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网络的类型

社会网络的类型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本书对社会网络的定义,社会网络的类型一方面由网络中联系或关系的属性决定,一方面由联系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属性决定。从强弱关系理论来看,Coleman认为强关系的社会网络更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本。首先,他们定义社会网络为高层管理者维持的一系列与企业内部人员的关系,即内部网络;以及与企业外部掌握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的组织或人员的关系,即外部网络。

9.3.2 社会网络的类型

根据本书对社会网络的定义,社会网络的类型一方面由网络中联系或关系的属性决定,一方面由联系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属性决定。

通过研究关系的强度,包括联系的频率、联系持续的时间以及情感的强度或紧密度,Granovetter(1973)将关系分为强关系(Strong Ties)和弱关系(Weak Ties),其中强关系是当事人的朋友,弱关系则是当事人的熟人,并且认为弱关系更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识别更多的机会。根据强弱关系理论,学者们提出了更丰富的网络类型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是闭合网络(Closure)与开放网络(Open)。

Coleman(1988)认为网络结构的闭合(Closure)是指当事人的联系人之间互相联系的程度,这种闭合的结构有利于有效的规范和维持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加强了社会资本。在更开放(Open)的网络结构中,违反规范的行为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太可能受到惩罚,因此人们将不再那么信任联系人,从而削弱了社会资本。从强弱关系理论来看,Coleman认为强关系的社会网络更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本。

Burt(1992)则提出相反的观点,他首先提出当事人的网络关系,从结构上可以描述为相对紧密(Closed)或开放(Open)。在紧密的网络结构中,所有的联系人倾向于互相联系;而在开放的网络中,联系人之间倾向于维持一定的联系,而不是所有联系人之间都保持联系。这与Coleman对网络类型的描述相似,但他却认为在开放的网络中,网络关系更为稀疏,不存在冗余的联系,因此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收益。这是因为稀疏的网络关系中存在结构洞,当事人就能利用中间人的位置获取信息优势。这就是结构洞理论,从强弱关系角度来看,Burt更倾向于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

与此类似,从强弱关系出发,学者们还提出了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Abuja,2000),桥接关系与耦合关系(Adler和Kwon,2002;Donna和Patrick,2006)。

根据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属性,可以将社会网络分为商业连带,即与其他企业,如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连带关系(Dubini和Aldrich,1991);政治连带,即与政府相关机构的连带关系(Luo和Chen,1997)。类似的,Baron和Tang(2008)在对我国企业的研究中发现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新建企业必须培植两方面的网络:首先是与供应商、买家、主要代理人和客户建立起来的专业社会网络,这样的网络帮助企业发展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外部资源关系,增强客户忠诚,减少客户流失;考虑到在中国经济中政府的大量影响,新企业必须同时建立与政府官员、规则制定者们的网络,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伴随着结构不确定性的市场挑战,在这种波动而复杂的情境下,关系网络是促进经济交易、克服政府干预的有效机制。

国内学者在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中,提出了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及社会联系的概念模型(边燕杰,丘海雄,2000;张方华,2004)。不同的是,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认为,在中国的背景条件下,企业的纵向联系主要是指企业与上下级机关单位、当地政府部门等的联系;横向联系是与其他企业的联系,如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金融机构股东法人等;社会联系则是除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之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其他企业、机构或个体发生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如竞争对手。而张方华(2004)则认为纵向关系是客户和供应商等;横向联系是与其他企业;如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等;社会关系时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贺远琼,田志龙和陈昀(2008)则以市场为边界,提出了市场关系,包括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同行业其他企业;非市场关系,包括政府、社会关系等。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分析、梳理,本书认为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经历了从网络结构自身特点到工具性应用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在对我国企业社会网络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社会网络操作性定义,即前述社会网络的类型,几乎都集中在企业外部,没有或者极少的研究关注到了企业内部层面。这既说明了我国企业家在构建和发展社会网络时,受到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注重“关系”——外部社会网络的直接效益,缺乏对社会网络整体的把握;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Collins和Clark(2003)提出了以企业为边界,将社会网络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研究模型,并提供了具体的测量维度和方法。首先,他们定义社会网络为高层管理者维持的一系列与企业内部人员的关系,即内部网络;以及与企业外部掌握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的组织或人员的关系,即外部网络。其中,内部网络包括了:销售与市场部门,研发部门,生产运营部门,以及财务、行政等其他部门;外部网络包括了:外部独立董事,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竞争者,合作伙伴,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或个人。他们对内外网络的研究,同时采用了网络结构维度的测量方法,包括了规模(Size),范围(Range),强度(Strength of ties)。此研究模型的提出,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支持和应用(Weisz,Vassolo和Cooper,2004;Fischer和Pollock,2004;Mehra等,2006;Oh Chung和Labianca,2004),并且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从组织信息理论的角度来看(Galbraith,1973),企业家通过外部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影响企业的决策、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而作用于企业绩效。整个过程既包含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也包含信息和资源的处理、加工,尤其是内部的处理,最后才是处理结果的输出。因此,企业家在建立和发展外部网络的同时,必须完善内部网络,才能使获得的信息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后转化为企业的绩效。如果只片面强调和倚重其中的某个方面,企业绩效的产出都会出现重大问题。

因此,本书将我国企业家社会网络界定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将两者置于同一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符合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避免了片面强调外部网络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