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企业的产权安排改变了传统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现代企业的产权安排改变了传统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股份制的出现,所谓股份是指将公司资产等量分成若干等份,这里的等份就是股份,每个股份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在案例中,以技术、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入股的20%的股份,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劳动者股份资本。在我们的分析中,“静态劳动”实际上是一种预期价值确定状态。

第二节 现代企业的产权安排改变了传统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一、现代企业中的“股份”、“股本”

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股份制的出现,所谓股份是指将公司资产等量分成若干等份,这里的等份就是股份,每个股份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用股份资本创建的公司就是股份公司,有了股份和股份公司,就产生了股票。通常,人们将股票简单理解为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代表占有公司股份的凭证,这是一个资本概念,是一个典型的生产性货币资本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劳动被排除在外,或者说,劳动是被作为资本对立面而存在的东西,其分配形态是工资和奖金。但是,实际上,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股份制的内涵发生着愈益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特征是原来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格局正在向资本和劳动相结合的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在股份中,你既可以出资,出货币,用钱投资入股;也可以出地,用地皮做股投入;还可以出劳动,出技术,用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做股投入。

比如,一个新建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它的所有制形式采取股份制,有甲、乙、丙三个股东,甲直接投入货币资金50万元;乙出土地折合货币30万元;丙既不投入货币资金,又不出土地,而仅仅只是以其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入股,这种人力要素折合货币资金20万元。有了资本(货币)、土地和技术(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这三个要素的共同入股投入,形成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公司股东,甲、乙、丙同时持有该公司的“股”(股份或股票)。

在本案例提供的现代股份经济的“股本”概念中,由于入股的技术和知识不同于货币资本,它属于劳动范畴。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13)作为由人力所支配的非货币形态的技术或经验,需要在劳动力的运用与支出中来实现其价值。只是这里的劳动不是首先表现为动态过程,而表现为静态的可以做出市场预期(如生产100美元的布匹投入的社会平均劳动为30美元)或评估(如非专利技术、祖传秘方等)的价值确定状态,所以,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即人力资本。这里的“股本”显然不完全是原来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不完全是与劳动对立的资本,因为丙的股份来源于技术、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而不是货币资金。这样,原来单一的货币资本概念变成了由货币资金构成的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相结合的概念。现代经济的“股本”概念,是一个要素的集合与协作,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子集都占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的范畴远远超出了过去的内容。科技与知识所创造的价值甚至是普通劳动的几十倍或几千倍,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包含了资本与劳动两种属性,怎样才能分清是它的哪个属性创造了价值呢?因此,我们在考察股份公司价值形成时,采用的是贡献份额的方法。

可见,在有人力资本入股的股份制中,资本不再是一个与劳动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劳动的概念。劳动和资本不是分离、对立的,而是统一、结合的。在案例中,以技术、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入股的20%的股份,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劳动者股份资本。在这里,由技术、知识和其他人力要素构成的、作为预期价值确定状态的劳动转化成了资本,转化成了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转化成了甚至比普通“雇佣劳动”更加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包含管理才能、知识、技术等人力资本具备了“资本”属性,它是体现在活的人身上,而不是体现在机器上,物质资本通过与其他要素协作实现“再增殖”,而人力资本通过所有者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

