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对黄金实行管制政策,禁止自由买卖黄金。因而在以指令性计划保证黄金矿业投入资源的同时,还动员强大的行政力量保证黄金矿业的发展,从而国家也拥有了绝对调控权。虽然黄金管制在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便已实行,但正式以法规的形式颁布确立却是在改革开放5年后的1983年。

三、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一般认为,我国黄金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始于1975年。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各项经济建设普遍遇到了挫折,但此时黄金行业却一反常态,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全力以赴的支持与推动,凸显了黄金工业在当时经济中的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从那时起至今的30多年的时间里,黄金产量增长的幅度有波动,但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02年黄金产量已达189. 81吨,是1974年12. 74吨的14. 9倍,在世界黄金总产量的份额由1. 3%上升到4. 7%,是当今世界黄金矿业中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黄金产量在世界的排名也由那时的第9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黄金工业起步发展的动力是源于解决我国外汇短缺,因而我国黄金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经济内涵:我国黄金生产从1949年建国就被置于一个严格的计划管理的环境之中。一直到1993年,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才正式明确了黄金市场化改革取向,并于当年实现了国内金价与国际金价接轨,由固定金价变为浮动金价制,开始迈入市场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又经过10年的时间,2002年时实现了黄金交易方式的市场化。至此,我国黄金行业才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发展环境,所以在新中国的历史中黄金企业大多数时间是生存在计划经济环境之中,具有以下特征:

(1)黄金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黄金企业以完成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为最大工作目标,黄金生产国家指令性计划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行业之一。

(2)黄金产品实行国家统收统配制度,计划分配是黄金资源配置的唯一合法途径。国家对黄金实行管制政策,禁止自由买卖黄金。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2002年,长达53年之久。

(3)黄金地质资源属于国家垄断性开发资源,国家曾长期禁止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在对外合作项目名录中,黄金地质资源开发属于外商禁止进入的A类项目。进入新世纪后,它才被调整为受限制的B类项目。这直接导致在我国的黄金企业结构中,国有国营企业形态占主导,国家资本占有绝对优势

(4)对黄金矿业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不仅把发展黄金矿业作为一项经济任务,而且更被视为一项政治任务。因而在以指令性计划保证黄金矿业投入资源的同时,还动员强大的行政力量保证黄金矿业的发展,从而国家也拥有了绝对调控权。

黄金矿业的这种严格的计划管理环境,即使在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导时期也具有特殊的个案性质,而且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改革的不同时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与说法不一,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增加社会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成分,各行各业纷纷转轨变型,使得黄金行业发展环境日益市场化,但这时国家仍然是不断强化黄金统收统配工作体制,增加对黄金企业的计划管理力度,使黄金行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另类。

(5)虽然黄金管制在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便已实行,但正式以法规的形式颁布确立却是在改革开放5年后的1983年。这一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 ,正式将统一管理、统购统配法规化,把黄金计划管理规范化。

(6)黄金发展基金制度曾是黄金矿业发展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它创立于1979年,但完善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后期。这一经济制度是建立在黄金产品统收统配和国家定价的基础之上的,并通过这一制度将黄金统收专营管理的相关方面的经济利益融为一体,成为维护和巩固这一体制的经济纽带。

(7)从1988年开始对黄金地质资源矿产实行保护性开采政策,这一政策虽有保护矿产资源、防止破坏性开采的正面意义,但该项政策成为禁止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黄金矿业的政策基础,衍生出“禁止个体、限制集体、发展国营”的黄金矿业发展政策,使黄金企业的封闭性增强。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理论是“企业本位论” ,即要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因而20世纪80年代总的改革趋势是政府放权,减少干预,扩大企业自由权。但对黄金行业1989年底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黄金工作领导小组” ,成为国务院的一个非常设机构,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了相应机构,加强了对黄金企业的直接干预力量。

(9)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市场化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全国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黄金统收统配的计划体制受到冲击。1993年,各地民营黄金市场兴起。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方面仍将改革的行为限制在原管理体制之内,并重申黄金管制,禁止民营黄金市场的发展,使黄金统收统配计划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2002年,黄金行业成为我国市场开放最晚的少数产业之一。

通过历史的回顾,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黄金行业不仅是一个长期在计划经济环境生存发展的产业,黄金市场化较一般商品生产行业滞后了10余年,当其他行业开始大步迈向市场时,黄金计划管理体制却不断强化,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并非是无端的妄言。

了解“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事实,对于进入市场化时代的黄金企业发展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是要认识到长期受计划经济陶冶与锻造的黄金企业,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当发展环境全面市场化以后,黄金企业必须进行发展思维、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系统的全面改革与重建。因而新世纪,黄金企业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制度创新阶段,没有制度创新,黄金企业的转轨就不会成功。变革是全面的,根本性的。

其次,对于黄金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发展形势并不是所有的人已达成共识。基于思想上和感情上有与原计划体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一些企业难以割舍,相当一部分黄金企业的改革实际还停留在原体制上“修修补补”的应对之策。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所以短短数年之内,两者之间就出现了明显差距。

进入21世纪,黄金企业体制转轨仍有创新与改良的两种不同的选择。从短期看,修补性改良之路风险小,成本支付较少,但从长远看,这将为企业的萎缩埋下隐患。创新之路,具有发展的后劲而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也有不确定因素,而蕴藏风险。选择哪一条路?这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现实条件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又成为选择的制约条件,不是想做就能做,也不是只要做就一定能够成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进入市场化时代的中国黄金行业的重组与格局的盘整,已经出现了快速推进的局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优势企业,在转轨过程中会因制度创新的滞后而迅速衰落。先行转轨成功的企业将成为行业的引领者,过去的辉煌和权威都将被抛弃而成为逝去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