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流科学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物流科学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56年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以来,日本在对国内物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物流称为“物的流通”。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为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工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寻求物流的合理化途径。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计划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与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物流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当社会出现了商品交换,便有了原始的物流。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阐述了实物分配(PhysicalDistribution,PD)的概念:“实物分配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向消费场所流动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现代物流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出现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物流概念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近几年才引起理论界和社会各个方面对物流的关注。

1.国外物流的发展

国外物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以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部门采用“后勤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方法对军需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分配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后勤管理”在战后被引入经济部门,应用于流通领域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有的与物品获取、运送、存储、分配有关的活动。近20年来,Logistics逐渐取代PD,成为了物流科学的代名词。

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察和认证的组织。

自1956年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以来,日本在对国内物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物流称为“物的流通”。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为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工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寻求物流的合理化途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物流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管理科学的进步及生产方式、组织规模化生产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逐渐为管理学界所重视,企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改进物流管理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是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美国,由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惟一手段,顾客服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在为顾客提供服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特别是配送得到了快速发展。1960年,美国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增长、商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的年代。随着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改善,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于是日本政府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日本社会各界对物流落后的现状和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有了共同的认识。

这一时期也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出现、运输技术的广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都大大促进了物流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合理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物流管理的内容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了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物流战略的研究上。企业开始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而注重外部关系,将供货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管理的范围,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及用户的稳定、良好、双赢、互助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联合影响力量,以赢得竞争的优势。物流管理已经意味着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管理这些关系。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计划以及其他物流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与发展,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存储的效率和效益,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实现)和控制的过程。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并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虽然物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利润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提高,因此,降低经营成本,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欧洲各国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也进行了物流革新,建立了相应的物流系统,欧洲的制造业已采用准时生产模式(JIT),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发展到全天供货或服务。

第四阶段:现代物流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性,现代物流的发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1999年,美国物流电子商务的营业额达到80亿美元以上,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日本政府在1990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政策大纲》,提出了日本物流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具体保障措施,特别强调了物流系统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

2.我国物流的发展

我国物流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技术发展状况有关,并且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有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物流发展大体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发展阶段(1949—1965年)

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出现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物流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在生产和流通部门建立了为数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运输业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搬运和仓储环节比较落后。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国家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物流的发展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民经济,特别是物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新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尤其是有关物流的学术团体在此期间相继成立,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国内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国外物流管理的先进经验。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于1989年5月在北京成功地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对我国的物流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些物流学的专著和译著也得以出版发行。

第四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2000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加强、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出新的物流要求,我国经济界开始把发展物流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在此期间,我国加快了物流的建设,促使其向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