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要素体系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要素体系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现有的旅游法律体系还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非常突出。旅游资源无序、无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四、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要素体系

(一)法律—制度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依法治旅是旅游产业管理活动的最高层次。所以,只有先用法律界定出制度,管理主体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公平的调控。

1.法律环境

我国现有的旅游法律体系还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非常突出。一般说来,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包括这样几个层次:

(1)民事基本法:约束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一般交易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旅游基本法:规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旅游活动各主体的根本性权利义务,它是旅游法律体系的核心,为其他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立法原则,如《旅游法》。

(3)旅游单行法:针对旅游业具体行业、某一要素的法律规范,如《旅行社法》、《导游法》。

(4)行政法规:由国务院颁布的与旅游有关的条例、规定。

(5)地方性旅游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有关旅游业的规范性文件。

(6)地方政府规章:具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文件。

(7)部门规章:旅游局发布的相关法律实施细则及其他。

目前,我国的旅游法律体系主要是国务院的条例,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的规章及各地方性法规等,与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相比,“旅游基本法”和“旅游单行法”还处于缺位状态;有关的民事基本法的内容没有反映旅游活动的内在特殊规律,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旅游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在立法层次上,现行法规的立法层次偏低,没有从宏观上对发展旅游业的原则和措施做出规定,仅对旅游业的纵向法律关系进行调整;在立法内容上,较多地体现出计划经济部门割据的行政色彩,较少反映旅游经济规律及统一市场的产业特征;在立法水平上,各地方法规由于缺乏国家综合性法律的约束和引导,水平参差不齐,实施效果不一,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旅游经济的地域分割,阻碍了统一的旅游市场的形成。

旅游立法的滞后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1)当出现纠纷问题时,大多依靠监督部门进行调解、仲裁、协商,主观随意性比较明显。(2)由于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旅游业中介市场混乱,非法经营现象十分严重。突出表现为旅行社非法经营、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旅行社团实行“零团费”和“负团费”、随意增加自费项目及虚假、违规广告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旅游中强迫顾客购买质次价高的旅游纪念品以收取高额回扣;设备设施不配套,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运行标准,旅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不能得到保证。(3)由于缺乏诚信经营,商业欺诈现象严重,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旅游企业的自身形象。(4)旅游资源无序、无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十届三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要求加快旅游立法”的提案,反映了人们对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相信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行业的运行会越来越规范,并将充分发挥其动力产业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产业政策环境

所谓旅游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依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变动趋势,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从宏观上规划、协调、干预和引导旅游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14)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度,其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产业,因此,旅游产业政策首先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决策。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后要使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政策的确定预示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国新兴的产业支柱。因此,有利于刺激旅游消费的消费政策、向旅游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带薪假期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政策的配套措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基本上是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粗具产业规模。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旅游入境人数由1978年的202.61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同期外汇收入由3.28亿美元增加到292.96亿美元。(15)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04年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为257亿美元,只占世界份额的4.1%,而同年,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的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占世界份额的12%、7.3%、6.6%、5.7%、4.5%、4.4%。(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的扩大,航空费用的降低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业表现出典型的“散、小、弱、差”的特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研究、制定了旅游业的产业支持促进政策,如优势产业政策、国债投入政策、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扶贫开发政策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旅游产业政策,现行的部分政策还存在对发展旅游业的明显歧视,旅游业的发展在总体上仍缺少政策指导。

(二)经济—市场环境

1.经济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3元,比2000年的4998元增加了2945元,扣除物价因素,5年实际增长50.5%,年均实际增长8.5%,比“九五”时期的5.0%还高出3.5个百分点。国民消费几乎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2005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2006年达到20.94万亿元,2007年则达到23.5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9%以上。(17)

众所周知,旅游需求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旅游消费将进入需求爆发期。根据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越低,则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即人们可以用于旅游消费的可支配收入越多,从而导致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6280元,到2005年已经增加到10493元,增加了421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5年实际增长58.3%。相应地,恩格尔系数从39.4下降到36.7,减少了2.7个百分点。(18)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支配方向可以看出其消费偏好,如图2.4所示。

img7

图2.4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偏好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经济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43元,其中,食品支出291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36.7%,医疗保健支出601元,占7.6%,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771元,占9.7%,交通通信消费支出997元,占12.6%,旅游支出737元,占9.2%。(19)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用品类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并较为稳定,旅游、无线通信以及服务性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拥有较长时期的良好预期,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从这一点来看,不仅有利于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见表2.1)。

表2.1 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

img8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经济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由表2.1可知,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06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同年GDP的4.27%,(20)达到了作为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产业的硬性量化指标,但这一结果与支柱产业8%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旅游总收入将会有更大的涨幅,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2.市场环境

我国旅游业起步于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主要取向的国际旅游,由于外汇短缺,为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创汇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和依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较高水平,创汇目标已经弱化,旅游消费在“假日经济”中的突出表现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重视和提高。

