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以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为近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崭新的物质文明。[8]这是对工业革命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科学在近代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的生动写照。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科学和生产的关系,也改变了科学与生产的性质。在当代,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了生产力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即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三、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表现为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科学及其为基础的技术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是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自然从中获得自由的革命性力量。近代以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为近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崭新的物质文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8]这是对工业革命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科学在近代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的生动写照。工业革命的实质,就是人类学会了转变并控制各种不同的能源,并借助各种机械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从事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社会更有力、更精确也更可靠的工作,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毫无疑问,没有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就没有工业革命,而没有工业革命就不可能有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当然,更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科学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类劳动条件,提高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可以说,没有科学,就没有人类现代物质文明。

科学的物质价值,也就是科学对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意义。科学的物质价值与人的价值是一致的,这首先体现在科学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由于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潜能发挥和实现途径。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和自身发展取决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及其大规模的应用又是人类文明大踏步前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发展、变革劳动方式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这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科学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力。科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生产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科学和生产的关系,也改变了科学与生产的性质。马克思在研究了机器在大工业中的应用以后指出: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近代生产方式的建立,“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从而“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把科学变成“应用于生产的科学”,使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9]。从此,科学就成为了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决定因素。科学知识渗透到生产过程中,与物质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紧密结合,使物质生产力无论在量的增长,还是在质的飞跃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作为生产力要素,同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些实体性要素有所不同,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智力因素。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就更加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的历史鲜明地体现着科学对于劳动资料的渗透和强化作用。科学可以物化为劳动手段,既改变了劳动手段的性质,又改变了劳动手段的构成,极大地扩展了劳动手段的功能,提高了劳动手段的效率。科学渗透在劳动对象之中,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从原材料的加工深度的不断提高、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到自然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以及保护,越来越多的自然力和自然物变成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资源,进入生产过程的对象越来越深地打上了科学的烙印。科学不仅渗透和作用于各个生产力要素之中,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总之,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就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进步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纵观近300年来科学和生产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又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生产的发展已经完成了根植于现代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历史性转变,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完成了根植于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历史性转变。在当代,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了生产力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即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科学促进劳动方式的转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科学体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科学进步不仅增强了人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也改变了人类的劳动方式,改善了人类的劳动条件。人类劳动的自然条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后者又可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人类文明初期,人类主要是靠“本身的自然”与自然界相对立,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较高阶段,人类越来越多地把自然力和自然物引入生产过程,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以“周围的自然”与自然界相对立,充分利用“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去占有更多的“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人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恰恰是利用了科学的手段。正因为人类借助于科学,才使生产的发展不再受制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局限,使人类自身的体力与脑力劳动逐渐被各种技术手段所代替,使人类越来越超脱于直接生产过程,并从各种繁重、重复以及危险的劳动操作中解放出来。在当代,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改变了社会劳动的结构,使得整个社会劳动结构中体力劳动不断下降和脑力劳动不断上升;科学促进了劳动方式的转变,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通过扩大制造、管理和决策活动的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的方式、性质和内容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推进了劳动条件的改善,在现代生产中,“控制机”逐渐取代人工对机器的直接控制职能,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得到解放。

