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的自主创新活动与科技发展战略

甘肃的自主创新活动与科技发展战略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对外依存度持续降低,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甘肃的进程。案例之一: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于2006年甘肃省科技厅按照《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部署,设立了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

(五)甘肃的自主创新活动与科技发展战略

1.突出抓好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落实

特别是2006年以来至今,我省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新进展。

案例之一:在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做出了《关于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制定发布了《甘肃省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了今后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资源更加优化,建成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对外依存度持续降低,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

案例之二:为营造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省政府印发了2006—2020年《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政策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税收激励、改善金融环境、调整政府采购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教育与科普、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等9个方面,共38条。针对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解决办法。颁布了《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并制定《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增设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提高了奖金额度,扩大了奖励面。省编委批准、提升省知识产权局为副厅级建制单位,增加了人员编制;省财政设立了“甘肃省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和区域。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甘肃的进程。全省各市州围绕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增加投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强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的自主创新。

全省各市州围绕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增加投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强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的自主创新。

案例之三:“十一五”期间,我省在技术创新方面,着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从企业需求出发,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机制与体制,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我省的各级政府、各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不断对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加深认识;提出了解决特色产业成长中制约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升级的主要对策措施;提出了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的对策措施;明确了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突出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企业逐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上下,以实际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在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在构建好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案例之四:据科技部《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我省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升至全国第22位,较上年前进1位。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32.87,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5位。特别是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达到45.38,比上年提高了9.4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2位。

2.自主创新起步良好,并将其逐渐推向深入

案例之一:为了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于2006年甘肃省科技厅按照《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部署,设立了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点支持对提升我省优势及战略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关联度高、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新工艺、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原材料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风能发电设备、新药中药创制及特色治疗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及荒漠化治理、动植物品种创新与定向培育及产业化等7大专项,共19个专题36个项目,总计投入科技3项费2400万元。其中的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显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案例之二:为了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我省清洁发展机制形成,甘肃省科技厅将“CDM能力建设及项目开发”列人重大专项计划,已完成甘肃省潜在CDM项目识别文件(PIN)编制40余项。2006年我省已获国家批准的CDM项目有26项,其中大部分项目已经找到国外买方;已经在联合国EB成功注册6项,占全国已注册总数的14.3%,注册项目居全国31个省、市、区之首。26个项目的温室气体Co2减排量累计可达200万吨以上,收益可达1.6亿元以上。我省与日本国际环境技术转让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组织实施的“清洁生产人力资源开发与能力建设培训”项目,针对企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方案,改善工艺流程。试点企业刘化集团,根据项目专家建议,采用预分离法进行二氧化碳脱氢,每年可回收氨188.5吨,尿素277.2吨,软水38万吨,经济效益297.83万元,节省污水处理厂投资2000万元。最主要的是大大降低了尾气爆炸的隐患和对大气的污染

案例之三:主持承担或参加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昭示了我省在一些学科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地位。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主持的国家“973”项目“苛刻环境下润滑抗磨材料的基础研究”,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承担的“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疫苗与抗体工程”4个重大项目、兰州兽医研究所承担的“863”计划重大项目“畜禽重要寄生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创制”,其研究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研制的“ZS—TDT90—25.4×1220/12000钢管扩径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出口墨西哥等国家。兰州石油机械集团公司承担的省列攻关计划项目“16MN快锻液压机组”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中等吨位快锻压机依赖进口的状况,也为我国大吨位快锻压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金川公司承担的“金川铜镍资源高效开发产业化技术开发”、敦煌研究院承担的“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开发”等一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在全国的科技同行业竞争中展示了我省特有的创新资源优势。由天水长城开关厂、俄罗斯全俄电工研究院承担的“小型化、智能化126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等项目,表明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我省第一个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导的国际性科技机构“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对于提高和扩大我省在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之四:以支撑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根据科技部要求,在继续抓好星火富民工程的同时,在省财政的支持下,增设了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已组织实施涉及农林新品种高效种植、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现代技术装备、农林生态恢复与治理、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7大技术领域项目4l项。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被认定为“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国家星火产业带。又有5个县被财政部、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已经扩展到全省12个市州,共有57个县选派科技特派员5201名,分布在4147个村组和175户龙头企业开展工作,实施科技项目1133项,推广先进技术1600余项,科技特派员与农户、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形式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681个,建立示范基地233个,培训农民136万人次,发放科普材料191万份,安置农村劳动力39.89万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54%。

