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发达地区发展进程的不同步性

与发达地区发展进程的不同步性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否充分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同步问题,是能否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前提。毋庸讳言,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其发展进程的不同步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定西地区的农村劳动力87%集中在农业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0个百分点。同时,国家给予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较多的特殊优惠政策,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一、与发达地区发展进程的不同步性

能否充分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同步问题,是能否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一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激发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以市场为取向的乡镇企业和农贸市场的崛起,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合理开发了农村资源,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种植业;以农业装备改造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主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可以说,改革再造了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以及经营形式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格局,实现了技术进步与生产者的直接对接,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使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连年增长,大多数群众初步解决了温饱,而且在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群众开始向小康迈进,并为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积累和制度基础。

毋庸讳言,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其发展进程的不同步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

1.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步。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区域经济成长的过程中,主导产业总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步演进。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由农业经济阶段发展到工业经济阶段,再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据此可作如下判断:(1)从总体上讲,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已跨过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从资本和经济制度两个方面为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在产业发展序列上表现了“二、三、一”或“二、一、三”这样一个特征,已进入了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局部地方也开始呈现“混合经营农业”现象,但整体上产业发展序列呈“一、二、三”的最原始的经济特征,仍处在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就定西而言,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253元,仅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5;区内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50∶25∶25。而同年全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6.7∶44∶39.3。(2)就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生产方式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跨入创新和资本推动发展阶段。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以生产要素和投资推动为主,与那种以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交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产品多样化等为特征的“创新推动阶段”存在较大差距,尚不具备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所提供的规模收益。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依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及初级资源。据有关部门测算,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指数中,劳动力与资金投入的增长份额约占70%,而技术进步的作用只占30%左右,这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定西地区的农村劳动力87%集中在农业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0个百分点。由此而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总量上的巨大差距,而且存在着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充分表明,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同经济发达地区间非均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支撑点,两类地区经济发展不在同一起跑线

2.经济运行方式不同步。纵观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在这一过程中,地域间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和观念认识上的差异,反映在改革上的力度不同,取得的成效也就不同。从经济发达地区来讲,改革开放初期就打破了以农户为主,从事种植业的传统农业“超稳定”经济结构,微观经济分化较早,一部分农户早早地游离出农业进行兼业型经营(乡镇企业兴起),为农村经济的起飞迅速积累了资本。从经济发展层面看,改革伊始,经济发达地区就重视农业的商品生产,重视流通领域的改革,整个经济运行方式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为主。同时,国家给予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较多的特殊优惠政策,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农户经营自主权的确立、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政府预期目标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因而这些改革都是建立在以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为主的基础之上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运用计划经济手段和强调政府行为。从微观机制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是在一种几乎封闭的状态下用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其产品的主要用于家庭成员的即期消费,有限的剩余部分用于抵御自然灾害的延期消费。即使有遍布乡村的集市贸易,从动机与规模看,仅仅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由于生产规模的个体与分散,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难以发育成长,零星的农产品难以参与流通。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上的种什么吃什么,剩什么卖什么的低效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这种情况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方式已经由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转变为主要由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方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政府预期目标的压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还必须运用计划经济手段和政府行为,还不能实现由市场调节和配置资源。

3.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步。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反映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复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个问题,但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形成的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习惯于用封闭保守的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审视事物,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科学思维,缺乏沿海发达地区那种敢闯敢干敢试验、大破大立大发展的开拓创新精神。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等待观望,按部就班,视野不宽,思路不广,办法不多,办事不活,效率不高的问题,丧失了发展机遇,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落后。反之,由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落后,造成了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所以,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步这一严峻现实。

经济欠发达地区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三个不同步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象,究其客观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1)资源或条件型约束。如定西地区边际土地型约束和资源结构不合理这两种约束都表现得很突出,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由于受气候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大幅度增产增收的潜力不大。北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年降雨量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合理,农业生产难以稳定增产增收。(2)能力型约束。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定西地区120万劳动力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为34万人,仅占29%,而文盲、半文盲占30%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3年。每万人中有农业技术人员3人,与全国每万人中有7人存在较大的差距。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8万人,仅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7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1.48%的水平。从劳动工具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工具原始而简陋。有关资料表明,甘肃省单位面积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机耕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21个百分点。(3)制度型约束。首先,表现在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市场经济发育严重滞后。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仍然囿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农村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还没有发育起来,而且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总量严重不足,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远未发展和建立起来,在乡镇企业中,政企职责不分、“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其次,表现在交换关系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生产经营单位还没有建立起经济核算体系,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困难,不仅土地不能流转,资金、技术也难以流动。许多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阻塞,通讯不畅,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农副产品难以顺利实现市场交换,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4)思维定式型约束。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普遍存在“甘于自贬”的思维定式,总是习惯于或乐意把自己说得什么都不行,把讲发展往往看成是在“自吹”,有的人甚至把那些想多赚钱的人看成是往钱眼里钻,是“丢人现眼”,不善于或不乐意表述自己敢于干事业、谋发展的思想,怕宣传、怕出头、怕创新,一些行政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同志思想僵化,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的非市场化,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这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都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