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剩余价值规律在机器大工业阶段的具体形式

剩余价值规律在机器大工业阶段的具体形式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机器时期。这些经济条件对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平均利润率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具体形式。价值规律由于服从了剩余价值规律的这种要求,就变形为生产价格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两大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揭露出无产阶级全体是受资产阶级全体所剥削的。在同一生产部门内,大小不等的企业的利润率是不同的。

3.剩余价值规律在机器大工业阶段的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机器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广泛地使用机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由资本家追逐相对剩余价值所引起的。机器的高度劳动生产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彻底地战胜封建主义经济,并在社会生产中确立绝对统治地位的物质基础。这样,自然经济彻底地被扫除了,手工业者完全破产了,自由竞争充分展开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了,社会性质就由封建主义的变成资本主义的。这些经济条件对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使用机器生产的条件下,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极不相同的,剩余价值率即使是相同的,等量资本仍然会推动极不等的活劳动,从而有极不等的利润率。即使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是相等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周转时间,由于市场的扩大和生产过程的深刻的技术变革,是极不相同的,因而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是不等的,从而年利润率也是不等的。如果商品按照价值出卖,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必然是悬殊的。这样,资本的有机构成极高、周转时间较长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从而资本主义也不能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本身会使问题解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它还使不同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为一个一般的利润率,最后,它在这个平均化过程中保证工业取得应有的支配地位,因为它把一向阻碍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绝大部分障碍清除掉。这样,对整个交换来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就大致完成了。”[7]

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统治,使商业资本完全服从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当作社会资本的一个部分参加剩余价值总额的分配,于是就有了一个更低的平均利润率。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科学的分析中,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由产业资本及其竞争出发,然后再由商业资本的介入而被补充和修正。但是,历史过程却与此相反,商业资本的一般利润率是早就形成了的。[8]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将采取怎样的变化了的现象形态。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是按照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既然不能废弃这个规律,因而每一生产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就应该和它生产的剩余价值相等。而剩余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尽可能地使资本自行增殖,当自由竞争充分展开时,这个要求就成为:在机能中的资本,不论投在哪一部门,也不论它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如何,要保证和每一个同样大的机能资本一样,实现同样大的剩余价值。这样的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平均利润。全部剩余价值和全部垫支资本的比例的百分数就是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全部资本对全部劳动的剥削程度。商品的生产费用,加全部垫支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变形,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变化引起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具体形式。价值规律由于服从了剩余价值规律的这种要求,就变形为生产价格规律。依据生产价格的学说,马克思解决了古典学派不能解决的价值规律的理论和平均利润的实际似乎是矛盾的理论上的困难。

平均利润率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两大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揭露出无产阶级全体是受资产阶级全体所剥削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像数学一样精确的证明: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9]因此,反对个别的资本家,并不能根本改变无产阶级的地位,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和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才能得到解放。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得平均利润,这是保存资本的起码条件,平均利润是最低下的赢利。不能取得平均利润的企业,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扩大再生产,在竞争中就被淘汰。在同一生产部门内,大小不等的企业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大企业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迅速扩大生产,从而把得不到平均利润、无法进行正常扩大再生产的小企业挤倒。同一生产部门的竞争使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普遍提高,平均利润率也就有下降的趋势。

平均利润,这是每一个按照社会平均条件发生机能的资本都能获取的。但是,如果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了,同一资本当作资本使用了两次(在借贷资本家手中当作借贷资本、在机能资本家手中当作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但资本当作真正的资本来发生机能只有一次,它只生产一次利润,而两种资本的权利都要求利润。这样,利润就要在两种资本家之间进行量的分割,其比重由竞争决定。由于有这种量的分割,利润才在质上分割为利息和企业收入部分。在生产社会化程度相当高、近代信用制度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利息率一般是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某些生产部门和企业,由于存在着自然的和人为的垄断,妨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入,以致妨碍了这些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参加平均利润的形成,超过了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余额,不论形式如何,实质上都要转化为地租。资本主义农业中存在着土地作为经营对象的垄断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就使农业资本之间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农业资本由于有较低的有机构成而有较多的剩余价值,超过了工业资本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绝对地租。这样,农业资本大体上都获得平均利润。

由此可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尽管资本总是要求尽可能大地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但它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是和垫支资本成比例的。这样,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具体形式就是平均利润率规律。

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1)平均利润率的规律没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且平均利润率还有下降的趋势;(2)平均利润率的规律似乎只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个别过程,即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当然,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平均利润而是尽可能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但是,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平均利润,而是表明资本主义尽可能大地获取利润,因而在自由竞争下,资本就流向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其客观结果则是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平均利润率之所以有下降的趋势,是因为每个企业都要获取超额利润,同部门的竞争使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的缘故。所以,利润率的平均化和利润率的下降趋势,都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要尽可能大地获取利润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定义应该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素:资本主义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不同,等量资本在同时间内会推动极不等的活劳动,生产不等的剩余价值,有不等的利润率;在自由竞争充分展开的条件下,不等的利润率均衡为平均利润率。

同样不能认为平均利润率规律只在分配领域中发生作用。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充分展开的条件下,只有能够保证获取平均利润的商品才被生产出来。生产不是由价格和价值之差,不是由特殊利润率本身的高低来调节的,而是由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之差,由特殊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之差来调节的。同样的,“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10]。因而,按照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已经不够了,现在在交换中,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不仅要得到等价的补偿,而且要按照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量在剩余价值总量中得到与资本量成比例的一份。这就是说,平均利润率支配交换过程。

由此可见,那种反对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自由竞争时期剩余价值规律的具体形式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