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语言学学科概述

儿童语言学学科概述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宇明认为,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只把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由此看来,广义儿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因此,儿童语言学也有责任研究儿童非第一语言的学习问题。李宇明对聋童语言及其康复问题做了专门的调查和探讨。他的调查对象是湖北省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32名聋童和在该中心已经得到初步康复进入普通小学的14名聋童。

第一节 儿童语言学学科概述

儿童语言学是以所有与儿童有关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它的研究任务在于描述并且解释儿童的语言学习和习得,总结归纳儿童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规律。

一 儿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狭义的儿童语言学

李宇明认为,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只把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常来说,母语是作为第一语言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的,母语的接受方式主要是自然获得,与儿童语言的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不同,因此,这种狭义的儿童语言学也被称为母语获得或第一语言习得。[1]

儿童早期母语的获得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各子系统,例如,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等的发展,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以及与儿童语言运用相关的语言获得理论等问题。

(二)广义的儿童语言学

广义的儿童语言学定义范围宽泛,将儿童期的所有语言学习和习得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除了有严重语言学习障碍的人外,一般儿童在儿童期都能成功地学会母语的口语以及书面语,在现有的教育条件下,通常还会学习一门或几门外语,即使是有学习语言障碍的儿童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语言康复教育。由此看来,广义儿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第一语言口语学习

对儿童第一语言口语学习研究的时间跨度,应从儿童出生起到第一语言的口语发展成熟为止。但是这样的界定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程度算是掌握成熟。此外还有一些情况复杂的,例如方言存在较复杂的语言,对儿童母语口语学习的研究就要包括标准语和方言的“双言现象”问题。[2]

2.第一语言书面语学习

对于汉族儿童来说,文字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也是对语素的完善性学习,如果不掌握汉字,就难以很好地区分汉语的语素。

研究儿童第一语言书面语的学习,除了要研究儿童文字的掌握和书面语特殊词语、句子格式和表达方式的掌握外,还要特别重视研究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的发展是书面语学习的重要基础,利用口语的基础来教习儿童学习书面语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

3.儿童的非第一语言学习

在民族杂居的地区,儿童会接触到“双语现象”乃至“多语现象”。[3]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多语人才要求更多,大多儿童从小就在接受双语乃至多语的教育,儿童非第一语言的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儿童语言学也有责任研究儿童非第一语言的学习问题。

4.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培建与康复

当下,聋哑、弱智、自闭症和语困症(包括口吃和失语症)等有语言学习障碍儿童的语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四个方面,代表了四个不同类型的语言学习。只有对这几种类型语言学习问题全面掌握,才能将有较强解释力的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建立起来,才能获得对儿童母语口语发展的全面认识。

(1)聋哑儿童的语言发展

蔡帕斯及卡奇米尔(Trybus & Karchmer)的实验证实,15岁到20岁以上的聋哑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当于或低于正常儿童五年级(13岁)的水平。此此外,只有10%的聋哑学生可以达到八年级的阅读水平。[4]导致聋哑儿童语言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聋哑程度、聋哑出现的年龄和聋哑儿童学习语言的环境[5]。而聋哑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自身听觉受损程度、父母是否同属聋哑人和接触语言的年龄及接受语言训练的持续性等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与正常的儿童相比,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李宇明对聋童语言及其康复问题做了专门的调查和探讨。他的调查对象是湖北省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32名聋童和在该中心已经得到初步康复进入普通小学的14名聋童。通过让聋童佩戴上助听器跟读女播音员朗读的21个声母的方法进行测试。他将聋童声母错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将影响聋童声母获得的因素做了探讨。他认为年龄因素对聋童声母获得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在于:一是聋童致聋的年龄不同,有的是先天性有的是后天性的,各自的语言基础不同,会影响到后来语言的发展,这与年龄大小并不匹配;二是聋童接受康复的起始年龄不同,不同年龄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同,学习语言的特点也不同,致聋时间长短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康复效果;三是聋童接受训练的时间长短不同,接受训练之后所受到的继续教育不同,听力损失、性别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造成极大的个性差异。通过对聋童获得声母情况分析及与正常儿童声母获得状况对比得到的结论是,对聋童进行声母训练,既要尽力开发和补偿其残余听力,又要注意利用其他补偿手段;既要依据声母的难易顺序循序渐进,又要把训练重点放在克服聋童的障碍音、障碍发音方法、障碍发音部位和主要错误类型上;既要注意克服聋童的错误倾向,又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要充分借鉴对正常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又要充分考虑到聋童自身的特点。[6]