案例之五:在自主创新进程中,积极推进地方和行业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我省14个地州市与各行各业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地方采取多种形式与有效措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大力推进地方与行业的科技创新。为新农村建设与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7年,先后有临夏州、甘南州、金昌市、省建设厅、省建总公司、西北民族大学等地区和行业召开了科技大会。甘肃省与科技部、中国有色金属协会联合召开了“第17次金川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地方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临夏州首次把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县(市)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州委、州政府成立了科技工作联席会。庆阳市开展的乡镇科技创先达标活动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兰州市形成了部门联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机制。平凉市创新科技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院、地、银、企四方合作共建活动。酒泉市(县、市、区)普遍落实了年增20万元科技经费的措施。甘南州对县市贯彻落实全州科技大会精神进行了专题调研督查。武威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定西市以“乡乡有网站”工程为主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嘉峪关市在电视台创办《科技视野》专栏,为科技创新营造舆论氛围。白银市开展创新型白银发展战略研究,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科技支撑。陇南整合市属科技力量,组建了陇南特色产业研究院。天水市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主,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张掖市依托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合作,推进地方科技创新。金昌市以召开科技大会为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我省市县科技工作取得了许多新成绩。全省有5个市、52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有1个地级市、17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行列。

案例之六: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全省科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2006年,全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704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50项,国际先进水平67项,国际领先水平的12项,分别占总数的69.1%、10.3%、1.8%。2006年度,我省有7个项目2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由我省科技人员独立完成的获奖项目2项: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等完成的《先进润滑材料制备与性能》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施雅风等完成的《中国冰川分布及资源调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有177项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693页,三等奖90项。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995项,比上年净增116项,增长率为6.3%;交易额21.45亿元,比上年净增4.18亿元,增长率为24.19%。各类专利申请量达到1460项,获得专利授权832件,是我省获得专利授权最多的一年。

案例之七:我省新高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实验环调束获重大进展,加速器装置的各项指标创造了国际回旋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组合系统加速离子种类、最高能量和束流强度的新纪录。2007年,甘肃省又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政府批准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升格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案例之八:全省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我省资源普查取得阶段陛成果,形成了11个专题资源普查分析报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网站和子平台网站全部建成开通,其中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门户网站和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协作平台门户网站已正式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盘活存量,各类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并数字化。创新机制,共享和协作组织体系日臻健全,各子平台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各自的运行模式和共享机制。重视服务,边建边用,平台社会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案例之九:我省省属重点院所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启动了第二批重点院所能力建设项目,共投入财政经费1160.7万元,共新建和改造基础设施13680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17l台套,增加固定资产1857.4万元,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提升;人才成长环境得到改善,学科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已培养在读硕士24人、在读博士14人,获得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等资质15人,聘请学科带头人10名,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134次;研究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年共申请研究开发项目46项,争取专项经费1136万元,从企业承揽的工程合同额1050万元。

案例之十:我省加快了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取得许多新进展。兰州高新技术创新园建成运行,孵化面积11万平方米,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人驻孵化。建成了国家专利技术兰州展示交易中心,充分发挥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信息服务、成果展示、交易转化等功能。2007年组织了3次大型知识产权交易会,仅在兰洽会期间,就有140个专利项目在兰州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展示,有14个项目成交,成交额13.6亿元。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国家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案例之十一: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2006年度全省科技奖励大会。表彰和奖励了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项目,177项成果分别获2006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这也是甘肃省首次设立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完成了200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和科技功臣奖的评审工作,有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出了179项省级科技成果奖,评选推荐出2007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建议授奖人1人,批准设立了“甘肃省测绘奖”等社会力量科技奖项;认真做好省政府特聘科技专家的遴选与推荐工作,由甘肃省科技厅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共同组织开展了对第一、二批19名特聘专家履行职责情况的全面考核的同时,在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第三批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的选聘工作,省政府新聘任李灿等10位专业技术人员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续聘才学鹏等9位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我省的人才队伍建设。

3.逐步构建起了甘肃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

我们省新组建了玉米种业、疫苗、微生物、农业机械、凿岩机械、微电子封装、中药制药微波应用等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省的第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等5个部门审定,确认我省奇正藏药集团的“奇正藏药集团技术中心”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技术中心”为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我省已拥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这些创新基地基本覆盖了全省支柱产业和优势学科,发挥了对行业和学科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建设好我省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体制

近年来,全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我们初步建立了一支甘肃省政府特聘科技专家队伍。这批科技专家队伍中,有海内外的人员及其拔尖人才参与;近年来,我省在选用人才方面突破了岗位人数限制,充分体现了唯才是举的原则;与此同时,我省采取允许柔性流动等灵活形式,拓展了人才智力的利用空间;另外,在成功实施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了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通过人才引进、联合攻关、合作交流等形式,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骨干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团队,提高省属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水平和竞争实力;我省还实施了首批已确定甘肃沙漠治理技术研究等12个创新团队,每年投入科技经费600万元给予扶持;并且力争通过两到三轮的建设,在省属科研院所中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在省内外相同领域优势明显、能够承担国家和省上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的20个左右的团队。