二、静态劳动“预期价值”与动态劳动

股权激励具有不同的方式,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最初形成方案时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短期激励是对现有业绩的一种回报,长期激励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情况,现股激励相对期股和期权更有保障。我们在定义高于工资报酬的简单劳动以上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劳动时,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看:将处于价值确定状态(如一项非专利技术、一个药方、一个反映在一个研究报告中的思路等)的技术、知识信息的运用等生产活动转变为劳动成果时定义为静态劳动;而将劳动力不断消耗或释放的过程定义为动态劳动,这个释放中的劳动既包含简单的体力劳动消耗,又包含复杂的智力劳动如技能、思想、智慧、风险负担的支出。静态劳动表现为可以评估的价值状态,是可以用来交换但尚未出让的特殊技能,仍然需要劳动力本身的运用与支出来实现其价值(14),在其所有者释放的过程中依然表现为劳动属性,一旦转让或对具体方案进行出售,劳动就转变为劳动成果,或被物化,不再具备“劳动”本身的特质;而“动态劳动”则体现于劳动者所具有的无法转让的创造过程,是在生产和经营中预期的人力资本价值,表现为不可控制和难以监督的状态。无论是静态的、已经表现为某种价值确定状态的劳动,还是动态的、处于不断消耗中的劳动,都会带来实际的市场价值,为企业创造出效益。特别是在新经济增长的条件下的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由知识、智慧、技术、技能、创新思想等智力劳动做出的贡献愈益增大,由单纯的工作时间支出、耗费人的肌体的体力劳动的贡献愈益缩小。

在我们的分析中,“静态劳动”实际上是一种预期价值确定状态。也就是说,它不仅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在生产过程开始前就具有一定的、可以由市场评估的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制度的监督可以达到雇佣者预期的目标;而动态劳动则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活动状态,它的价值创造和实现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延伸,同时,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价值是不确定和难以监督的,需要劳动力所有者自身的努力达成一定的目标。比如一项非专利技术,在被有偿转让到厂商手里之前就包含价值,可以做出定价,因此,在厂商购买它之前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里用“预期价值”这个词,是因为类似非专利技术的价值确定状态。更为有意义的是在未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新价值,这里的“未来生产过程创造出的新价值”就是我们所讲的“预期价值”,这种“预期价值”将大大高于当前市场评估价值,因为如果没有这种高“预期价值”,厂商是不会花钱去“购买”这个非专利技术的“劳动力”(15)的。同样,对于动态劳动的预期价值则是根据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投入(教育成本支出)及历史表现来预期其未来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带来的价值。动态劳动与静态劳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劳动者本身实现预期价值,而静态劳动则是一种对未来产品具有确定贡献,可以通过一般的劳动制度的监督实现其预期价值。静态劳动具有可替代性强和同质性;动态劳动可替代性差,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

三、两种形态的人力资本使用

作为预期价值确定状态的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使用,就出现了静态劳动动态化。在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非专利技术的应用。但是,我们这里更为关心的是与股票期权有关的人力资本的使用。一般来讲,非专利技术是一次性投入,在它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追加非专利本身的知识、智慧、技能和其他人力要素的投入,它所投注的商品对象的价值是相对确定的,在现有生产制度下即可实现其价值创造,因此,非专利技术拥有者如果单纯以其非专利技术作为资本进行投资,那他只能得到现股或“干股”,或只能得到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技术股”。和其他资本形式(货币资金、土地、房产以及机器设备等)的持股者一样,技术股持有者也只能得到红利或股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非专利技术入股时,价格是明确的,在定价上不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且交易行为无连续性,一般是一次性买断。采取现股形态的非专利技术的使用,可以看成是作为预期价值确定状态的人力资本的动态化,或者说,原来的静态劳动动态化了,但是,由于没有要素的动态追加,所以,收益只能是红利或股息。我们将这种形态的人力资本使用叫做第一种形态的人力资本使用。

与第一种形态的人力资本使用不同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智慧、技能和其他人力要素的投入,不仅发生了第一次投入,而且有要素的连续性动态追加,而且这个追加过程具有不易监督的特征。比如,一个企业经理的管理行为是一种连续行为,其基本特征是不断追加知识、智慧、信息、思想、创新和冒险精神,这些人力要素构成现代企业利润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与非专利技术不同的是,这些人力要素的投入始终处于动态追加之中,其变化数量是不确定的,因而其市场实现价值也是不确定的。我们将这种经常处于动态追加且追加的质和量不可能预先知道的人力要素叫做第二种形态的人力资本要素。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这种人力要素动态追加的质和量呢?最重要的是拥有这些人力要素的人的动力(意愿或积极性),而影响这种意愿和积极性的因素又主要是激励机制,是利益分配机制,因为我们这里假定我们的管理者是一个如斯密所讲的、不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的利益激励机制,而这种激励机制应当满足人力要素不断动态追加且追加的质和量很难在过程之初就能预知的情形。股票期权制就是这样的一种机制。

