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特征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1年以来的上海定位,便成为城市规划和空间实践的法律准绳,推动都市空间的形成与演进。此三个重大城市事件,给21世纪初期的上海城市空间重组带来了重大机遇和调整。如图7-12所示新浦东新区产业空间组织,两区合并与迪士尼项目完善了浦东新区承载国家实验区功能定位的产业诉求、重组了上海都市内部产业空间,促成城市功能区联动发展。

(1)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信息经济和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着生产的空间再分工,其显著特征便是生产的片段化[6]和空间地域分工的“尺度跃迁与多尺度叠加、形态递进与并存、关系重构与多维共生[7]”。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参与全球经济的进程进入新时期。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引领型区域,自1978年以来便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外商投资已有1980—90年代集中于制造业逐步转向生产性服务业(表7-13),标志着上海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环节提升的趋势;而自1990年代末以来海外跨国公司便将上海作为战略区域,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而2010年上海已经集聚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逾592家科学出版社,2009,1-1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体“落沪”.国际金融报,2010-07-15,第07版;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10,65(2):139-152" class="calibre11">[8]。而它们集聚于黄浦江两岸的金融商务区,提升了中心城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

表7-13 FDI投资上海主要行业领域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网站,http:∥tjj.sh.gov.cn/整理

国务院于2001年5月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便首次明确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国际大都市;2006年1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上海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末的目标之一是初步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并取得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而2003年制定的《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将中心城区“双增双减”、郊区“三个集中”作为基本政策,强化了中心城区公共与市政用地、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疏解,推进了郊区的人口、产业的集中布局和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这促成上海十一五末初步形成“1966城镇体系(1个中心城区、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2008年8月国务院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解决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都明确指出上海的定位紧扣“四个中心”,加快发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0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尤其强调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创意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等战略。

自2001年以来的上海定位,便成为城市规划和空间实践的法律准绳,推动都市空间的形成与演进。当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1990年代的浦西老城区产业外迁和升级、旧城改造及浦东开发,促使上海中心城区具备了国际大都市核心的基本架构,但大都市的能级[9]和全球嵌入度与控制力还非常低。而近期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将加速中心城区的全球化建设进程和郊区空间的快速转型,以形成全球城市的雏形[10]

(2)城市大事件带来的空间重组机遇。2002年12月3日上海市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成为进入21世纪头十年上海城市发展的首位重大事件;2005年3月7日上海市政府提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构想”,同年5月14日铁道部与上海市确认此规划,2006年3月24日上海市成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指挥部,该项目已经于2010年10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009年5月国务院同意南汇区与浦东新区合并成立新“浦东新区”;2009年11月4日国务院批准上海迪斯尼项目,2010年11月5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全权负责上海迪士尼项目管理和开发。此三个重大城市事件,给21世纪初期的上海城市空间重组带来了重大机遇和调整。

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控制范围6.68km2,其中规划建设用地5.28km2,规划协调范围1.4km2。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空间的影响存在时段性,在世博园建设直到世博会举办日期结束,其主要影响集中体现在论文,2007" class="calibre11">[11]:功能置换与产业扩散、人口空间分布重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扩张与中心城区立体交通体系结构优化等方面;而在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场地的后续利用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城市文化空间重塑与文化重心的南移、城市空间发展的国际化倾向等[12]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处长宁、闵行两区,占地26.2km2,成为继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后浦西再次发力的新标杆。对于浦西或上海而言,将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东西黄金走廊的增长中心、上海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辐射中心和强化上海与宁、杭等泛长三角地区及环渤海联动发展[13],将重塑浦西先进制造业空间、高端商业空间和促成上海与长三角联动。

2009年5月南汇区合并于浦东新区和2010年年末开始建设的上海迪士尼项目,既突破了浦东新区发展的产业空间功能的缺憾经济地理,2010,30(8):1266-1271" class="calibre11">[14],又奠定了上海都市区城市重要功能区的互补与联动功能[15]。如图7-12所示新浦东新区产业空间组织,两区合并与迪士尼项目完善了浦东新区承载国家实验区功能定位的产业诉求、重组了上海都市内部产业空间,促成城市功能区联动发展。一是通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商务区、世博园后续利用、迪士尼项目建设,优化了城市产业空间组织,统筹中心城区、郊区及重大功能片区和产业带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升级和区域功能重塑。二是世博会园、虹桥商务区、未来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构成上海未来城市功能升级发展的核心地区,虹桥商务区定位于上海“西部中心”,以国内外贸易、高端商业商务为引领,直接辐射和服务长三角,构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主要部分;迪斯尼乐园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构成上海商务与先进制造业的后花园;世博园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全球性中央活动区,以顶级国际交流功能为核心,兼具行政商务、文化博览、高端会展等多元综合功能,成为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金融、投资、管理与控制枢纽。