近年来,我省的省属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有12家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其中省医科院和兰州大学、省情报所和甘肃农业大学、省化工院和西北师范大学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已通过省学位委员会评审批准。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省属科研院所补充高学历人才提供长效保障。

(3)启动并实施了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我省共有12家省属院所人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07年的一年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进展良好,成效显著。大多数创新团队制定了各自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励、引导机制,大大激发了创新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外聘专家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创新团队。进入12个创新团队的科技人员共有141人,外聘专家21人(其中院士2名),博士10人,硕士42人,在读博士10人,在读硕士26人。与大学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5个。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当年争取科研项目69项,科研经费2547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15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66篇。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启动实施,对省属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省属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特别是拔尖人才队伍起到了稳定作用,对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带动和引领作用。

(4)实施了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省科技厅、省经委、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共同组织实施的“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启动后,首批确定了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科技厅投人经费3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专项”,专门用于推动这项工作。其目的是:通过较高应用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重点领域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逐步培育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至目前,我省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正在健康发展。

(5)认真抓好全省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经过探索实践,我省已初步建立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要载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并且不断趋向成熟。2006年,全省建成了11个孵化器,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孵化器5家,孵化面积37.3万平方米,能同时接纳约700户企业孵化。累计孵化企业924户,在孵企业上缴税金5030.8万元,转化科技成果314项,为在孵企业引入资金7777.5万元。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兰州金桥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成为首批“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之一,该中心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单位。在已有的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中,4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甘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兰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天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6)加快实施了全省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

按照省委省与政府关于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意见》的任务分解,甘肃省省科学技术厅牵头组织,并具体承担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的任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单位起草了《“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实施方案》,这将会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及其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和保障的作用。

4.竭尽全力营造好创新环境

(1)建立健全国家部委与省市州会商机制

通过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可以使部省联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经过共同努力,科技部部与甘肃省共同签署了《科学技术部、甘肃省人民政府部省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为部省之间科技事业的密切合作和工作对接,搭建了良好平台。科技部将通过部省会商机制,加大对甘肃省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部省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确定,科技部将和甘肃省共同推动黄河甘南段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兰白金新材料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河西星火产业带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和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2)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了全面完成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切实营造出宽松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省科技厅牵头,与财政厅、人事厅等部门联合调查研究,加大了科技投入,强化了创新措施,《甘肃使人民省政府关于实施“六个一”科技创新创业工程的决定》,以及相应的六个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对甘肃省自主创新,营造出一个宽松与良好的政策环境。

5.加大力度整合并完善好我省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

整合、完善我省省级科技计划体系,是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从我省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的行动举措,为我省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在制度体系上作出了富有成效的保障。按照四个主体计划加一个政策引导计划(4+l计划)模式,调整重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建立健全了科技计划管理决策及执行、监督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符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及其项目资金监督体制。完成了与新的科技计划体系相适应的“一网两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建立起了项目申报受理中心,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申报和评审。

6.在自主创新进程中,竭尽全力抓好科技创新项目

案例之一: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我们省抓住国家科技部加大对地方科技支持力度的机遇,积极向科技部推荐申报“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0项,其中7项获国家批准立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及选育的基础研究”等3个项目,启动了以在甘肃的科研人员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积极争取财政部、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支持,2007年甘肃省又有6个县区被列入该行动计划实施县,至此,甘肃省已有15个县区进入此项计划。在各科技中介机构的通力合作下,争取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0项,是甘肃省历史上争取项目最多、获资助资金量最大的年度。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2007年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4项,获经费资助2.38亿元。这些项目的获得不仅有效缓解了甘肃省科技创新经费紧缺的难题,而且凝聚了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科学家参与甘肃省科技创新,大大增强了甘肃省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影响力。

案例之二:认真组织实施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按照甘肃省“十一五”科技创新和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2007年全省共组织实施11大类682各类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当年支持省级财政科技经费10765万元。特别是注重做好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2007年组织实施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荒漠化治理、风能发电及设备、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工业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动植物品种创新、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药创制及特色中药现代化、民用核技术开发等10个重大专项,当年投入财政经费2240万元,预期开发新工艺新产品57个。至此,甘肃省“十一五”科技创新和发展规划确定的10个重大专项已全部启动实施。

案例之三:我们省与中科院兰州分院联合组织了“科技支甘工程”项目。根据《中科院科技支甘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四不一优先”的立项原则,共组织申报“有机葡萄酒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示范推广”等项目33项,经中科院批准立项9项,当年获资助200万元,围绕甘肃特色优势综合开发的科技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产业化项目的孵化。