目前,我国旅游的客源市场已初步形成体系,基本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客源地,但旅游市场的分布结构和消费结构尚不够合理。就国内旅游的需求来讲,从产品结构到基础服务设施都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产出水平。所以,必须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加快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发展。

根据我国2000—2005年GDP的增长及相应旅游消费的调查(见图2.5)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国内旅游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

img9

图2.5 GDP与国内旅游消费的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经济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国家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今后我国旅游业要形成“三个市场”协调发展的局面,即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地位的提高反映了旅游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健身旅游、科普旅游、教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和发展,本地和周边市场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由于本地和周边市场的客源相对比较固定,客流的重复性比较高,旅游消费具有弹性并且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旅游产品,开展营销活动,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生态环境

1.技术环境

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旅游业自身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拥有500多家具有一定资讯服务实力的旅游网站,可以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网上资讯服务。它们主要分为四类:一为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的旅游频道,对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知识等方面做简单的介绍,但因不能提供整套的旅游服务和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而竞争力不强。二为传统旅游企业自建的网站,如昆仑在线、青旅在线等,这类网站虽基本具备宣传自我和发布信息的功能,但还不能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三为专业旅游网站,如中国旅游资讯网、西部旅游信息网等,它们一般有风险投资的背景,能以良好的个性服务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迅速抢占网上的旅游市场份额。四为政府背景类ASP(应用服务供应商)网站。这类网站以国家“金旅工程”公共商务网——金旅雅途网为代表,它们自身不经营旅游业务,而是要构建一座“旅游电子商厦”,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以全面解决旅游企业网上营销、管理的问题。(21)

(2)管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系统有旅游业宏观管理信息系统、中央预订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旅行社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使得所有服务如预订机票、车票、酒店房间、旅行路线、景点介绍等只需在家中操作即可完成。如机票预订系统的运用,旅游者只需利用电话或网络就可预订机票,极大地方便了旅游者出游,也大大提高了旅游业各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能力。

2.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点,其状况的优劣是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生产、旅游等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时,系统就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旅游经济活动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时,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恶化的环境又会加速旅游资源的破坏过程,如文物的腐蚀、水体污染、新生物资源的退化等。这些变化短期内的表现可能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影响资源的永续利用,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资源锐减,水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的不当开发导致了水资源锐减。其结果是,一方面,使旅游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如有“泉城”美名的济南,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许多名泉干涸,旅游景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了水体旅游资源。

(2)旅游区水土流失严重。旅游资源的不当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加剧了旅游区的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在公路两侧、湖泊水库两侧、宾馆和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更为突出。

(3)大气污染威胁加剧。大气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从三个方面威胁旅游业:①气候变化。据估计,按目前的废物排放速度,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沿海许多旅游城市或景区将从此被淹没于海底,风光不再。②酸雨威胁毁坏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腐蚀文物建筑等。③粉尘污染使旅游资源质量退化。④生物旅游资源减少,世界物种灭绝速度比原来的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⑤固体废物污染,如白色垃圾等。(22)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软环境,与地区的经济状况紧密相关。若地区经济较发达,居民收入基本处于小康或小康以上水平,消费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出游能力和整体消费意向且能在本地区或临近区域形成强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那么反映在社会文化形态上,则是居民意识比较开放,社会文化系统以动态多元化为基本特征,对外界文化冲击多持宽容态度。所以,在经济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的态度上。

Allen,Long,Perdue和Kieselbach(1998)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和旅游发展的程度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并把这种态度划分为五种不同的阶段:(1)欢欣、愉快的阶段:旅游发展之初,当地居民十分积极,他们满怀善意地接待旅游者,双方都感到很满意。(2)冷漠的阶段:旅游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变得以盈利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形式化起来。(3)愤怒的阶段:当发生瓶颈效应或饱和现象,抑或当本地发生已不能单独解决的旅游问题时,愤怒情绪也就出现了。(4)对立的阶段:愤怒越来越公开,旅游成了当地发展带来的所有弊端的替罪羊,旅游遭到坚决否定。(5)最终的阶段:当某些人谈论他们所失去的天堂时,另一些人则试图学会在与过去全然不同的一种生态系统中生活,如果这一旅游地大得可以接待大众旅游,那么它就将继续发展下去。(23)这个结论生动地描述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活动与社区居民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

这种影响通常表现为正、反两方面,即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1)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弱化、同化或变异;片面追求旅游效益导致传统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传统价值观的退化、丧失;伪文化形态的充斥导致卖淫、犯罪、赌博和社会伦理失范等,使人们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

(2)积极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地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步伐的加快;民族认同意识的唤醒和强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复苏和重整;传统文化习俗的复兴和当地居民文化自豪感的加强;封闭社会文化氛围的打破和异域文化的良性示范效应等,促进了旅游地的社会文化风貌和居民社会心态、文化观念的改变,加速了旅游地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