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求及重点内容

要求及重点内容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便于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适应不同会计主体要求,还要利用会计要素的形式,使会计对象更加具体化。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不同。会计年度确定后,再确定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份。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学习目的、要求及重点内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本章学习,在了解会计本质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及会计对象;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熟悉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

二、重点内容

(一)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本质——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职能

1.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过程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从会计工作的现状看,会计核算的职能主要是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即事后核算。

2.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可靠、充分、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监督就失去了客观依据,监督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甚至就不能进行。因此,核算是监督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会计监督,核算的真正作用就难以发挥,核算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合理性就得不到保证。因此,监督又是核算的继续。

(三)会计的特点

(1)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通过价值形式表现的有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

各企业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需要通过各种价值形式来进行核算。为了便于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适应不同会计主体要求,还要利用会计要素的形式,使会计对象更加具体化。只有通过会计要素,才能使会计对象和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具体联系起来,使会计信息更好地反映会计主体经营活动的特点。

(五)会计的目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六)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报告)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不同。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进行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这一前提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为解决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提供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间隔相等、首尾相接的会计时段,每一时段为一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主要指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再确定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份。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采用货币计量时,还必须确定记账本位币,并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或者变动的幅度不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七)会计确认——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八)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取决于其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它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两个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会计核算依据的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重要性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确定的标准通常有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有影响;量的方面,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数量占该类数量的较大的比例。

7.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九)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反映和日常监督所运用的方法。具体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7种方法。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首先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制度审核,并按照规定的手续和格式填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在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的账户中登记账簿;其次,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需要进行归集的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和对象进行归集,从而计算出成本;再次,要定期进行财产清查,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账实相符;最后,在保证账实、账账、账证相符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