗和折旧。即使企业家不生产产品,他们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改进也要支付一笔适度的款项。假设企业家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改进支出了B′,包括这笔支出在内的资本设备在本期期末时的价值将为G′。那么,G′-B′就是从上一期继承下来的资本设备在不用于生产产品A时的最大净值。这个净值超过G-A1的部分,即:

(G′-B′)-(G-A1)

这就是由于生产A而被消耗掉的部分。我们可称为A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用U表示。[11]企业家为了得到其他生产要素的服务而支付的款项(从要素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他们的收入),我们称为A的要素成本(Factor Cost),用F表示。U与F之和,就是产量A的直接成本(Prime Cost)。

由此,我们可以将企业家的收入(Income)[12]定义如下:本期销售的制成品的卖价超过直接成本的价值,就是企业家的收入。换句话说,企业家的收入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毛利(Gross Profit),而毛利是在现有生产规模基础上,企业家希望其最大化的一个数值。这个定义与常识相符。又由于企业家的要素成本与社会上其他人的收入相等,因此,总收入就等于Σ(A-U)。

以这种方式定义的收入是一个有明确意义的数量。由于企业家决定向其他生产要素供应者提供多少使用量时,在他们的预期中,收入超过支付给其他生产要素的部分是他要努力使其最大化的数量,正是这个数量对就业量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难设想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G-A1可能大于G′-B′,以致使用者成本成为负数。例如,①如果我们碰巧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内,投入品的数量已经增加,但增加的产品却还未达到完成和销售的阶段,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②工业的综合程度很高,各个厂商自制大部分资本设备,而投资量又是正数。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让使用者成本为负数。但是,既然仅仅只有在企业家雇用工人和自行制造资本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者成本才是负数,那么在一个充分分工的社会中,企业家增加的大部分资本设备是由其他企业制造的,通常可以认为使用者成本是正数。除此以外,很难设想会出现与A的增加相联系的边际使用者成本img2不是正数的情形。

在此简要叙述一下本章后一部分的内容。对整个社会来说,本期总消费C等于Σ(A-A1),总投资I等于Σ(A1-U)。而且就单个企业家来说,U是该企业家全部设备中自行制造设备的负投资(负U是他的投资)。所以,在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经济系统中(在此,A1=0),消费等于A,投资等于负U,亦即等于G-(G′-B′)。上述情形会由于A1的引入而变得有点复杂,目的在于希望对工业并非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

此外,有效需求只是企业家们希望从他们所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中所可预期获得的总收入或所得。这个总收入还包括他们需要支付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也就是企业家的要素成本。总需求函数就是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把各种假定的就业量和与之对应的预期产量的收益联系起来。而有效需求就是总需求函数上的一点,这一点上的需求之所以是有效的,是因为它和总供给状况相联系,它所对应的就业量能使企业家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值。

有些经济学家是根据边际收益来定义边际成本的,但他们忽视了使用者成本或者假设它们等于零,却使供给价格[13]等于边际要素成本。因此可以得到边际收益(或者收入)等于边际要素成本这一类命题。我们这一组定义有一个优点,如果我们用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假定,也可得到相同的命题。[14]

(2)以下我们转入第二种方法。我们迄今所讨论的资本设备期末价值相对于期初改变的部分,是企业家为追求最大利润而自主决策的结果。另外,还有资本设备的非自愿损失(或增益)。这些情况的产生超出了企业家的控制或与他们的当前决策无关。例如,由市场价值的改变、折旧(Obsolescence)、时间的推移、战争和地震灾害造成的损耗。其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却并非不可以预料,例如,不论资本设备是否使用,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损失和所谓的“正常”折旧(“Normal”Obsolescence)。后者如庇古教授所说:“经常发生,使人至少可以约略(如果不能详细)预料得到。”此外,社会上还有其他种种损失也经常发生,通常被认为是“可保风险”(Insurable Risks)。这些预期损失的大小当然要看预期在什么时候形成而定。让我们暂时忽略这件事实,把非自愿但可预期的资本设备折旧,即预期折旧超过使用者成本的部分称为补充成本(Supplementary Cost),可写作V。无需指出,我对补充成本的定义与马歇尔的明显不同,不过我们二人都想处理不在直接成本以内的那部分预期折旧,这一点基本观念是相似的。

在我们计算企业家的净收入和净利润时,通常要从上述定义的收入和毛利润中减去一笔估计的补充成本。这是因为:当企业家考虑他所能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数量时,已经在心目中把补充成本从毛利中减去了。当他以生产者(Producer)的身份决定要不要用这种设备时,直接成本和毛利是重要概念;而当他站在消费者(Consumer)的立场上时,补充成本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好像是直接成本。因此,如果我们在给总净收入(Aggregate Net Income)下定义时,把补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从产品销售款项中同时减去,那么总净收入就等于Σ(A-U-V)。这样一个概念不仅与习惯用法相符,而且与消费量多少相联系。