(2)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

弱智儿童通常是指那些在智力测验中智商低于70的儿童。但是弱智儿童的智力能力差别也很大,因此,在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时也必须考虑到他们的智力损伤程度。目前的很多对弱智儿童的研究集中在观察这些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否与正常儿童有质的区别上,旨在观察弱智儿童的语言、语法、语义及语用的发展。还有一些研究比较了弱智与正常儿童在相同年龄时的不同语言行为。至于相同智力年龄的正常儿童与弱智儿童的比较尚无很多人研究,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异常重要,因为这样的研究可以直接告诉我们认知经验在语言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在语音方面,多数的研究表明弱智儿童的语言错误与正常儿童很类似,尤其是语音替换规律几乎一致。柏拉特(Prater)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弱智儿童的音位发展模式是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的。[7]

在语法方面,罗巴托(Lobato)等研究了严重弱智及深度弱智儿童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受试儿童的手势交际运用频率越高,越成熟,复杂性越高,这些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也越高,早期的感知能力与早期的交际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8]兰姆伯特(Lambert)通过检验弱智儿童句子能力的实验证明,弱智儿童获得基本的语法结构较正常的儿童会晚一些,但是顺序及过程则基本正常。[9]莱克那尔(Lackner)通过研究弱智儿童的短语结构及转换规则的获得,得出受试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和正常儿童基本相似的结论[10]

在语义发展的研究上,哥利登(Glidden)等通过实验指出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处理语义上的差别并不在于词汇本身的语义结构,而在于他们如何从字库提取词汇的策略。[11]斯珀伯等通过一个改变画与画之间的语义关系的测试,观察第一张画与第二张画之间的反应时间差,通过比较证明弱智儿童的反应时间差十分准确。[12]总的来说,弱智儿童的语义关系理解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但是在自然会话中,似乎动态动词占主要地位。

(3)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

“自闭症儿童”(autistic children)是最早由肯纳提出的术语,专用来指在社交、情绪及语言发展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及交际问题十分突出。虽然自闭症儿童的口齿一般比较清楚,但是他们的语言却往往出现一些不符合上下文的背诵出的短语及句子。他们的语言没有创造性,即使是自闭症儿童与自己表达的话语,通常也没有什么交际价值。自闭症病人通常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不能与他人交流,包括眼睛的交流;二是周围环境必须保持原样,行为必须规律化;三是语言能力很差,包括异常缓慢的语言发展及缺乏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四是这种类型的病人通常在两岁半前就可以确诊。语言失常的程度往往是测定自闭症病症严重性的唯一标准。近几十年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问题受到了很大重视。

语音方面,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语音一般都比较清晰。1984年,包太斯(Baltaxe)发现,自闭症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容易犯重音的错误,他们缺乏用语音、语调、重音来表达句子语法关系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感觉及情绪。[13]

语法方面,近几十年来,一些研究者,例如皮尔斯及巴托洛其(Bartolucci)等,对自闭症儿童的语法特点与语困症和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结构虽然发展缓慢,但与正常儿童的发展过程很相似,是有规律的。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语法结构的最大障碍是这些儿童语言中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性重复”,即听到句子后马上一字一字的重复,另一种是“延续性重复”,即可能重复以前听到过的词与句。这两种重复所出现的场合均不合体。但自闭症儿童重复的话并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其目的也不是为了与他人交流。

语义方面,泰格·福拉斯伯格(Tager Flusberg)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语义较语法及语音发展不同,这方面的发展较正常儿童低得多,他们也很少利用语义关系来理解语言。[14]雷顿及贝克(Layton and Baker)跟踪观察了一个自闭症儿童并将数据与正常儿童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尽管大多数的语义关系出现时的平均句长相同,但自闭症儿童对语义关系的应用较正常儿童要有限得多。[15]此外,语义关系出现的顺序也与正常儿童不尽相同。