科学促进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它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自然界没有给人类提供现成的物质生活条件,天然的自然环境也不一定适合人的需要,人类必须依靠科学通过劳动自觉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环境,改变物质生活条件,才能使之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在科学产生以前,人类只能依靠对周围自然的特性的认识,直接从自然中获取现成的、简单的物品,适应自然环境,以取得生存的条件。科学产生之后,自然知识增多,技术手段增加,人类才通过农业、工业创造各种新的物质条件,改造自然环境,确保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持续向前发展。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社会趋于现代化,人类不断为自己创造出数量日益丰富、质量日益精美的物质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提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准,更新着自己的消费结构,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锦衣佳食,从过去的泥屋草棚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从过去的骑马坐轿到今天的飞机汽车,从过去的“老死不相往来”到今天的真正的“全球一村”,从过去的“人囿于田土”到今天的“遨游于太空”,这一切无不反映了科学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的质变。科学的进步,还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促进了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增进了人类的健康,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人类的生命质量,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更积极的和更和谐的个人和社会生活方式”[10]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心理、风尚,人们的世界观理想、信仰、观念等,概括起来就是思想方面;二是指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事业的发展程度,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方面。科学的精神价值,亦即科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它首先体现在科学活动本身即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科学的精神价值还在于,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对人类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道德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精神价值是相对于物质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客体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大体上包括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这三种精神价值中,认知价值就是所谓的“真”,道德价值就是所谓的“善”,审美价值就是所谓的“美”。三种价值的统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乃是知识上的善,美乃是知觉上的善,而善则为道德价值的真,美则为表象与知觉上的真,真可以说是知性的美,而善又可以说是行为的美。”[11]就作为知识体系和探索活动的科学而言,其精神价值主要包括[12]:(1)开启人的心智的启蒙价值:科学具有知识启蒙的意义,科学知识是开启民智、彰显理性的先锋。在蛮荒时代,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使人生活在一个“万物有灵”的“神秘世界”之中,神秘主义被特权阶层发展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科学知识流射出的光是真理之光,它使人们意识到,世界有其内在的规律,世界不仅不神秘,而且可以为人所认识。(2)满足人的好奇心的认知价值:科学能满足人的好奇天性和求知本能,填补人的精神空白和消解人的心理疑团,把人从茫然无知的“原始”状态拯救出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与神话、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其他认知形式相比,科学这一认知形式最客观、最系统、最精密,对其他认知形式具有典范性的影响和作用。(3)增强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的预见价值:人的精神追求无止境,不仅想解释过去和现在,还想借助科学预知未来。科学的预见不仅使人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更重要的是显示出人的理性的伟大力量,增强人的自信心,使人的精神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4)使人安身立命的信念价值:科学给予我们对永恒世界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正确的信念,使人的心灵获得自由和宁静,成为人安身立命的支点之一。(5)使人的情感获得愉悦的审美价值:科学能给人的审美判断以永恒的满足,其审美价值在于实验美、理论美和数学美。实验美包括实验现象之美、实验设计之美、实验方法之美、实验结果之美;理论美包括描述美、结构美、公式美;数学美包括理论数学表达的质朴美、和谐美、对称美和涵盖美。

科学推动人类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以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支配人们的思想。而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的。科学直接为哲学提供事实材料、思想材料和科学证据,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3]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知识论或认识论问题,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与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之间的论战是近代哲学发展的中心线索。关于认识的本质及来源的论争之所以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则直接与近代科学革命有关。就本质特征而言,现代西方哲学可以概括为两大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运动对科学划界、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人本主义运动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异化、人的自由、解放等问题的思索,都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关。人的思维方式是随着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正如哲学观念的变革不能脱离科学一样,作为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的更新也不能脱离科学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日益精细而又呈现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一系列横断性、综合性的学科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等建立起来。这些新兴学科的产生,为转换、变革旧有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基础,现代思维方式正朝着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以个体性、静态性、简单性为特征的机械论思维方式,正在被以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为特征的系统论思维方式所取代。

科学推动人类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更新。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道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人们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自觉地选择、抛弃或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科学是建立道德行为和发展道德的知识基础,并且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首先,科学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推进人类道德观念的变革。历史上,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强烈地震撼了上帝创世说,给统治西方上千年的宗教道德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西方道德观念向近代的转型。其次,科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在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手工劳动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了因循守旧、与世无争、自由涣散的德行。近代科学的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它向人们提出了开拓进取、勇于竞争、遵守纪律的道德上的要求。在当代,科学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领域,进一步推动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要求人们具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很好的文化素质和快捷的应变能力等新品质;复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以简化的方式代替旧式的繁文缛节;以知识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弹性”生活方式要求人们要有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最后,科学家在科学劳动中形成的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乐于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构成了科学家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准则,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其他成员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观念。

科学推动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必然以教育的发展为前提,但它同时又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新的科技成果被直接引入教育系统,导致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导致教育对象的扩大、教育功能的扩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程度的普及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科学隶属于文化范畴,是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并且科学技术还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层次和价值观念层次深刻地影响着人文文化发展,从而引起整个人类文化的变迁。就某一特定社会来说,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压力,可能引起其固有文化的变态、异化、解体。但就整个时代而言,科学的发展通过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过程,终将被文化消化和吸收,从而导致文化的更新与繁荣。在近代,光学、几何学、解剖学对于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声学对于音乐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印刷术对于出版业的繁荣,化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各类医疗器械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等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电子音乐、计算机绘画等新的艺术形式的创立,实现无铅字印刷的电脑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的出现,不仅为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而且为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大众传播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