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村生产发展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村生产发展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工业理念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市场理念其次要求帮助农民解决“到底生产什么才能赚钱”的问题。用市场理念谋划“生产什么”的好处是明显的:①有利于观念的更新,使农民完成为自己生产到为市场生产的角色转变,从而增强商品意识观念。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村生产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发展生产是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其他工程才有本钱去建设。

工业理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催生的商品内在属性与外在属性如何统一,如何分离的现象和本质以及由此派生的理性思维、成功经验和做法的统称。具体讲工业理念包涵市场理念、集约理念、共享理念等内容,通俗地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理念决定“企业生产什么”;集约理念决定“企业怎么生产”;共享理念决定“为谁生产”。总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市场法则,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都会给企业带来伤害。把工业理念导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用市场理念谋划“生产什么”

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的场合。市场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对市场的定位,通俗地讲就是“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而生产者要明白消费者的需求才去有目的的生产什么,否则生产出来的产品将不能交易或者增值甚少。

市场理念首先要求树立生产的产品是要用来交易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生产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水平上,他们长年劳作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衣食住行所需,缺乏把农业生产当作一种有效赚钱方式的理念,因而很少有意识地去生产用来交换的产品,只是略有剩余之后偶尔提篮小卖挣一点零花钱。“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农民的收入太低,造成收入太低的原因固然有传统体制的束缚,但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缺乏用市场决策生产的理念。因而必然引导农民树立生产目的是为了交换,产品是为了别人的消费而生产,产品必须要去占领市场的理念。山东寿光的农民就懂得预测北京市场的蔬菜需求量很大,从而调整种植结构,使寿光蔬菜占领了北京市场的30%左右,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016元。

市场理念其次要求帮助农民解决“到底生产什么才能赚钱”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是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一是因为市场需求是一个变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投资生产周期的长短、技术水平的变化影响较大。因而必须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去洞察市场的变化,决策到底什么赚钱就去生产什么。从实践过程来看,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也是可以把握的。一是对优质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需求弹性增加,比如特殊种类药材、肉类、奶、或者高营养价值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形,它们的需求弹性较大;二是对差等品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而只有很少的增加甚至是变得需求更少,比如一般的谷类蔬菜和粗粮。总的来说,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多数农副产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需求收入弹性亦会不断下降。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提高而发生的这种变化,必然传递到市场,市场则通过价格涨落的信号传递给生产者;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人口压力的增加,推动着技术创新,许多科技成果被应用到农业部门。在不存在扭曲的条件下,优质品将供不应求,产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生产者的获利迅速增加;差等品供过于求,致使产品价格下跌,生产者的收益将直线下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促使千千万万的农业生产者调整资源配置,改变生产结构,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直到达到新的市场均衡。

用市场理念谋划“生产什么”的好处是明显的:①有利于观念的更新,使农民完成为自己生产到为市场生产的角色转变,从而增强商品意识观念。②降低农民对政府的依赖度,增强对市场的依赖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理念是第一性的,依赖市场、留念市场、拼搏市场才是生存之本,发财之道。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被列为弱势行业,就是因为农民缺乏竞争意识。用市场理念决策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于农业由弱势行业向强势行业的转变。

二、用集约的理念谋划“怎样生产”

集约理念是由集约经营的内涵转化而来一种思路。它是指一种生产方式,即生产一种产品是采用分散经营的方式组织生产,还是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组织生产。集约经营方式又称规模经营方式。产业革命爆发之后,人类的工业生产就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之路,正是得益于这种集约经营理念的产生,人类工业才发展成现代工业。西方学多发达国家的农业也正是运用了集约经营理念,才发展成现代农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用集约理念决策“怎样生产”。

集约理念首先要求建立一种企业性质的组织,形成规模经营。在经济学理论中,马克思曾经强调时代的划分,不在于能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方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实际情况仍然是“种大米或者小麦自己吃,顺便养两头猪、几只鸡”式的小农经济,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极低,农户基本没有竞争力,在不可避免进入市场的情况下,成为绝对的劣势。因此,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把农户组织起来,用集约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从而增强竞争力。

集约理念其次要求创新农业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历史不能重演,我们不能简单重新回到原来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去,但我们必须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规模经营之路。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应该是既依托农户,又超越小农的新型组织,是它们两者之间的最佳选择。例如可以以股份制、合作制、家庭农场制的形式去扩大生产规模。从现实的中国农村情况来看,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则是农村怎样组织生产的最好方式。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约定共营的企业法人。它是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解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求,按照合作社的原则、章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联合组建共同经营的具有法人性质的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正是在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各个农户的单独生产与合作,既解决了单个农户生产的局限性也具有规模经营的特点。从而可实现农业产业化,这样农民增收的目标自然就得以实现,农民自身素质和生产技能也会逐渐提高,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创新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不要搞一刀切,不要简单模仿,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向合作经营之道。为此,山东的经验值得借鉴,那里有“农民+批发市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公司+股份合作+基地+农户”等不断变化的寿光模式、诸城模式、莱西模式等10多个不同模式。充分显示了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的特点。

用集约理念谋划“怎样生产”的优点突出:①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农副产品的剩余产品量,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贡献率。②有利于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避免农产品的重复生产和低档次生产,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转换和应用。③有利于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规模经营至少可以克服盲目跟风生产的习惯,从而提高对市场分析和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增加交易谈判的话语权。降低谈判风险。

三、用共享理念谋划“为谁生产”

共享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分配模式,它表明一种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为谁生产”不是指产品本身让渡给谁去享有的问题,而是指生产的结果,产品售后的获利该谁所有,如何分配的问题。

共享理念首先要求建立一种农民直接获利的机制,使农民能像工厂工人一样,通过劳动获取工资,使农民不再承担市场交易责任,但却要享有劳动成果直接惠及自身的恩赐。当然这种机制不是短期能够建立起来的,它的实现条件必须是生产规模扩大,存在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劳动成为交换获利的本钱的情况下,逐渐建立起来。但现在必须要有这种意识,通过长久努力使之实现。

共享理念还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中国农村特点的间接获利机制,使农民能够像工厂工人一样,失业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救济金,生病了可以得到部分医疗救治,老了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当然这种间接获利机制的建立需要依赖政府、社会和农民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这种机制,中国农民的生活不仅会宽裕起来,而且还解决了后顾之忧。浙江杭州周边农村以及瑞安县等地均已采用了“社保养老”的办法,农民深有体会地说:“养儿防老,不如参加社保养老”。

用共享理念谋划“为谁生产”的结果是美好的:①有利于改变农民身份,体现人格平等精神。现在所谓城里人、乡里人的差异性,最集中的体现在于是否领工资的差别上。如果农民不再是个体劳动,而是在一个规模扩大的群体中劳动,可以直接领取工资,农民就不会背井离乡,千辛万苦到城里去打工,他们会用更大得热情去投身希望的田野。②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社会劳动成果惠及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系统,以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必要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社会保障系统只是照顾社会部分成员,而占中国多数成员的农民不能享有,那就证明这个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只要用共享理念谋划“为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实现。(2006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