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南关系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南南关系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南北关系的核心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到了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纷纷建立,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广泛的准备。《洛美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贸易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第三节 南北关系、南南关系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又称为南北经济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而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的缘故。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关系不断扩展。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尽快发展民族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需要加强同发达国家的联系,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保障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以确保能源、原材料的进口稳定和商品出口以及投资渠道的顺畅。

但是,由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之上的,南北关系中充斥着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因此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就构成了二战后南北关系的主要内容。当前南北关系的核心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冷战结束前的南北经济关系

1.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体系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但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南北经济差距不断加大,南北贸易冲突加剧,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等。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出了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经济独立的呼声。

到了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纷纷建立,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广泛的准备。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此后各原料生产国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相继成立。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尖锐分歧。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在收回石油主权、掌握石油定价权的基础上,通过减产、提价等措施,维护自身利益,打击发达国家,并引发了发达国家的“石油危机”,展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力量。1974年召开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准则之一是“通过单独和集体行动,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主要在优惠基础上进行的经济、贸易、财政、技术方面的相互合作”。1975年,联合国第二届工业会议通过了《利马宣言》,其基本原则就是在主权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建立互相合作、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1975年、1977年在巴黎先后两次召开了由19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又称为“南北对话”会议,将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推向了高潮。

到了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触及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受到发达国家阻挠。1981年,14个发展中国家和8个发达国家的首脑,在墨西哥坎昆城举行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史称坎昆会议。由于发展中国家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要求影响了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所以发达国家在实质问题上不肯做出让步,并最终导致会议的失败。此后,虽然发展中国家呼吁南北双方恢复对话,但收效甚微,从此南北关系陷入僵局。

2.斗争取得的成绩

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由兴起到高潮,虽受到发达国家的阻挠并最终走入低谷,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收回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为实现经济的独立,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包括废除帝国主义的经济特权,接管殖民政府的财产,收回国家的海关权、采矿权等,通过没收、参股、赎买等方式对外资进行改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长期斗争,对其国内的西方石油资本进行国有化改造,收回了石油主权和定价权,提高石油价格,给发达国家以沉重打击。

(2)《洛美协定》的签订。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第一个《洛美协定》,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大部分农产品出口,欧共体给予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的优厚待遇,并建立稳定的出口价格机制,防止这些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因价格波动而造成的损失。此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又分别于1976、1980、1986、1990、2000年同部分发展中国家签订了5个《洛美协定》,使受惠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增加。《洛美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贸易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3)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按照联合国第二个10年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每年的经济援助至少应该占到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其中官方援助应达到0.7%。尽管大多数发达国家并未达到联合国的要求,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额却不断增加。196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为64.8亿美元,到1975年援助额增加到138.5亿美元,1980年的援助数额为272.7亿美元。在贷款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较低的官方贷款利率和相对宽松的偿还期限,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一些债务进行减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困难。

(二)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使得国际关系进入大调整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些因素也促使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矛盾依然存在

南北差距的扩大,南北贸易冲突的加剧以及南方债务问题等仍然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2004年,占全球人口不到六分之一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总产值的五分之四,而占全球人口六分之五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世界总产值的约五分之一。北方富、南方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点。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通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非关税壁垒或将国内问题国际化(例如劳工问题等)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进行限制。美国还通过其国内的“301条款”、“超级301条款”和“特殊301条款”等法律限制从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口。至于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虽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债务减免,但由于减免的数量少,对于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也是杯水车薪。例如1999年西方七国免除了发展中国家700亿美元的债务,但这只占发展中国家全部债务的2.8%。

针对上述矛盾,发展中国家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2000年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通过了《曼谷宣言》和《行动纲领》,再次表达了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合作获得了恢复和较快的发展。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NAFTA),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995年,第四个《洛美协定》的修改议定书达成,规定欧盟对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70多个国家提供相当于133亿欧洲货币单位的财政援助。1999年,美国通过了“非洲经济增长和贸易机会”法案,允许撒哈拉以南的40多个非洲国家免税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000年,欧盟同77个发展中国家达成《科托努协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35亿欧元的援助,并允许上述国家97%的商品免税出口欧盟。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一面和利益冲突的一面都会不断地增加。因此,正确处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发达国家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顾名思义,就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南南合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实现经济互补,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整体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改变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对北方国家严重依赖的局面;通过合作,依靠联合的力量,逐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不利处境,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创造条件。

(一)南南合作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经济处境和共同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的任务,因此它们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用一个声音说话,建立团结与合作的关系。

南南合作的基础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性、相似性和互补性。

1.共同性

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受帝国主义奴役的历史遭遇,独立后有着共同的维护民族主权的任务,以及尽快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目标。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性构成了南南合作的政治基础。

2.相似性

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处于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便于分享南南合作的收益,体现合作的巨大力量。

3.互补性

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众多的人口资源,全世界大部分的原材料出产于此,一国所需要的,正是一国所富有的,彼此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存在很大的互补性。