资本设备价值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或为未曾预料到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或为异乎寻常的折旧损耗,或由天灾人祸产生的破坏,这些都是非自愿的,并且从广义上说是无法预料的。这些项目中的实际损失我们可以称为意外损失(Windfall Loss),只能列在资本账户,不能列在净收入账户。

净收入(Net Income)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意义,是因为V的数量对现行消费量在心理上颇有影响。净收入即通常意义上的可支配收入(Available Income),一个普通人在决定其消费量时,他现期能自由支配的净收入是必须要考虑的。当然,净收入并不是在他决定消费的数量时所考虑的唯一因素,资本账户中究竟有多少不能预期的所得或损失也很有关系。只是补充成本和难以预料的损失有一个差别:补充成本改变对消费的影响就像毛利的改变一样,因为与厂商有关的消费量是当期产品的卖价减去直接成本与补充成本之和的差额。而意外损失(或收获)虽然也影响企业家的消费,但程度不同,即使意外损失与补充成本的数额相同,其影响也较小。

我们必须回到补充成本和意外损失之间的划分上,换言之,究竟哪种应该计在收入账上,哪种应该计在资本账上?二者之所以会有差别,其原因部分是惯例成规(Conventional)或心理上(Psychological)的,产生于被通常所接受的估算补充成本的方法。由于很难确定唯一的原则来估算补充成本,因此,补充成本的数量就取决于我们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当资本设备刚生产出来时,其预期补充成本是一个具体的价值量,但以后重新评估(Re-estimated)时,该设备在剩余寿命(Remainder of the Life)中的补充成本,会因预期状况的改变而与原来的估值不同。根据原来的预期会产生一系列(Prospective Series)U+V,而根据修正后的预期则又有一系列新的U+V,二者的差额折成现价,就是资本不可预料的得或失。在商业会计上有一个普遍采用的且经英国内地税务机关赞同的原则,即在取得一项资本设备时就对设备的补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之和定一个数目,不管以后预期有没有改变,都维持这个数目不变。这样就使任何一期的补充成本都是该数目与使用者成本之差。这个方法有一个好处,即在设备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难以预料的得失都是零。但是,如果经过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例如一年),就根据当期市场价格和预期重新评估补充成本也无可厚非。事实上两种方法都有人采用。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把购买设备时形成的初始预期补充成本称为基本补充成本(Basic Supplementary Cost),而把根据现期价值和预期重新计算得到的同一数值称为当期补充成本(Current Supplementary Cost)。

补充成本的典型是企业家以宣布股息(假如是公司)或决定其当前消费量(假如是私企)为目的,在计算净收入时从收入中减去的项目。补充成本的定义问题只能到此为止,无法更为精确。因为我们不能把资本账目上难以预料的得与失完全抹杀,因此假如一个项目有可疑之处,就应该把项目列入资本账户;只有很明显属于补充成本的,才算在补充成本之内。如果资本账目所记太多,也可以根据情况加重资本账目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并设法矫正它。

读者会看到,这里净收入的定义与马歇尔的收入定义非常接近。马歇尔引用所得税司(Income Tax Commissioners)的惯例,大致来说,凡是该司根据历来经验所确认的收入,马歇尔也认为是。因为所得税司在这方面所做的决定,通常对所谓净收入这个问题,是经过最审慎最广泛的调查以后才得出判断的。我所谓的净收入又相当于庇古教授最新定义的国民收入的货币价值(Money Value)。[15]

虽然如此,由于净收入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意义不明的准则之上的,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它的含义仍然不甚明确。例如,哈耶克(Hayek)教授曾经说过,一个资本品的所有者要设法维持其投资所得,不管任何原因导致其投资所得有下降趋势,他们都会先提出一笔款项来抵消这种趋势,剩下的才能够自由用于消费。[16]我怀疑究竟有没有这种人存在,不过如果以此作为计算净收入的一种可能的心理标准,在理论上也无可厚非。哈耶克教授由此推论,认为储蓄和投资两个概念也因此是含混的。如果他指的是净储蓄和净投资,那么他是对的。但与就业量有关的储蓄和投资两个概念没有这种问题,而且(像下一节所述)可以有客观的定义。

因此,不遗余力地强调净收入这一概念而忽视(像往常一样)收入这一概念是错误的。净收入只与消费决策有关,而且很难把它与影响消费的其他各种因素区分开;而收入却是与现期生产决策有关的一个概念,而且含义相当明确。

以上对收入和净收入所下的定义,尽量与通常的用法相符。我要提醒读者,拙著《货币论》中收入的含义很特殊。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当我对总收入中企业家收入的部分下定义时,既没有用当前生产活动的实际利润(不论是毛利还是净利),也没有用他们在决定从事当前生产活动时的预期利润,而是用了一种可谓正常利润或均衡利润。现在回想起来,假使生产规模可以改变,则所谓的正常利润或均衡利润的含义也没有充分规定。依照《货币论》中所下的定义,储蓄超过投资的数额,便是正常利润超过实际利润的数额。我担心把名词这样来用,已经引起许多混乱。因为有许多结论,尤其是关于储蓄和投资直接差额的结论,只有把我所用的名词按照我的特殊含义来解释才是对的。但是不少人不理解,往往只引用我的结论,以为我所用名词的含义就是常人熟悉的含义。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我现在已经不必借助于以前所用的名词来正确表达我的思想,所以我决定从此弃而不用。对于那些曾经引起的许多混乱,我只能深表歉意。