四、创造价值的“本源”和“直接来源”

构成社会财富的内容,除了商品价值外,还有商品的使用价值;除了参与交换的商品物外,还有不参与交换的非商品物;除了经济物品外,还有自然物品。但是,从“本源”(最终的或终极的源泉)意义上看,商品价值的惟一来源只能是活劳动。除了通常所讲的一般商品外,资本(采取货币形态或实物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然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那么这种“价值”从“本源”上看也是由劳动创造的。

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限定在商品价值的“直接来源”上,那么可以认为,由上一阶段给本阶段投资形成的资本(16),将和劳动者提供的静态劳动(确定的人力资本,如非专利技术)以及动态劳动(人类资本的使用,如知识、智慧、技能、思想、创新和冒险精神的耗费)一道,为本阶段商品价值的形成做出贡献。其中,资本的贡献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的作用实现再增殖,而劳动在商品形成中的贡献表现为创造价值,所不同的是,资本化了的劳动——人力资本在商品形成中的贡献依然表现为其劳动特征——技术和管理可以创造价值。

因此,从上、下两阶段的统一来看,劳动和资本(上一阶段由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均构成价值创造的源泉,我们既不能用适应于某一价值创造阶段的“生产要素论”来否定本源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价值论”,又不能用本源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价值论”否定某一价值创造阶段的“生产要素论”,从而否定资本对本阶段商品价值创造的贡献。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大前提下肯定“生产要素论”对研究股权收益合理性的积极意义。在明确了资本对本阶段价值创造的意义后,我们就可以来说明人力资本为什么可以得到除了工资或薪金以外的红利报酬,因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也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是这种价值不是凝结在货币和商品实物形态上,而是存在于人的头脑和意识之中,是事先无法度量的价值形态。

五、股票期权制中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体系中,劳动者被假定为除了劳动力外是一无所有的,资本所有者则被假定为是一个纯粹的剩余劳动剥削者。这样,资本和劳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17)是完全对立的,二者在生产过程之外处于完全分离状态,其分配关系表现为单纯的交易关系:劳动力所有者让渡劳动力,从货币资本所有者手中得到工资;货币资本所有者给劳动者提供薪水或工资,得到劳动力。它们的结合只能在生产过程之中发生,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为了创造剩余价值再将这两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中的劳动力,其地位和机器等生产资料没有什么两样。

在现代股份制经济特别是股票期权制经济分析体系中,资本和劳动关系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其突出特征是:资本和劳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完全对立状态发生了改变,二者在生产过程之外出现了明显的结合、统一趋势。这种结合,不仅表现在我们前面所讲的劳动者特别是知识劳动者可以用他的技术入股,用自己的技术成果换来技术资本,从而劳动者同时获得了资本所有者身份,而且表现在劳动者可以拥有动态化人力资本,通过自身知识、智慧、技能和其他人力要素的使用拥有企业的股权(现股、期股或股票期权)。反过来说,在股票期权制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同时又是资本所有者,劳动和资本在这种新经济形态中结合起来了。与传统的资本家享有股权或企业股东出资购买股权的意义不同的是,管理者是以人力资本作为“投资”并享有股权,他们不是企业现有财产的所有者,而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并在一定时期后,与财产所有者同时分享企业剩余。

可见,在股票期权制被广泛运用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部分劳动者被分离出来,不再是机器的附属物,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利用智能型劳动工具,去变革复杂的劳动对象,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力量,以自己的智慧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企业效益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这部分劳动包含管理才能、专业技术、市场开发、创新等复杂劳动,成为资本化了的劳动。