7.不断拓宽科技合作交流渠道,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案例之一:进一步加强我省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甘肃省自然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两家单位,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申报的“国际反质子与离子大科学研究合作机构”被科技部批准列入全国首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推动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天水长城开关厂与俄罗斯合作开发的“小型化、智能化126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项目,填补了甘肃省超高压开关设备设计生产的空白;天水电器传动研究所与荷兰合作开发的“高精度电源数字控制器”项目,使高精度电源控制器趋于通用化和标准化。

案例之二: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活跃。2007年第十届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期间,甘肃省共展出项目212个,签约合作开发项目39个,签约金额达42.8亿元,是甘肃省自2002年参会以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成交量最高的一届。在2007年第十四届兰洽会上,42个参展单位在兰洽会科技展馆展出近百项科技成果,106项高新产业项目在兰洽会高科技分会场签约36.4亿元。在第四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农村适用技术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成果展上,组织省内10多家企业参加了农用机械、新品种、新型饲料等领域的项目参展。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

案例之三:努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拉动了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深化,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农牧厅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的意见》,省科技厅、人事厅、农牧厅等厅局联合召开了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天水、武威、庆阳、平凉、定西、白银、陇南、甘南、临夏、张掖、酒泉、金昌等地科技特派员工作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不少地方的科技特派员在今年抗击雪灾的工作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启动了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乡、村试点工作,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案例之四: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在河西6市22个县的共同努力下,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又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在第四次视察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后,对产业带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兰洽会期间,由民进中央有关部门、省科技厅和民进甘肃省委联合组织实施了“民进百企甘肃行”及“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在江苏连云港市和徐州市成功举办了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科技管理培训班。

8.全省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案例之一:全省突出抓了节能减排与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在2007年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中,针对节能减排、装备制造及中医药产业等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了37个专题,安排经费1400万元,占重大专项当年经费的63%。在当年争取到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仅装备制造等方面的项目经费达到了3500多万元。积极组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促进节能减排。截至目前,甘肃省先后有53个项目获得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19项,居全国前列,总减排量达到18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2012年之前,每年将给甘肃省带来8亿多元的减排收益。

案例之二:加快推进全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4个企业进入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新增第二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0个。为配合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年的科技创新要求,启动了甘肃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省科技厅、省经委印发了《甘肃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指导意见》,对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案例之三:我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我省开展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启动并实施了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农作物丰产高效行动,集成开发了一批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批高效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过去的两年中,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共组织实施有关项目249项,投入科技经费13868万元,共产出省级科技成果项目199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在马铃薯良种的定向选育工作中,培育出适宜低水肥条件下种植的陇薯7号、LK99、GDl等高产优质新品系,推广后增值潜力巨大。形成了一套马铃薯高效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推广了陇薯3号、庄薯3号、新大坪等一批优良品种,推动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案例之四:我省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进展良好。我省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自2006年开始设立以来,在装备制造、风能发电设备、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和荒漠化治理等重点领域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优势领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6年启动的“装备制造”等7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共19个专题,已经开发出18项新产品(新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实现销售收入3.99亿元,实现利税5352万元,签定销售合同18.1亿元,申请专利33项,获专利授权14项。11项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项目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9.2008年我省继续把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摆在全省核心战略的位置

2008年,全省科技创新的布局仍然突出了4个战略重点: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甘肃省产业竞争力的基点,集中力量取得关键性突破;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10.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2008年甘肃省科技发展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样是我国与我省科技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工作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要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学技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支撑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省内和省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全省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省必须要紧紧期抓住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推动全省的自主创新上大台阶,上新水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对于科技发展而言,更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首先要抓住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科技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人才、研发资源的全球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创新活动与创新组织的全球联系日益密切,为发挥优势、后来居上创造了有利条件。要以开放进取的心态,积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一方面要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到甘肃落地,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参与甘肃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走出去”,参与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力争在国家的创新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要抓住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新机遇。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了“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不断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都对科技提出了紧迫需求。科技工作必须为转变发展方式、破解甘肃发展难题、提升甘肃发展水平做出切实贡献。

甘肃省科技工作同样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发展思路为指导,从推进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着眼,落实甘肃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步伐。

进而要突出了6个更加注重的工作策略:

在宏观推动工作方面,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以宣传贯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基础,以修订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为依托,以加大科技宣传和科学普及为载体,建立完善甘肃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和社会环境。

在总体工作布局方面,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成与共享,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善提升科技产业园区功能,提高院所基础能力,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在科技项目的组织中,要更加注重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项目。以科技重大专项为载体,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突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需求,集中力量解决好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科技创新机制方面,要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注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建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在着眼科技创新长远发展方面,要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用产业集聚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稳定现有队伍,积极引进甘肃省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评价制度,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构筑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人才聚集高地。

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网建设、专利及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和调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

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与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我们省一定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持续的科技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