语用方面,自闭症儿童的语用能力一般较语言困难儿童差得多,他们通常对语言以及交际没有兴趣。1975年,巴泰克等(Bartaketal)曾指出自闭症儿童很少自发地与别人交谈,他们谈话时也很少运用手势[16]。1977年,包太斯等对自闭症儿童睡觉前的自言自语行为进行了观察,将结果与正常儿童的同样实验进行了比较,并进而对五个外向型青少年的面谈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三种类型的语用问题。(1)不能区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2)不能正确使用对话规则表示客气;(3)不能区分新旧信息以致错用不同人称代词。1982年,赫提格等(Hurtigetal)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疑问句语用功能的观察指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语言能力发展远远迟于正常儿童的发展,从而也导致了交际能力的缺乏。[17]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与教育家们主要运用的教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是调整行为法和手语法。为弥补这两种方法的缺陷,有人采用语用突出法,将语言训练放在社交上下文与语用场合中,突出强调语言的日常应用。至于这种方法是否有效,现在还无法下定论。

(4)语困症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困症(dysphasia)是指患病儿童先天就有的语言障碍,从生下来之后就没有得到发展。语困症通常并没有严重的大脑受伤痕迹,而且病人的其他感觉、认知以及情绪发展均属正常。此外,语困症儿童的非语言智力测验、视力、听力以及运用手势及用图画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很正常。这些儿童可以在多方面正常发展,但是在语言上却停滞不前。从理论上看,语困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语言发展、认知发展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关系。语言理论家们曾试图从认知发展、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的作用解释儿童语言,但至今仍未有一个流派能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实某一因素是更为重要的。因此,理论学家们开始对语困症进行研究,这一研究能为我们提供正常认知发展情况下的语言失常证据。

语音方面,语困症儿童发展相当缓慢,但其早期过程似乎与正常儿童相似。1980年,列昂那多(Leonardetal)等通过调查数据证实语困症儿童的语音错误也有避免复杂语音或多音节词的功能。他们得出结论,语困症儿童可以跟正常儿童那样开始他们的语言过程,但这一过程比正常儿童要延续得长得多。[18]

语法方面,对语困症儿童的语法发展研究多数基于这些儿童的语言表达数据,而不是语言理解数据。1964年,盟尼克(Menyuk)发现正常儿童的复杂句要比同龄的语困症儿童多,语困症儿童也很少用关系从句或连接句子的连词。他通过比较发现3岁的语困症儿童的语言与1-3岁正常儿童有着质的区别。[19]黎(Lee)在1966年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莫汉得及英格瑞姆(More⁃head and Ingram)比较了正常儿童与语困症儿童在不同年龄,但是具有相同平均句长时的语言发展,说明语困症儿童可能与正常儿童在同一阶段,但是他们的语言发展则可以完全不同。[20]此外,实验数据还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发育与后期发育阶段在速度上有差异:即随着正常儿童与语困症儿童的年龄增大,他们之间的语言差别也越大。

语义方面,研究成果不多,有代表性的是列昂那多等及盟尼克等的研究。相对而言,语困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语义关系发展没有什么太大差异,因为这两组儿童一般都将句子按施事、受事、动作等划分开。两者之间的唯一区别是语言发展过程与语义关系应用之间的关系。语困症儿童往往较正常儿童更多使用表达初级语义关系的词与句子。

语用方面,语困症儿童的语用发展较为迟缓但并无缺陷。1976年,史奈德尔(Synder)比较了语困与正常儿童在单词期的发展。结果发现,尽管两组儿童在词汇发展上很类似,但是正常儿童较常用语言手段表达祈使或要求,而语困症儿童则运用环境中的新事物或手势进行交际。[21]还有一些研究证明语困儿童似乎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够理解、区分语用关系。另外,语困症儿童在对话中自觉根据会话人的语言水平调整对话,这种调整与正常儿童及成人一样。总的来说,语困症儿童通常在语用层次上较其他层次容易得到发展,尽管在语用表达上也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对听话人的交际需要十分敏感,语困症儿童的语言问题在语法层次上而不在语用层次上。