古典经济学家所理解的“资本”是由“具体生产工具组成的”,是“劳动大众手中的一个工具”,但又“绝不是个人的生产技能”(18)。尽管强调企业家的“调和职能”生产“剩余价值”(19),但这里,资本的范围只是产生利息的那部分资源。既然资本是一个生产财富的工具,就应该有更加宽泛的范围。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当人们投资的概念扩大到人本身,使人拥有知识、技能成为投资的产物时”(20)形成的,只有当“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看做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看做是投资产物”(21)时,人力资本才形成。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一种形成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时做出的投资。或是“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体现于一台机器上的资本”是“将人当做资本”。这样,原来的生产要素就由资本与劳动变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一般劳动。

六、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抑或是“资本和劳动协作”

流行经济学在讨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时,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资本雇佣劳动”。在这种雇佣经济中,资本所有者处于剥削地位,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地位,因为劳动者是完全没有资本的。国内有的学者在回答“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个问题时指出:“之所以资本雇佣劳动,是因为资本比劳动更为稀缺”;投资者“投入到项目中的赌注能够完全表明他对项目资产回收的信心”;另外,从风险的角度来看,“资本的贡献最难量度,因为资本容易被错估。从而资本应该有权获得剩余收入。”(22)后来,当股份制得到普遍发展的时候,人们发现,这种传统的雇佣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在股份制公司中,所有权与管理相分离,而雇佣关系的传统概念亦不再与业主管理型企业相一致。取而代之的是,持股人雇佣管理者,管理者又转而雇佣工人。”“资本家兼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单一型代理关系,已被资本家与管理者以及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一种代理链所取代。”(23)这一看法比传统雇佣理论无疑进了一步,因为它在“持股人”和“雇佣工人”之间发现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管理者”。管理者剩余索取权结构出现的原因是“用于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的交易效率远远比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为低”。(24)

但是,这个看法仍然忽视了现代股份制经济特别是股权制度经济中的三个新情况:

其一,国外的雇员持股和我国的内部职工股,“持股人”既不是单纯的股东持有,又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持有,而是包含工人在内的“员工”持有。

其二,现实中的“管理者”通常又是“持股人”,在股票期权制中,期股和股票期权的主要持有者实际上是“管理者”。

其三,股权分配形式下,对风险的理解也与传统企业中的风险发生了变化。风险本身有企业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等。当要素同时投入时,每种要素承担着不同的风险,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尽管资本要素承担经营者经营与决策风险,但经营者同样可能承担投资者因为资金投向选择带来的行业、市场及政策等风险,在风险中,他们损失的是人力资本成本。因此说,只要是要素的无效或浪费,都应视为投入风险。

这三种情况,资本所有者通过让渡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持股人”、“管理者”、“工人”(25)在所有权上严格的鸿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因为“管理者”和“工人”同时又是“持股人”,同时承担投入风险,其身份二元化了,不能再单纯地用“持股人雇佣管理者”、“管理者又转而雇佣工人”来概括他们的关系了。在现代股份经济特别是股票期权制下,企业内的“管理者”和“工人”在所有权上不存在“有和无”的区别,只存在“多和少”的区别。既然如此,就不能用“管理者雇佣工人”来概括,更不能用“资本雇佣劳动”来概括。“资本”、“管理”(26)和“劳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交融、协作关系,而不是古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那样的雇佣关系,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剩余所有权安排分配收入流是决定哪些要素将成为所有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剩余所有权的安排中,认为“投资行动最重要的一方”更应取得对剩余权利的所有权。将劳动理解为不再是一种被动的、仅仅为资本所雇佣的要素,提出劳动和资本发生着不断相互交融的变化,劳动者地位随着人力资本的形成,取得剩余权利的所有权。随着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目标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建立,而发生着愈益深刻的变化的观点,在各种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27)

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发展告诉我们,在考察现实中的股票期权制时,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概念来套现代实际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置于分离和对立的状态。股票期权制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资本和劳动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成长的一个新趋势,随着新经济的出现,这个趋势明显加快了。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应当有效地运用股票期权制来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产权、分配和管理机制,重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