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假设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假设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学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周期主要分析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分析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利用,由此形成了研究不同问题的经济学分支: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的英文为“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以市场中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居民和厂商。居民又称家庭,是市场中商品的购买方,消费者;厂商主要是指企业,是市场中商品的供给者。并且假设,所有的居民和厂商的行为目标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居民用户通过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实现自身的满足程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生产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第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也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三,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市场经济活动。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他认为,每个人都力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价值,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但是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他的本意。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使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例如,单个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单个消费者如何分配手中的收入用于不同商品的购买实现自身效用水平最大化;单个厂商如何分配生产要素的使用生产出商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等。

阅读 1-1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公认的古典学派卓越的创始人,出生于苏格兰的港口和制造业城镇柯科迪。父亲在斯密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斯密是个遗腹子。年轻的斯密14岁时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后来又到牛津的巴利奥尔学院学习道德与政治科学、语言学。1751年,他当选为格拉斯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第二年又被聘为道德哲学教授,并在这个职位上干了近12年。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斯密辞去教授职务,做了查尔斯·汤森(Charles Townsend)的继子的家庭教师。查尔斯·汤森是当时的财政部长。斯密利用他做家庭教师的收入,在法国生活了两年多,在那里他与重农主义者,包括魁奈和杜尔阁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友谊。1776年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这本书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为斯密赢得了永久的声誉。

斯密在经济学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他们的偏见,认为只要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是有价值的;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仍然指导各国的税收。斯密最为人所知的是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自然秩序。显然,斯密在哲学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洛克和休谟等人的影响。斯密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凯恩斯等。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讲的是“利他”促进社会和谐,而《国富论》又说“利己”促进社会和谐,这被认为是一个矛盾,即“斯密悖论”。

斯密口吃,可是演讲起来却滔滔不绝;他钟爱一个姑娘,但却因为近视和这个姑娘在舞会上擦肩而过,终身未娶。斯密奉母至孝,和母亲相依为命,1790年,仅仅在他母亲去世几年后,他也离开了人世。去世之前,他烧毁了全部未定稿,以免给后人留下不必要的争议,可见其学术品德的高尚。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广泛,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国民收入简单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源利用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学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具体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三,失业和通货膨胀。这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第四,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主要分析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分析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通过分析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探讨如何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相对于现实来说,所有的科学都不是真事,因为科学有自己的假设,在假设前提下,推演出的一系列结论,很难成为现实。世界上不可能有不受约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一切以此标榜的所谓理论,都是毫无用处的鬼话。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有自己的假设。

第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也称为理性人假设,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人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是完全理性的。只有在这一假设条件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第二,完全信息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即假设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和厂商都可以免费而迅速地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信息是确定的而且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第三,市场出清假设。市场自发作用、无需政府干预是指无需政府干预,市场完全有能力通过价格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用,使整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供求平衡状态。商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金融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不存在资源的浪费和短缺,资源达到了最优的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