二、储蓄和投资

在名词用法的很多分歧之中,有一点倒是大家有共识的。据我所知,大家都同意,储蓄(Saving)是收入(Income)超过消费(Consumption)支出的部分。因此,假如对储蓄的含义还有疑虑的话,那就是要么对收入,要么对消费可能还有疑虑。关于收入,上文中已经下过定义。一个时期的消费支出一定等于同期卖给消费者的商品价值。于是问题出在什么是消费购买者(Consumer-purchasers)上?任何合理划分消费购买者与投资购买者(Investor-purchasers)的标准都同样适用,但是一经选定,就必须始终遵守不变。我们是否应当把购买汽车作为消费购买,把购买住宅作为投资购买?这些问题常常有人讨论。我也没有多少可补充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划分标准显然必须符合我们划分消费者和企业家的标准。在我们把A1定义为一个企业家向另一个企业家所购买的产品价值时,这个问题无形中就得到了解决。因此,消费支出可以被明确地定义为Σ(AA1),其中ΣA是这个时期的总销售量,ΣA1是同时期各企业家之间的购买量。为方便起见,我们在以下的论述中都将略去Σ,用A表示该时期的全部销售量,A1表示企业家之间的相互购买量,U表示全体企业家的使用者成本之和。

在定义了收入和消费之后,也就得到了储蓄的定义,它表示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由于收入等于A-U,消费等于A-A1,从而储蓄也就等于A1-U。同样,我们可以用净储蓄来表示净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它等于A1-U-V。

根据收入的定义,可以推导出现期投资(Current Investment)的定义。现期投资是指在本期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资本设备价值的增加(Addition to the Value of the Capital Equipment)。它显然与以上定义的储蓄相等。因为,储蓄就是现期收入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那一部分。如上文所述,在任一期生产活动结束时,企业家出售制成品后得到了价值A,当企业家之间的相互购买为A1时,资本设备因此而损耗的价值用U表示,U-A1是资本设备的价值损失,U-A1的负数,即A1-U是资本设备的价值增加,因此也就是投资。换一种说法,同一期间,制成品价值中有A-A1的部分被用于消费。而A-U中超过A-A1的部分A1-U是资本设备的增加。它是该时期生产活动的结果,因此也就是该时期的投资。同理,考虑到资本设备即使不使用时也会产生价值的正常损耗的情况,以及意外的损失或者增益不计入资本账目的情况,A1-U-V也就是资本设备的净增加额,即该时期的净投资(Net Investment)。

尽管储蓄量是个体消费者消费行为集成的结果,而投资量是企业家个体投资行为集成的结果,但这二者必然相等,是因为它们都分别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而且这个结论并非上述关于收入的定义有什么特殊或奥妙之处。只要大家同意:收入与现期产出的价值相等,现期投资与现期产出中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价值相等,而储蓄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相等,从而,储蓄也必然与投资相等。可简单表示如下:

收入=产出的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而,储蓄=投资

任何一组定义,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都会得出同一个结论。只有否认上述任一条件,结论才会不同。

交易双方的性质决定了储蓄数量等于投资数量,一方是生产者,另一方是消费者或购买资本设备的人。生产者出售产品的所得超过生产者成本的部分形成收入;对于总产品来说,不是卖给消费者就是卖给别的企业家;一个企业家的先期投资又与他从别的企业家那里购买的资本设备超过自己使用者成本的部分相等。因而,在总量上,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即我们称为储蓄的部分,不能不等于资本设备增加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净储蓄和净投资也与此相类似。储蓄事实上只是一个余额。收入取决于消费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共同作用。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得以实施,要么是消费减少,要么是收入增加。这样,投资行为本身就必然使得我们称为储蓄的部分以相同的数量增加。

当然,人们在分别决定储蓄的数量和投资数量时,可能会出现极不正常的情况,以致没有可以实现交易的价格均衡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术语将无法运用。因为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不确定的,在零到无穷大之间价格没有一个静止之处。但经验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社会心理反应习惯能够实现购买意愿等于销售意愿的均衡状态,产出具有一个市场价值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它还是货币收入具有一定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单个储蓄者们决定的储蓄量总和与单个投资者们决定的投资量总和相等的一个充分条件。

关于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最好的办法也许是从消费(或抑制消费)的决定来考虑,而不是从储蓄的决定来考虑。是否消费的决定确实是个人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关于是否投资的决定也是这样。总收入和总储蓄的数量,是每一个人对是否消费和投资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两者都不能离开消费决定或投资决定而从一系列分散的决策中得到独立的结果。根据这个原则,在下文中,储蓄意向或倾向(Propensity or Disposition to Save)将被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这个概念所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