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金融学教学改革背景

国内金融学教学改革背景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所重点高校承担了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期拿出建设一流金融学科,培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一线金融人才的整体解决方案。

一、国内金融学教学改革背景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居民的个体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经取代政府的单纯监管或者调控行为,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经济转型和开放引起的微观金融主体决策需要和相应金融服务的快速上升的形势,为新世纪中国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原有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宏观分析,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实践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与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趋势不相符。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部分别于1994年和2000年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两大教改工程中,1994年有关金融学的子项目回顾了中国金融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对金融学专业发展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做出了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构建了以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为主干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但该项目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了更多的争论,问题仍然集中在究竟是以传统宏观部分为主体辅助于对于新兴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描述来构架金融学科,还是让新兴的微观金融部分并驾齐驱甚至以微观金融为主体来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学科建设。2000年,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所重点高校承担了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期拿出建设一流金融学科,培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一线金融人才的整体解决方案。该项目提出金融学科和实践的微观化、交叉化和数量化的趋势,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四种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和金融中介学)进入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不过该项目在对各个重点大学具体的专业设置上,并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格局,而是留有空间,允许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征进行课程设计,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线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