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用人的启示

刘邦用人的启示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以众人之长补己之短。三国时期,刘备与刘邦的情况极为相似。仔细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刘邦与刘备都善于使用人才,但在能力和水平上却有高下之分,其中有一项本领,是刘邦远远超过刘备的,那就是优化人才团队结构的能力。刘邦非常注重人才的梯次结构建设。而刘备的人才团队中,则明显存在专业上的结构缺陷。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说:“各位诸侯和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陛下傲慢且好侮辱别人,项羽则仁厚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人他就加害,贤能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这段话是刘邦君臣关于战胜项羽取得天下原因的总结。

其一,从目标上看,刘邦的政治目标要比项羽远大。当年,刘邦和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的威风凛凛,分别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慨叹。刘邦的目标是向秦始皇学习,开疆辟土,建立一番功业;而项羽的目标仅是取代秦始皇的地位,一旦得到这样的地位后,就缺乏前进的动力了。这种目标上的区别,从刘邦和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的不同表现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其二,从用人的能力看,刘邦要远远高出项羽,两人不可同日而语。刘邦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以众人之长补己之短。毛主席在1962年1月30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曾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60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半点意见。毛主席说过:“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范增对项羽是忠心耿耿,多次劝说项羽要杀掉刘邦,可项羽自以为是,就是不听劝谏。先是鸿门宴上放虎归山,跑脱了刘邦;后是刘邦被封巴蜀后,不听范增劝告,认为刘邦陷于巴蜀一隅,已不足为虑,结果又错失良机。在刘邦被围于荥阳城后,仍然不听范增关于乘势猛攻荥阳、一举灭掉刘邦的建议,竟同意议和,签订了鸿沟协定,并解除了戒备,引兵向东,而刘邦却乘机打了过来,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毛主席强调:“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为此,毛主席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三国时期,刘备与刘邦的情况极为相似。同样有着远大的政治目标,同样对人才高度重视,且有容才之量和用才之能;但为何刘邦建立了西汉,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并实现了两百多年的统治;而刘备仅是三分天下,割据一方,偏居一隅,蜀国不到50年就告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仔细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刘邦与刘备都善于使用人才,但在能力和水平上却有高下之分,其中有一项本领,是刘邦远远超过刘备的,那就是优化人才团队结构的能力。

首先,刘邦人才团队的梯次结构比刘备合理。刘邦非常注重人才的梯次结构建设。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王陵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不过缺少文才,但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其后的历史发展果真如刘邦所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有“萧规曹随”的说法,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在诸吕之乱的关键时刻,周勃和陈平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吕氏外戚,扶助汉文帝即位,这说明刘邦有很强的人才梯次结构管理能力。而反观刘备,尽管其人才团队中也有诸葛亮、赵云、周仓等人才,但大部分人都是慕名投靠而来,而刘备在蜀国建立的前后,有意识招收培养的人才非常少。所以,到了蜀汉政权后期,除魏延、杨仪、蒋琬等寥寥数人外,几乎没有可用之才,蜀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流问题,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奇缺现象,难怪《三国演义》第92回上有“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的说法。

其次,刘邦人才团队的专业结构比刘备合理。刘邦人才团队中,各种专业人才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比如,谋士有张良、陈平等人;将帅有韩信、彭越、英布、周勃、樊哙、灌婴等;治民利国之臣有萧何、王陵、张苍等;辩士有郦生、陆贾等;谏臣有周昌等人,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强大的团队战斗力。而刘备的人才团队中,则明显存在专业上的结构缺陷。战将方面,尽管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员较为充足,但帅才缺乏。谋士方面,自庞统死后,仅有诸葛亮一人,但诸葛亮在重大决策方面显然不如张良、陈平等人。在后勤保障人才方面,蜀国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蜀国后勤保障的严重不足。

第三,刘邦人才团队的行业分布比刘备合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战争,作战、参谋、后勤保障等部门都应当配置专业人才,才有可能在战争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最终取得胜利。刘邦在人才的行业分布上,保持了较好的结构比例。在前线,有韩信、樊哙等人领兵作战,大本营有张良、陈平等人运筹帷幄,后方有萧何等治民理财能手,为前方作战提供保养供给。但刘备的人才行业分布却不尽合理,其人才大多配置在前线战斗部门,后勤保障上几乎没有人才可言;而在战略谋划部门,除诸葛亮外,刘备身边的简雍、孙乾等人,原是“从事中郎”一类的文笔小吏,才能属于中等,也难以提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方针与军事策略。

因此,刘邦通过人才结构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了人才团队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团队合力,最终达到了“1+1>2”的效果。而刘备由于缺乏对优化人才结构的认识和能力,没能对其人才进行有效整合,最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人才团队。这可能就是刘邦最终能统一天下,而刘备只能割据一方的原因吧。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一定的结构而存在的,结构决定着功能。那么刘邦对人才结构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其人才结构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又具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第一,人才结构调整,要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为基础。刘邦打下天下之后,曾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等说法,但这都是经过战争洗礼之后的总结,当初刘邦举旗反秦时,这些人也就是小吏(萧何)、屠夫(樊哙)、小贩(周勃)之流;再看看刘邦团队中的将士,更没有几个“职业军人”,甚至连以往打过仗的都很少,可以说是一群“揭竿而起”的“亡命之徒”。但刘邦却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不仅在数量上吸引了一大批各方面人才,而且在质量上又集聚起一批如韩信、萧何等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战争的实践中又不断得到提高,这为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优化人才团队结构创造了条件和基础。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战争中,已经涌现出并正在涌现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有一般资源的共性,就是要先经过“挖掘”、“开采”之后,才能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今天,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以人为本,注重在实践中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养,以缓解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的矛盾,这样才能为优化人才结构工作铺平道路。

第二,人才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明确的战略目标来开展。刘邦推翻秦朝统治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并一直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对其人才团队进行结构调整。刘邦进入汉中以后,所要面对的敌人,既有章邯又有项羽,无论是对抗项羽还是对抗章邯,都远远不是刘邦的能力所及。当时,放眼刘邦军中,如樊哙、周勃、灌婴这样的勇将大有人在,但能够统领大军独当一面,可以与章邯或项羽对抗的帅才,却一个也找不出来。当经过萧何推荐,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韩信出现在刘邦面前时,刘邦通过一番交流,大喜过望,不顾其他人的极力反对,马上拜韩信为大将军,对其将领结构进行了果断的调整。正是刘邦从其战略目标出发,对其下属将领的团队结构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从而改变了楚汉争霸中汉军一直所处的不利地位和局面。今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人才结构调整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大局。我们要按照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要求,从地区、专业、行业等方面优化人才结构,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

第三,人才结构调整,要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目的。人才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人尽其用。刘邦不仅追求人才团队整体性的结构优化,也关注人才个体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施展所长。刘邦的队伍里什么人都有。萧何是县吏,张良是流亡贵族,韩信是无业游民,陈平是说客,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是车夫,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刘邦不问出身,只看能力,这些形形色色的“大杂烩”,被吸纳进大汉集团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还通过优化组合,打造出了一个和谐统一、高效运转、团结互补的优秀团队,并使每一个人才个体在团队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要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目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同时,要加强人才之间的相容互补、扬长避短工作,有意识地对人才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合作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