总之,目前儿童语言研究主要是以母语口语的获得为主,这是因为儿童语言学目前尚未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从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向广义的儿童语言学推进,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当今的学术背景下对儿童语言学提出的新的挑战。

二 儿童语言学的任务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充分描述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

当前的学术研究现状是: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过程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至多也是只有一个粗线条的勾勒,而这种粗线条的勾勒,仅限于学习英语等语种的儿童。对于语言的一些子系统的发展过程,还观察得不充分,描写得不充分。特别是儿童语音系统、语义系统的发展和儿童运用语言的情况,甚至还较少涉足。

我国的儿童语言学起步较晚,发展道路比较坎坷,因此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建立在对其研究对象充分描述的基础上的。要对研究对象做以充分详实全面的描述,才可能揭示科学规律,解释科学理论。因此,要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材料加以充分详实全面的搜集和描述,这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儿童语言学界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22]

(二)揭示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

描述是科学的基础,但不是科学的目的,只有在描述的基础上总结科学规律,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科学意义。

目前的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一些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例如:前置的语法形式比后置的语法形式先掌握,无标记成分比有标记成分先掌握等。[23]但是,所揭示的规律还是很有限,而且很多规律是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这样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事实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学说,大都是一些推论而不是建立在为解决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而且这样的解释常是根据一定的学术观念做出的,与一定的学术派别相联系,所以也具有片面性。因此可以说,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解释,目前还是处于假说阶段,现有的任何理论学说,都还难以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做令人信服的解释。

(三)探讨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体现着科学的价值,也是验证科研成果真伪的一个方面。作为基础学科的儿童语言学,不一定要解决应用的具体实践问题,但是关于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却是不容忽视的。探讨应用的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说,也就是探明儿童语言学“有什么价值”和“怎样实现它的价值”的问题。

三 儿童语言学的价值

(一)语言学价值

20世纪下半叶公认的探讨人类所普遍拥有的语言能力的途径有三个:一是概括人类语言的共性;二是儿童语言的发展,因为对儿童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到人类获取语言能力的过程,而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动态展开的慢镜头,从中可以观察到人类语言能力的一些细节。甚至有人提出,只有经过儿童语言发展的检验,人类语言共性所推断出的人类语言的普遍能力才能成为定论;三是病理语言学的研究,通过对语言障碍者的观察,可以从侧面反应出人类的语言能力。

1959年,著名人种学家默多克(Murdork)在他的《人种学资料》和《不同语言中双亲称谓词比较》中,发现世界许多语言中,双亲称谓词在发音和结构上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布拉格学派的雅克布逊在《为什么叫“妈妈”和“爸爸”》这篇有影响的论文中,从儿童语言对人类语言影响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类型相似性。他认为,这是儿童的“儿语词”进入到成人语言中的结果。他的研究,是儿童语言研究在语言类型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

前苏联学者斯捷潘诺夫(Stepanov)曾经指出:“言语产生的过程,从总体上说,重复着儿童语言发展(个体发生)的过程,而这后者从总体上来说又重复着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系统发生)。”[24]依照进化论的个体发育是种系发育的缩影的观点,虽然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人类种系语言发展的简单重现,但是儿童语言学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语言的发展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心理学价值

语言既是心理活动所凭借的一种工具,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所以说,语言和语言活动,既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工具之一。儿童语言的发展,反映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所以,也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观点,都来源于他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和研究。所谓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的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飞速发展,也表明了儿童语言学的重要的心理学价值。

(三)人类学价值

人能够使用和创造符号,因此一些学者把“人”定义为“符号化的动物”。人类创造的系统最完善、意义最重大的符号就是语言和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的文字。所以说,研究语言和语言行为是解释人类本质属性的重要方面。

人类个体的发展历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不断符号化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体现。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体现人类怎样由非符号化的生物体一步步符号化的过程。