(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战后到冷战结束期间是南南合作产生、逐步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二战后,原发达国家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国家相继产生。为更快、更好的发展,维护民族独立,促进经济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到一起。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标志着南南合作的开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使南方国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通过集体行动来促进共同利益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是南南合作硕果累累的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彼此之间的贸易也成倍增加,经济合作全面展开,相继建立了各种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以及一系列区域金融组织。1970年在卢萨卡召开了第三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成为不结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合作的基础和行动纲领。1973年石油输出国展开的“石油斗争”向全世界展示了南方国家团结一致的巨大力量。1974年联合国召开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初步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些基本准则。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体制的弊端、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发达国家经济通胀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困难,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由此南南合作进入低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冷战结束后,南南合作又重新焕发生机。首先,南南合作步伐加快,原有的组织得到加强,新的组织不断产生。在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进一步发展壮大,由原来的6国扩大到10国,并加强了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南亚的印、巴两国虽然存在领土、宗教争端,但2002年举行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仍决定要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

在拉丁美洲,形成中美洲共同市场(1959年)、加勒比共同体(1973年)、安第斯自由贸易区(1991年)以及南方共同市场(1995年)等区域性集团,并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在非洲,2002年7月诞生了继欧盟(EU)之后又一个重要的主权国家联盟——非盟,标志着非洲53个国家的联合自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次,南方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逐渐活跃。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凝聚力减弱,南南合作受挫。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过调整,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在古巴召开了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进一步促进了南南合作向前发展。2003年2月,在吉隆坡举行了第十三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会议以“继续振兴不结盟运动”为主题,对不结盟运动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南南合作中的障碍与问题

虽然南南合作在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南南合作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1.发展中国家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影响南南合作的发展

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历史等差异的影响,由于受发达国家的利用和干预,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摩擦和冲突,造成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地区和平与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中东,宗教教派斗争、石油利益和发达国家的插手等因素始终牵制着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和发展,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严重伤害了当地人民的感情,造成阿拉伯世界政治涣散、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在南亚,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敌对,破坏了当地的稳定,影响了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在非洲,领土争端、种族矛盾始终困扰着非洲国家的合作和发展,甚至局部地区时常出现冲突,威胁非洲的和平与安全。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在经济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均,造成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猜忌,制约了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多集中于非洲和南亚,而东亚、拉美等地经济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距正逐渐扩大。差距的扩大造成了凝聚力的降低,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所能发挥的作用。

3.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彼此之间开展贸易合作的可能性不大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改变本国单一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但是除少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转变外,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初级的农、矿产品或者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的相似性造成它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从而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

南南合作中的障碍与问题说明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但是,只要发展中国家以大局为重,不断协调,求同存异,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那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地位也将不断提高。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世界格局基础之上的国际行为规范、保障机制以及它们的运行状态。

国际旧秩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压迫,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剥削,本质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特征为: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协调机制。

国际新秩序与国际旧秩序是完全对立的,其实质是各国的平等,其基本目标是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和繁荣。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广泛的内容,其构架和面貌需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创造。政治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协商,避免将某个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贫富悬殊;文化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借鉴,共同繁荣,避免文明的排斥和冲突;安全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最终达到集体安全的目标。

战后以来,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与发达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南北关系的历史就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史。然而,国际旧秩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给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推动历史的进步,必须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勾勒出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情况,即从近代世界历史开始,政治格局相继出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后,虽然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但国际政治出现了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些格局中,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代表着国际政治关系由中世纪转到近代社会;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各国之间争夺各自利益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日的崛起,欧洲的中心地位受到动摇;雅尔塔体系建立之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接下来,本章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进行了阐述,即国际经济格局逐渐由20世纪前英国称霸世界、欧洲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格局转变为20世纪初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变化为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状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独霸局面被打破,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与资本主义经济平行前进的社会主义经济集团,其取得的成就和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紧接着,本章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关系做了总结,指出经济与政治之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的相互关系。

本章最后以冷战结束为分界点,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南北关系以及在各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本章分别阐述了南方国家进行合作的基础、发展情况以及南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出了南南合作的前途光明和道路曲折的特点。这之后,本章简略地介绍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和新秩序的概念,并提出了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关键词

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南南合作 国际新秩序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2.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趋势。

3.南南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注释】

[1]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这实际上宣布了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

[2]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

[3]“新干涉主义”是冷战后发展出来,并仍在演变着的一种帝国主义扩张模式,它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社会帝国主义”有相似的内容:它致力于输出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推行全球化、市场开放、西方模式多党选举的“套餐”,主张西方国家对不发达国家实行“开明”殖民主义。

[4]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7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5]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次年被国会批准。据此,美国在1948—1952年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近130亿美元的援助。该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为美国的过剩产品和资本找到了国外市场,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援助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实现了美国对欧洲经济上的控制。

[6]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外政策的第四点是:“技术援助落后地区”,即“第四点计划”。该计划的实质是在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的幌子下,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控制不发达国家中的受援国。

[7]1947年7—8月,苏联先后与保加利亚等5个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这就是西方所谓的“莫洛托夫计划”。它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对其在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而采取的相应对策。

[8]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