图7-12 浦东新区产业布局规划

资料来源:赵建吉,包晓雯,刘亮,等.两区合并背景下大浦东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经济地理,2010,30(8):1266-1271有修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上海城市空间正是在一连串重大事件中实现了国际大都市核心区的功能优化与升级,奠定了全球城市核心区的雏形。然而,仍需要破解原有空间结构的单一性、片段化和不协调,努力实现上海大都市的核心区空间结构优化与提升、边缘区与腹地的有机组织和可持续发展。而核心区亟待实现以黄浦江为轴线串联陆家嘴、外滩、世博园、徐汇滨江等各功能节点,形成以陆家嘴—外滩、世博园为“核”,以沿江专业化商务区为“组团”的功能骨架,构建形成错位互补的“串珠型”高端商务带发展格局。

“十五”期间上海市提出中心城+郊区的“一城九镇(松江新城、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堡镇)”;2005年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966城镇体系(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中心村)”。21世纪的头十年,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都强调了上海大都市中心城区、新城、中心镇的城镇空间格局。为此,通过居住人口、就业人口、企业数量等及其复合性指标测度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现状,以诠释上海大都市空间格局特征。

(1)城市人口空间现状特征。对比2000、2005、2009全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表7-14),可发现中心城区(黄浦、卢湾、静安、闸北、虹口)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都呈现负增长;而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贤、普陀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均呈现正增长;而杨浦户籍人口正增长、但常住人口负增长,金山区户籍人口负增长、但常住人口正增长。由此可知,上海大都市内城除浦东新区外(黄浦、卢湾、静安、闸北、虹口、杨浦)人口呈递减趋势;大都市外城(普陀、闵行、宝山、嘉定)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均呈增长趋势;大都市边缘区(青浦、奉贤、松江、金山、崇明)常住人口整体呈增长态势。

(2)城市产业空间组织现状特征。上海大都市产业空间组织现状特征主要从企业(工业/建筑业企业、第三产业企业)空间分布和各级开发区总结分析。如表7-15所示2000—2009年上海市各区工业企业与建筑业企业数量,工业企业数量总体上呈现都市内城全部负增长,而大都市外城除除普陀、宝山外均呈增长态势,而边缘区则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0年上海市工业园区主要是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大工业园区(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开发区、嘉定工业开发区、莘庄工业区、奉浦工业开发区、金山嘴工业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青浦工业园区、崇明工业园区),而到2005年上海市已经建设国家级开发区5个(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科技园、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3个市级工业园[16],而到2009年上海市已经建成7个国家级开发区、26个市级开发区[17]、若干区级工业园。可知,上海市从199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的都市内城工业产业外迁和2000年以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及先进制造业促成大都市边缘工业园区迅速扩张,而都市外城的国家级开发区都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产业,如张江高科、紫竹科学园、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

表7-14 上海市2000—2009各区县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1/2006/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2010;

注:♣源自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2005、2009年的常住人口是按当年11月1日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料推算。

表7-15 上海市2000—2009各区县工业与建筑业企业数变动

注:工业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2000年上海市分区县建筑业企业缺失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1/2006/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2010。

而大都市中心城区,已经形成以金融、贸易、物流、信息服务、租赁服务、科研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空间格局,如图7-13所示2005年上海市中心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密度的空间格局,可知大都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已经形成以黄浦江两岸、南京西路和上海体育馆为集聚区的空间格局。

图7-13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005年密度格局

资料来源:秦波,王新峰.探索识别中心的新方法: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0,17(6):43-48

综合分析人口和产业的空间组织现状格局特征,可知上海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已具备了典型全球城市的城市空间部分特征,如大都市中心区以金融、贸易、物流与信息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超过60%,而且都市边缘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强度也逐步强化,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成为都市中心与边缘的联系的快捷通道。当然上海都市空间结构还存在较多问题,如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球的控制力较弱、郊区工业园分散且土地尚未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空间尚未协同发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