(四)教育学价值

教育可以分为语言教育和一般教育。语言教育就是根据语言学习理论,采用各种教育方法,通过调整输入、输出、反馈和语言学习环境,利用语言学习者素质中的积极因素,以达到高速度、高质量的语言内化。对于儿童的语言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成人的规范语言教育、第二语言教育和语言障碍者的语言教育中,儿童语言学的成果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布朗在其著作《最初的语言》(A First Language:The Early Stage,1973)中,描述了学习英语的儿童对14种常用的语法要素的发展顺序。后来,这一发展顺序又为维里尔斯夫妇(Villiers & Villiers)所验证。之后,杜雷(Du⁃lay)、布尔特(Burt)、贝利(Bailey)、克拉申(Krashen)等人发现,儿童和成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这些语法要素的发展顺序与布朗所描述的顺序基本一致。[25]

儿童的一般教育,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基础,并运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进行的。总的来说,儿童的心理研究离不开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对儿童实施教育的语言是否合适,也离不开对儿童理解语言能力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儿童语言学研究成果不多,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家长和教师都不了解儿童语言的特点,这就导致儿童的教育趋向于成人化。这是一个亟待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儿童语言学为之作出贡献。

(五)神经病理学价值

语言病理学是神经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治,需要用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作参照,以确定儿童语言障碍的性质和程度;也需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来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语言康复。

华红琴、朱曼殊把学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同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比较后指出:弱智儿童虽然在语言运用上有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点。但是,其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与正常儿童相似,并没有脱离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模式,只是发展的速度极其缓慢。[26]

儿童语言研究可以对人类语言能力和语言的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有帮助,而且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也正是在有语言障碍的儿童病理上做出的。前苏联的神经病理学家、神经语言学的创始人卢利亚(Luria)的引人注目的工作,也曾获益于对儿童的语言研究。这就说明儿童语言学对于一般的语言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 儿童语言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儿童语言学的特点

儿童语言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总结这两个世纪儿童语言研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科发展的特点

早期的儿童语言研究是为解释儿童心理发展服务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都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到了20世纪50年代,儿童语言研究的目的基本上是发展心理学的或语言学的,但仍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到了近些年,儿童语言学呈现独立的态势,开始为解决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而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儿童语言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的交叉学科。

2.研究方法的特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用个案的日记法观察儿童语言的发展,其后,在瓦龙和皮亚杰的努力下,发展出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临床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横向的实验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乔姆斯基“语言革命”之后,个案研究又兴盛起来,出现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的多元局面。

3.研究风尚的特点

心理学框架下的儿童语言研究是要描述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这种发展过程的心理意义。乔姆斯基理论框架下的儿童语言研究,不仅要探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还要进而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获得的,有哪些要素制约着儿童的语言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4.研究成果的特点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于制约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提出来一些假说,形成了一些理论,并探讨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儿童语言研究的成果还比较有限。

(二)儿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儿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是由其学术积累、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等决定的。对于未来儿童语言研究的走向,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展望:

1.学术发展多元化

未来的儿童语言学将呈现这样的趋势:理论观念多元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目的多元化,研究领域多元化,研究风范多元化,研究队伍的学术背景多元化等,这也是儿童语言学的学科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

2.儿童语用的发展将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关于儿童语用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儿童语言研究中的薄弱领域,然而它又比较重要。儿童是在语言运用中获得和发展语言的,也是通过语言的运用发展认知而不断社会化的。语用学等学科的兴起以及从其他领域所进行的关于语言运用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儿童语用的研究,并为儿童语言运用的研究提供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3.多方面的比较研究

通过语言各子系统的比较研究,理解和发生的比较研究,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比较研究,正常儿童和语言障碍儿童的比较研究,不同民族儿童语言发展的比较研究,儿童语言学习和成人语言学习的比较研究等,探求一些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4.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研究

对于影响儿童语言发展因素的考察,就是对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和内在机制的解释,是儿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在这一研究中,语言发展与认知关系将吸引较多的注意力。

在儿童语言学未来的走向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现有的儿童语言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理论,进行检验;并用新的思路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补充、修正乃至否定;同时,从新的领域、新的角度来建立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