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周期的分类和成因

经济周期的分类和成因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一个经济周期分成4个阶段: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阶段。又称中长周期,平均长度约为2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时提出。关于经济周期的原因的解释,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种。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或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一) 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经济总量沿着其自然趋势的波动,或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沿着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是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般来说一个经济周期分成4个阶段: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阶段。

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经济危机,并每隔十年就再次爆发,于是,众多经济学家开始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开始认为经济危机仅仅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阶段,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才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同时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而且每个经济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但是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由技术、投资或劳动供给的冲击引起的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或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本身的波动(2004年10月,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Prescott)因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平分130万美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 经济周期的阶段

图9-6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可以以经济周期的波动线与长期经济增长线的交点作为划分标准,将经济周期分成4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阶段。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如图9-6所示。

图9-6中, A—E为一个经济周期,A—C经济趋势下降,又称收缩阶段;C—E经济趋势上升,又称扩张阶段。A—B为衰退阶段,B—C为萧条阶段,C—D为复苏阶段,D—E为繁荣阶段。

1.衰退阶段

经济处于温和的收缩时期,投资减少,消费下降,生产下滑,有效需求降低,失业率上升,部分厂商由于产品积压而倒闭。

2.萧条阶段

此阶段,经济处于剧烈的收缩时期,社会投资继续下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劳动力大量失业。

3.复苏阶段

此阶段,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国民收入开始回升,投资、就业率、收入和消费开始上升,经济开始不断扩张。

4.繁荣阶段

此阶段国民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此时,社会有效需求量增加,产品热卖,投资活动频繁,就业率上升,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此四阶段的经济周期,称之为古典经济周期,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阶段,整个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绝对的下降。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古典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已不再明显,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减缓或阻滞,而并不是古典经济周期增长方向的倒转。

(三) 经济周期的分类

根据经济波动的周期长度为依据,将经济周期分成以下几类:

1.基钦周期

又称短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基钦于1932年提出,这种周期包含了对经济发展影响相对较小、时间较短的周期。

2.朱格拉周期

又称大周期,平均长度约为8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0年提出,一个朱格拉周期约含两个基钦小周期。

3.库兹涅茨周期

又称中长周期,平均长度约为2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时提出。这种周期一般发生在房屋建筑业等部门,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又称长周期,平均长度约为50年,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

5.熊彼特周期

又称创新周期,有以下特点:①周期变动与创新变动紧密相关,有创新就进入复苏、繁荣发展阶段,没有创新就进入衰退、萧条阶段,即创新的大小和多少,决定着繁荣与衰退的交替进行。②每个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③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0—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代”,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开始,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四) 经济周期的原因

关于经济周期的原因的解释,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种。前者用非经济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而后者则用经济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就像摇篮的摆动一样。乘数与加速数模型就是这一理论的代表。

1.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种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有:

(1)创新周期理论(代表人物熊彼特)。由于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浪潮。但是在第二次浪潮中有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2)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3)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

(5)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解释经济周期的。

2.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其主要观点有:

(1)纯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或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减少订货,由此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根据这一理论,其他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的因素才会引起普遍的萧条。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

(2)货币投资过度论(代表人物哈耶克):这种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都会引起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而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的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因而经济周期是由于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

(3)消费不足周期理论(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

(4)心理理论(代表人物庇古和凯恩斯):这种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了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现代理性预期学派更多强调预期的合理性,凯恩斯所强调的是预期的无理性,两者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